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鲁昕同志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职业教育承担着国家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目标。提高中等收入劳动者的比重需要使老百姓共同致富,致富就需要乐业安居,而乐业则必须依靠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给老百姓提供能够体面劳动、体面生活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基于讲话的深刻内涵,我们意识到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要体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那么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规格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教育体系,对学生开展发展性职业生涯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对新型的就业教育内涵的创新则呼之欲出,并将其运用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到实际的就业教育过程中,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实施就业能力的培养及实施,逐步提高学生面对就业市场的竞争机制的职业发展能力,必将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
国外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呈现出体制制度化、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等特点。如美国政府20世纪70年代出台生计教育法,20世纪90年代又颁布了《学校—就业法案》,强制学校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一系列文件,强调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成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近年来,澳大利亚通过国家立法,制定了“职业发展纲要”,成为指导学校开展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活动的纲领性文件,对职业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评估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在内容上突出发展自我意识,建立职业目标;开发职业技能,增进职业机会意识;提供职业信息,发展职业决策技能;学会角色转变,适应职业生活。在形式上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学校、政府及社会相结合。
相对国外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起步早、理论成熟而言,我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起步晚,缺少理论指导,实践操作上不太规范。1995年原国家教委发出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大纲》,这标志着我国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工作的正式开始。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文《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成为高校的必修课程,对职业发展和就业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存在以下问题:对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把职业发展教育理解为就业指导,目的是提高就业率;指导教育人员缺乏专业性;内容缺少系统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在我国只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偏重于就业技巧的指导,缺少职业规划的教育;教学方式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模拟互动及社会实践环节;以共性教育为主,缺少个性指导;理论研究不够。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整个社会,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并成为有用之才。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使人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因此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就业教育内涵的创新与丰富。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社会化角色培育、职业化素质养成、专门化技能训练等三重任务。实现就业教育模式、体制等系列的变革,构建基于发展性职业生涯的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模拟职业化工作情境,有利于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为区域性经济和地方性经济服务。
理念的创新
随着高考招生方式的变革,生源对象发生了转变,打通中高职升学渠道,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更需创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就业教育模式变革的步伐,需要创新全新的全程就业教育理念,从就业工作观念转变为全程就业教育理念,把就业工作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新生入校到学生毕业,强化职业意识教育,强调职业生涯发展,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从学生到职员,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良好转变。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的要求,以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为切入点,创新就业教育的方式方法,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合作,协同育人,不断深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教育模式,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按照“模块+阶段”教学模式,完成递进式就业教育内容。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中指出,依照新的人才培养观念,指导职业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职业范围、人才规格、课程设置、教学组织等方面,突出学生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做出科学的预测,将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设置中。提高学生职场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形成学生就业教育的总体规划。
目标体系: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强调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形成职业意识,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又关注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促使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愿意为其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知识体系:全程就业教育理念下的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与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大学教育过程,根据各个阶段学生发展的不同特点,采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实行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使阶段特点与模块内容相结合,构建“四模块+四阶段”的课程体系,编制课程标准,系统科学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及高职特色,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入学适应阶段、生涯理论学习阶段、能力培养提高阶段、就业实战演练阶段。这四个阶段包含了从大学生入学到走入社会的整个过程。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任务,又将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与四个阶段相结合,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就业指导功能。第一,入学适应阶段开展专业认知、就业形势与政策、职业理想与生涯规划的教育。第二,生涯理论学习阶段开展生涯三大理论学习,为职业确定打下基础。第三,能力培养提高阶段主要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锻炼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第四,就业实战演练阶段主要开展求职方法与求职技巧、心理调适、职业适应等教育,以使学生顺利就业,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能力体系:包括一般能力和通用能力。一般能力指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通用技能包括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评价作为一种观念性活动,具有判断、预测、选择、导向、激励等多项功能。要坚持开展毕业生跟踪回访工作,构建毕业生就业教育评价体系,建立内部评价、体系评价、外部评价“三维度”评价体系。
内部评价系统主要通过每周每月就业工作会议,不同层面的人对某一时期的就业工作进行回顾与点评,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探讨,及时修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体系评价是指在教学评估体系、教育主管部门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就业处与教务处、学工处等互动平台上进行,从专业指标体系和跨部门之间的评价中发现和分析就业工作相关问题。外部评价是吸收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1)就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文化教育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转化功能和调节功能,将就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文化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求职择业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把实现个人价值同服务社会统一起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充分认识自我,全面分析、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找准自我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以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学会主动适应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人生观,克服依赖性,学会自立,学会担当,早日就业。
(2)就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实习实训过程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求推进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实践操作是提升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教育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在真实的职场中,感受企业文化、职业精神、职业标准。将就业教育融入学生的实训、实习内容之中,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体会职场的真实性,既是学校争取主动之举,又可以满足企业选拔人才的的愿望。
(3)就业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中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锻炼环节,也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相关岗位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求,能让学生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自己职业爱好、职业兴趣、职业性格,正确评价自我,逐渐摆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人民群众的位置。同时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他们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发展性职业生涯的全程就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实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要适应职业教育规模的要求,适应职业教育调整结构的要求,适应职业教育提高人才质量的要求,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使其成为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1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2 《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
3 《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极爱哦与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4 范爱兰.论高校全程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1)期
5 于兆国.论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指导与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教育与职业2009(8)
6 严奉姬.以职业教育为载体,加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实效性 民族教育研究2011(1)
7 龙凌,刘超.立体化推进高职就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12卷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