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荣
(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实验中学,重庆 400000)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段话曾使多少有志青年投身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也使他们的生命之光更加熠熠生辉。可见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对生命的珍视程度也越来越低。为了讨薪,农民用跳桥来威胁欠债者;因为感情变故,年轻男子可以跳江轻生;因为逃避作业,小学生可以服毒自杀。凡此种种,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尤其是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更是将学校教育和老师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在悲痛之余,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也在痛定思痛,我们该如何让孩子脆弱的心灵变得坚强,如何让孩子明白生命的可贵,如何让孩子知道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他的长度而是宽度?我校是重庆市一所处在闹市但是生源不好的初级中学,学生的素养参差不齐,去年我们承担了一个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生命教育理念下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工作,我有幸成为一名参研人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以为,利用好自己的学科优势,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必须的和可行的。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充分地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展开生命教育的必然性。苏霍姆林斯基也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写道:“教育——首先是人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体现了课程多元化自主化的趋势,而且使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了可供操作的载体,语文教学也成了一个极富生命力的过程。
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重在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精确的演算能力,老师想利用教学间隙来进行生命教育的可能性不大;英语学科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词汇和句型,能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老师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来进行生命教育似乎也无暇顾及;其他学科几乎都有着各自明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唯有语文学科,它的“人文性”特点注定了它就是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而且编者们也有意识地将有关生命的文章编进课本。
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的第一单元就为我们安排了与生命有关的课文。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以后的各册中也适当地穿插了不少这样的课文,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感激之情;鲁迅的《故乡》、《孔乙己》,教育学生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又比如,《华南虎》中那只老虎在绝境中表现的对自由的执著追求,对冷酷现实的强烈反抗精神,既是对庸俗“观众”的谴责,又是对具有华南虎一样不羁灵魂的生命的颂扬。
语文教师一定要让语文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一)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科特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生命。
语文教学关注生命,首先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认识,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特殊的生命体,用发展的目光看待他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你的课堂上都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不能只关注传授多少知识,而应该着眼于发现、发展学生的潜能,着力于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使语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构建精神生活、满足需要的过程。一句话,就是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我校学生中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的少之又少,由于学校地处拆迁地段,近似于一个“城中村”学校,所以学生多是租住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从农村来城里做小生意的,有的是来城里打工的,而他们大多小时候在农村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都是上初中了才来到城里的。由于缺失父爱母爱,而且长期生活在农村,很多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在新集体中他们难以与人交往,往往封闭自己,内心的孤独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敢大声讲话,在运动场上不敢自由搏击。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就得利用好每一个契机,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让孩子知道生命是没有高低贵贱的。
例如,我在上七年级第一堂语文课《山的那边是海》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强调一点,山里的孩子向往外面的世界,说明他有理想有追求;山里的孩子不怕困难,敢于翻越一座座山,说明他们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山那边的孩子最终看见了大海,说明他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我让孩子们讨论,这个山里孩子为什么能看见大海呢?如果你是山里的孩子,你会问山那边是什么吗?你觉得你自己会看见山那边的海吗?因为学生们很多都是从山里来的,他们有一种亲切感,也打开了话匣子。最后我告诉他们,正因为他们是山里的孩子,所以他们才渴望知道外面的世界;正因为他们是山里的孩子,所以他们才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正因为他们是山里孩子,所以他们才比城里孩子更能吃苦耐劳。虽然我没有明说他们是山里孩子,但是我明显地感觉到孩子们心里的那份自尊与自豪。
(二)利用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体悟生命。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生命的文章很多。有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作品:《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再塑生命》、《谈生命》等。有对社会、对他人及自我生命体验的作品:《伟大的悲剧》、《行道树》、《散步》、《音乐巨匠贝多芬》等。还有对自然及他类生命的关注的作品:《春》、《月亮上的足迹》、《斑羚飞渡》、《华南虎》等。
这么多现成的材料只要我们合理利用,三年的时间足以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比如我们可在教学《敬畏生命》、《谈生命》这样的散文的时候,采用朗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配乐中深情地朗读,让他们去体会生命的美好。在讲《音乐巨人贝多芬》、《华南虎》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讨论探究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评说贝多芬,让他们用自己去对照贝多芬,让他们自己在评说和对照中明白生命是什么样的。
(三)利用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生命内涵的理解。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聪明才智和心灵、精神,尽情地释放人的才华、灵气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让学生真正地成为习作的主人,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
初中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所以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有关生命的话题,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提高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后,我就带领学生去“歌乐山”和“渣滓洞”等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烈。让他们聆听先烈的故事,让他们学习先烈的精神。很多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到“小萝卜头”,他们说“小萝卜头”是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烈士,他没能看看高墙外面的世界,他却用他年幼的生命谱写了生命最美的乐章。“小萝卜头”永远活在在他们心中。后来在讲评作文的时候,我再次让学生思考,生命是什么,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我们现在应该如何真爱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生命也能开出艳丽的花朵。
这样,通过写作训练,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珍惜亲情,关爱他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勇敢自信地面对,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四)利用多种活动可以让学生展现生命的价值。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这就需要扩充语文的体验渠道,变单一为复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一个概念,用多元的渠道,打开多扇窗户,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例如,结合学校开展的语文探究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组织各种社团,如戏剧社、诗文鉴赏组、外国文学组、对联组、书法组、朗诵组、创作组、摄影文学组等,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目觉地学会关心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同时还可以抓住社会实践的契机,让学生深入社会,参观历史遗迹,了解民风人情,体味社会变迁,这些无疑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言语交往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与灵魂是“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承担着延续民族文化精髓的使命。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学科特点,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获得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提升精神内涵,实现生命的价值。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马祥勇.语文生命教育.网络.
[3]应超.让语文更有活力让生命更有诗意.网络.
[4]中学语文教学呼唤生命教育.网络.
[5]马中伟,马青.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生命教育探讨.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01).
[6]生命教育在中学萌芽[J].世界教育信息,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