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东
(南京工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最具活力的重要生力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力量。如何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是当前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关于中小企业创新,国内外学者作过研究。Narula(2004)研究了全球化中小企业研发合作的机遇与挑战[1]。Liao1,Rice(2010)研究了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创新投资、市场参与及财务绩效[2]。吴翠花等(2005)运用合作博弈方法分析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间合作机制的形成过程[3]。杨栩(2006)运用多种理论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4]。雷汉云等(2008)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研究了中小企业创新的障碍[5]。池仁勇等(2008)对中小企业创新范式进行了实证研究[6]。吴群(2008)提出了江苏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包括搞活民间资本市场、完善信用担保等措施[7]。王利娟(2007)剖析了江苏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的原因,提出构建创新体系、培养人才等相关措施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8]。刘青等(2006)根据45家典型企业的成功案例,总结了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经验[9]。田红云等(2006)基于破坏性创新视角分析了中小企业创新战略[10]。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缺乏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系统深入研究,特别是缺乏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链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激励措施的权变激励机制研究。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中的实际,针对其创新链的不同阶段特点,设计其各个阶段权变激励的关键因素,有效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理论层面,在继承和发展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激励、信息甄别与传递、契约、博弈等理论,力求找出影响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实践层面,宏观上对落实中央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微观上对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的产权因素、能力因素、市场因素及制度因素等自身缺陷和所处的下次转型的特殊环境制约,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健康发展和竞争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目前,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活动中呈现诸多缺陷:(1)创新资源严重匮乏: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创新信息获取能力有限;(2)创新成果管理困难:很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理念,导致技术成果被仿制却无法主张权利,因而蒙受巨大损失;(3)创新成果转化困难:中小企业运作资源能力较小,技术商业化能力较弱,短期内很难开辟新的技术技术市场和收获将技术成果大规模推向市场以实现自主创新的投资回收。
按照创新链的不同阶段,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研发阶段:(1)投入方面:人才不足、融资困难、税收政策不合理;(2)产出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不够、政府采购支持力度不够。产品化阶段:(1)签约前的信息不对称;(2)签约时的契约不完备;(3)签约后的信用缺失。产业化阶段:不同阶段的激励措施缺乏针对性。具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对科技人才的创造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征税,就会削弱中小企业原始创新及科技成果转化的热情,导致原创性人力资本不足。我国中小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不高。调查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只占5%以下,乡镇一级中小企业中,每百人拥有的大专学历人员仅2.96人,中高级技工几乎没有。长期以来,多数中小企业人才缺乏,劳动力整体素质低。表现在:(1)劳动者总体素质偏低;(2)高素质创新人才短缺;(3)人才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对原创性高新技术提供债务融资、资本融资便利,就会增加原始创新的资金投入量。近年来,国家在科技方面投入逐渐增加,但资金缺口依然是影响中小企业创新的主要障碍。目前中小企业尤其是刚刚起步的科技型企业,没有厂房、机器等可以直接从银行贷款的抵押品,创新活动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几乎不可能成为一般银行和投资机构支持的对象,因资金不足而影响创新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如果滥用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偏重直接优惠,就会导致中小企业产业创新绩效下降。现行税收政策不利于中小企业创新。自主创新的高风险性使得自主创新的前途曲折,如目前的税收政策中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给予的支持和优惠,明显强于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也缺乏配套的措施,客观上起到了不鼓励自主开发性技术创新的效果。
如果对原创性科技成果保护不力,会降低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目前我国保护知识产权的环境尚未真正形成。至今,有关保护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法律仍很薄弱。不仅缺乏专门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中小企业法》,还缺少针对技术协同创新的政策法规。近年来,特别是在入世前后,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作了许多重要的修订。如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思路和顶层的制度设计,但由于有些政策只满足于行政管理;有的缺乏一致性,有的缺乏实施细则,较长时间得不到落实。
政府采购是中小企业从事自主创新的导向。在采购本国创新技术和产品方面,从部分省市试行效果看,问题非常突出。一是操作不规范,我国还没有法律制度及操作规程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二是效果不明显。政府采购具有三方面(创造市场需求、引导技术创新、保护本国产品或产业)的功能,在我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方面,学研方通过技术转让或合作开发与中小企业合作,而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技术吸收能力弱,合作常常难以持续进行;另一方面,学研方利用其核心技术能力,直接办企业进行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但学研方在科研外的商业化能力较弱,直接办企业经常不成功。此外,在现行的创新体系下,科研资源更多地集中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机构。技术创新投入主体的错位,挫伤了中小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损伤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产业集群是提高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部分集聚表现为企业的扎堆。多数高新区是通过政府的各种优惠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企业进区而形成的企业聚集。同时,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加入集群的动因也是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而不是园区本身产生的产业集群效应的吸引。这种集聚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物理”的集中,在空间上的简单簇合,而并没有考虑到产业链条的需要,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网络没有形成,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聚体。这种模式对企业的集聚并不重视其内在机制的建立而使得这些在空间上已形成一定集聚的企业并未显现出强烈的根植性[11]。群内的企业之间在业务上的关联不多,社会化分工程度不高,信息体系和协同机制不健全。
1.投入阶段
加大基础研究经费和人才投入。科学选择资助对象,严格监管研发经费的合理使用。改变重立项,轻监管理的现象。有关部门应结合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改革,研究制定客观可行的科研单位预算编制办法和科技资金管理办法,使之既有利于部门预算编制的规范化、科学化,又有利于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维护预算的完整性和严肃性。
资金方面。深化金融改革,突破融资制约瓶颈。政府应当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量身定制适合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工具,解决因资金流入不畅对创新活动的制约。以政府资助带动社会资金的注入。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根据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创新基金分别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和资本投入等不同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人才方面。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加强人才流动,为中小企业输入合理人才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科研售货员到中小企业创业,肯定科研售货员的知识产权并从分配上确认其份额。
2.产出阶段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政府应对国家出台的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制定实施细则,加强其可操作性。当前要特别注意对发明人的激励以及对发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并鼓励其申请专利。继续开展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认定工作,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和产业化。加快构建区域性专利辅导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专利查询、申报指导、管理与维护等服务。鼓励中小企业参与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
信息化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和保证,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从四个环节上进一步深化。(1)推进企业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咨询辅导站,举办中小企业信息化高层论坛。(2)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平台建设。推动建设依托重点产业集群、优势产业和大型市场的区域性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平台。增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的功能,按照“五统一”(统一平台、统一形象、统一徽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后台管理)要求,建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网整合。(3)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组织推广一批具有自主产权和行业特色的软件产品。(4)推进中小企业上网工程。组织实施“国家百万企业上网工程”,每年推动2万家中小企业上网,实现基本上网功能。围绕降低交易成本,积极发展电子商务。
加大对合作R&D活动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研发被认为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很多国家都支持合作研发,而企业与高校及公共研发机构的合作研发更是支持重点。企业的技术支持主要源于科研院所和大学,应当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R&D合作,建立从空间组织形式到组织结构的联合体,以提高企业研发实力。为促进合作研发,政府还需制定相关优惠措施,使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并逐步使政策上升到法律层次。
有关部门应协调组织,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高密度的智力资源优势,高新技术企业应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先进的科研设备和研究开发能力,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各级政府要主动在企业和高校、科研单位之间牵线搭桥,协调产学研及相关部门的关系,大力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产品化阶段要努力做到:(1)推动产、学、研等要素的快速集聚,畅通产学研结合的渠道;(2)进一步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有效释放科教资源,把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充分释放。建立健全产学研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支持体系,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12]。
1.形成阶段
实施金融政策支持。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建立“多方投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1)广开风险投资资金来源。(2)发展投资公司。(3)加大股票市场对风险投资的促进作用。(4)加大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
完善政府采购的政策。首先,应加快我国政府采购政策的制定,其次,结合国家重大创新产品开发规划,实行政府采购计划,以协助规划的实现。最后,运用政府采购政策对我国新兴技术产品开发与新兴产业培育以必要的保护。
2.成长阶段
(1)完善税收优惠。包括由地域优惠向产业优惠为主转变、优惠从直接为主向间接为主转变、优惠环节由结果向中间侧重、加大对高科技人才的优惠。加大财税资金扶持力度。税收政策调整应在税基减免和扩大优惠面两方面进行。
(2)加大和完善产业集群。政府应制定政策和规划,加强协调和整合。包括积极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协助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引导与主导产业的相关性企业和支持性企业进入集群。深化改革科技园区,打造创新示范基地。大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基地。
3.成熟阶段
(1)加强中小企业与外部的技术、信息联系。一方面拓宽集群内、外部中小企业与学研方的知识联系;另一方面使本地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嵌入国际创新网络。鼓励企业将创新网络延伸到集群外部,拓宽集群边界以容纳更多的新技术。政府要通过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为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创造有利条件。
(2)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加强企业间的合作。避免无序、恶性竞争,促进集群企业由过度竞争转变为理性竞争,使集群内中小企业由恶性、无序竞争转变化良性的有序竞争。
(3)培育区域创新文化,以中小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促进中小企业突破式创新。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专用设施投资力度使集群在实现产业集成中获得足够的承载力要素。
4.衰退阶段
(1)及时淘汰。通过优惠和管制政策及时淘汰这类产业的中小企业。
(2)升级转型。从外部引进人才和研发机构,提供新的知识和技术供给,搭建可供本地中小企业与集群外企业进行沟通的平台,引导他们合作。引入对产业发展有带动作用的知名企业,间接协助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走出衰退阶段,实现中小企业产业集成的跨越式发展。
[1]Narula,R.R&D collaboration by SMEs:new opportunities and limitations in the face of globalization[J].Technovation,2004(24):153-161.
[2]Liao,T.&Rice,J.Innovation investments,market engagement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study among Australian manufacturing SMEs[J].Research Policy 2010(39):117-125.
[3]吴翠花,万威武,祁敬宇.动态环境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联盟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147-150.
[4]杨栩.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系统[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5]雷汉云,罗建华,晏绍康.中小企业创新障碍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8(8):181-183.
[6]池仁勇;麻钞.中小企业创新范式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28-29.
[7]吴群.江苏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08(4):22-24.
[8]王利娟.提升江苏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J].华东经济管理,2007(9):15-17.
[9]刘青,彭纪生.江苏省典型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经验总结[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8):40-42.
[10]田红云,陈继祥.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中小企业创新战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9):93-98.
[11]张占仓.中国产业集群研究及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5):5.
[12]周勇,潘开灵,李利剑.技术创新: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源泉[J].企业经济,2004(11):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