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2012-08-15 00:42沈丽君
文教资料 2012年3期
关键词:维新派明治维新幕府

沈丽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语言文化学院 日语系,江苏 南京 210044)

近代亚洲历史上,日本可谓是一枝独秀,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体,走上了近代强国的道路。而与此同时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其他国家虽然也出现了维新改革,或者维新的思潮,却没有一个能够通过维新改革完成强国之梦。19世纪6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那场变革到底有什么特殊之处?到底为什么整个亚洲只有在日本成功的实现的维新变革呢?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加大的殖民扩张的力度,亚洲诸国在当时依旧处在封建锁国的状态之下。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进入江户湾 (今东京湾)岸的浦贺,要求日本开国通商,史称“黑船来航”。1854年1月,日本与美国于神奈川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除长崎外的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并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等,这是近代日本和西方列强签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自此接踵而来,1855年日俄签订了《下田条约》,1858年日本又分别与美国、荷兰、俄国、英国、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史称《安政五国条约》。至此日本民族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民族矛盾凸显,半殖民地化危机加深。这一危机促使日本国内的新兴阶级和开明知识分子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开始。几乎与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了洋务运动,而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中国洋务运动的失败,也展示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什么亚洲诸国只有日本通过维新走上君主立宪、富国强民的道路?本文试图通过与同时期的中国进行对比,从多个方面对明治维新发生的独特性进行分析,总结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

一、政治体制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政治体制是幕蕃制。国家实际的军政大权控制在幕府将军的手中,在最高统治者之下有260多个大名(藩主)。各藩大名虽然受到幕府将军的节制,但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自己的领地实际上是最高封建统治者。各藩可以拥有独立的税赋政策和独立的武士军队[1]。地方势力和中央集权既有相互依存关系,又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转化为对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之下,维新势力在一个藩内利用地方与幕府的矛盾先取得维新的成功,然后以此作为大本营,号召全国倒幕维新,从而逐个取得胜利,直至取得全国的胜利。当时长州和萨摩两藩就是维新派先期夺取的势力较强的藩,而后期维新派也正是借助了这两个藩强大的势力作为后盾向全国推行维新改革。有别于当时中国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日本明治维新所面对的守旧势力要比中国弱得多,所受到的阻力也可以逐个分解从而各个击破。

二、改革时机

明治维新时期,维新借以“尊王攘夷”、“王政复古”等恢复王权的口号推进维新改革,而明治天皇其实也是借助的维新派的力量从幕府手中夺回了国家的控制权。可以说明治维新是伴随着改朝换代进行的。幕府统治在日本延续了300多年,天皇的权力被幕府架空,天皇朝廷名存实亡,但是“天皇神授”的意识形态在日本人心目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地位,即使幕府将军也不得不承认天皇的权威及其存在。明治天皇重新获得权力,推翻的是被人民认为是祸国殃民、腐败无能的幕府政府。由此天皇的权威重新被建立起来,可谓是人心所向,人民都希望能够在天皇的带领下富国强民,以抗外辱。此时天皇颁布的改革法条,自然会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新政推行的阻力自然会小很多。反观当时的清王朝,经过了200多年的中央集权统治,人民已经对这个政府失望,并且不信任了。洋务运动在推行新政的时候,遭到了诸多的质疑和抵抗,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各个阶层几乎都“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政府改革的用心”,认为政府是借改革之名来加大剥削,所以各地都在抵制改革,以至于改革难以推进。因此,以一个崭新的有具有权威的政治领袖来推动社会改革是日本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的又一决定因素。

三、官员选拔制度

日本的官吏的选拔及任免遵循门阀和世袭制。日本的武士按照门第高低划分成了20多个等级。幕府及各藩政府依据武士的等级身份分配职务,可以世袭。政府的高级职位始终为大门阀世袭垄断,中下级武士始终被排斥在权力机构之外。这种官吏选拔任免机制不同于中国的封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可以为封建政权机构吸收来自底层的新鲜血液,同时也给予下层人士跻身仕途的机会和希望。而在日本一些门第较低而富有才干的中下级武士由于没有获得较高职务的机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并最终走上反对幕府统治的道路”。[1]尤其到了德川幕府的末期,中下级武士对于门阀的厌恶心理使其成为了明治维新的中坚力量。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将全国各个阶级的优秀知识分子牢牢地拴在科举的绳子上,知识分子一直怀揣着有朝一日可以成为统治阶级的梦想,从而放弃了通过变革谋取权利的机会。

四、主要力量

社会改革的力量直接推动着社会改革的进行,是社会改革成功的关键。日本明治维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包括中下级武士、工人商人、富人工厂主等。维新的主要领袖如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人皆出身于中下级武士。资产阶级化的豪商豪农的支持成为维新的社会基础。维新派通过“藩政改革”首先控制了长州和摩萨等藩的藩政,在此过程中不但积累了改革和政治斗争的经验,也为明治维新的建立了强有力的“根据地”。“明治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中下级武士之手,而背后的经济推动力则是三井、住友、鸿池、小野和安田之流的大商人的财力”。[5]资产阶级化的中下级武士和豪商豪农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改革,是明治维新的主要力量,也是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而中国的维新派的骨干却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大多饱读诗书,并且和封建主义在利益上有一定的联系,没有彻底地反对封建势力的勇气。维新派从未获得实质性的权力,他们曾经想依靠的地方力量最终都站在维护封建利益的立场之上。

五、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正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形成。西方殖民主义者大多将目光投注在印度、中国这样既有广阔市场又有丰富资源的国家。最初通过武力打开日本国门的美国陷入了南北战争,停止了对日本进一步的掠夺。而与此同时,英、法、俄在亚洲的主要殖民地受到民族解放运动的牵制,如当时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等。西方列强不仅放松了对日本的侵略,还希望利用日本作为牵制俄国和侵略中国的工具,反而开始扶植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很快获得了列强的一致承认。有充分的历史资料表明,明治政府的对内对外的各项政策始终得到了英国支持[2]。日本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快速地展开了明治维新。

六、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成为唯一一个通过维新走上强国之路的亚洲国家是由其独特的内在和外在原因共同决定的。日本长达300多年的幕藩政体和世袭的官员任命制度激发了中下层武士改革的决心,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支持下,维新获得了全体人民的支持,加上当时外部有利的国际环境,日本在二十世纪成为亚洲唯一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的国家。

[1]米余庆.明治维新.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2]付大海.浅谈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不同结局的成因.科学大众,2009,(12).

[3]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商务印书局,1959.

[5]万峰.日本近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维新派明治维新幕府
毕沅幕府与清中叶骈文复兴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THROUGHOUT THE SPREAD OF NEO-CONFUCIANISM TO SEE JAPANESE’S WISDOM
邮票图说世界通史(一百一十三) 日本明治维新
试论维新派早期的日本观
陈炽职业教育思想探析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以“明治维新”为例
A Two-Ocean Mediterranean
明治维新前西方军事思想在日本的传播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军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