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浸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2012-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2年3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家语文

张 玲

(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江苏 淮安 223001)

一、儒家经典浸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社会在发展,世界在变化,有人认为儒家经典已经不符合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显得陈旧迂腐。但我认为当今时代、当代青少年恰恰缺少儒家精神,需要儒家经典的滋养,当前的语文教学更需要儒家经典渗透、浸润。

1.当前学生思想道德的缺失。2008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指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1世纪,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越来越冷漠,价值观上表现为金钱至上、游戏人生等。这种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人心浮躁的社会现实,极大地影响了现代青少年的发展,特别是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初步形成和确立时期的中学生。他们每天耳濡目染被严重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长此以往,自己的人生坐标就会变得歪斜模糊。长期以来,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个指挥棒的指导下,不少“望子成龙”的家长心目中“好孩子”的衡量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好,忽视了孩子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把握新时期学生的新特点,我开展了一次德育调查活动。调查显示:①在理想与追求方面:当今的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更务实、更现代、更人性,但没有崇高的理想,对社会责任感不强。有接近半数的学生把金钱、地位和安逸的生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可见,昔日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在今天学生身上已渐渐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功利的人生态度。②在价值观方面,他们尊重知识却鄙视劳动,特别鄙视体力劳动,不愿做家务,不愿为人服务,甚至连生活小事都怕做。③亲情观念淡薄,不懂得关心他人。学生往往对处于社会中下层的父母不懂得尊重,不能理解他们的艰辛,更不理解父母对他们付出的爱。有些学生对明星的情况了如指掌,却连父母的生日都记不住。④意志薄弱,不敢正视困难、面对挫折。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脆弱、任性、娇气、骄横、懒惰。一遇到困难、挫折,往往就泄气失望,以上调查说明,当代不少中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严重缺失,学习儒家经典,构建魅力课堂,增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紧迫性,是当代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语文课本中儒家思想的缺失。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的道德观、教育思想观的基石。它主要保留以“十三经”为核心的儒家经典中,内容包括日常生活礼节、忠孝精神,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等,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些经典中充满着大智慧、大学问,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久经考验,是为人、处世必不可少的准则。它孕育了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培育了杰出的仁人志士,是语文教学必须继承的重要文化元素,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学生读儒家经典,可以传承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自信心,具备忠孝、仁爱、善良、诚信、勤俭、英勇等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操,成为懂礼仪、守纪律、勤学习、知荣耻、有创新的新一代。《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提出,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纵观初中课本,对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都零星散落在个别课文中。如《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醉翁亭记》提出“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皇帝的新装》揭示:做人要向孩子一样纯真、诚实等,但都不能形成一定的体系,如隔靴搔痒,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转变作用甚微。在儒家经典中小到侍奉父母之孝(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待人处事之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行为规范之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大到修身、治国、平天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质,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感;《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独立人格,以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忧患意识,都有具体的阐述和要求。这些极为重要的文化精髓恰恰是现在的语文课本缺失的。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思想的措施

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遵循这个特点,制订计划,具体落实。

1.整理成册,人手一份。我们现在提倡的儒家经典已不纯粹是那些君主制时代的古书文本,而是优选、发展了的儒家经典。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法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我们今天对儒家文化要去粗取精,通过精挑细选,留下适合当下的部分。根据各个学校、学生的不同情况,分别整理为“做人篇”、“礼仪篇”、“交友篇”、“学习篇”等部分。为了方便师生查阅理解,联系实际,每句名言一分为三:原句及出处、译文、结合点。把小册子定名为《儒家思想经典名篇、名段、名句汇编》,人手一份,组织学习。

2.制计划,课堂吟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思想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不应该暴风骤雨式的“硬灌”。要想做到这点,就必须制订计划,巧妙利用时间。学习经典,我国古代早有一种流行广泛且公认有效的方法,即“吟诵”,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了“吟诵”的作用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我尝试为学生提供“一日三餐”的精神食粮,制订每周诵读计划,早读诵读,课堂五分钟找两位同学针对某一句或某部分自由发言,谈体会。晚上布置作业的时候让学生再次走进儒家经典,与古代贤圣“握手”。三分钟五分钟,十分钟八分钟,点点滴滴,日积月累,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达到读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的目的。

3.学以致用,陶冶性情。语文教学中渗透儒家思想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当学生儒家思想的学习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们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在儒家思想引领下的主题活动,如“诵读会”“经典书画展”“诵读经典汇报表演”等,激发学生对儒家经典的喜爱和理解,体现“以经典辅德,塑造人格美;以经典践行,引导行为美”的宗旨。“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儒家经典思想将会改善我们的为人处世,不断丰富人生底色,提高文化品位,陶冶道德情操。

台湾一位国学大师说:“学习优秀的文化经典就像是在孩子的心灵上播种,待孩子们长大,会慢慢地在他们的心灵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带领同学辛勤耕耘的过程。劳动的过程是艰辛的、漫长的,学生常常会因疲劳厌倦而走神,教师的职责就是用某种高尚的思想引导、启迪并督促他们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向美好的未来前进。我们可以古为今用,通过学习、吟诵、体悟经典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使他们影响父母、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努力用儒家经典浸润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散发着传统文化恒久绵长的醇香。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家语文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