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方合唱艺术成长之路

2012-08-15 00:52:35
武夷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教会时期形式

(福建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合唱根植于西方宗教中,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教会的布道形式正是一种集体参与形式,众人在凡界都是上帝的奴仆,因此人们要一起在上帝面前赎罪,其集体歌咏的形式就自然诞生,后逐渐成为教会所特有的音乐形式,合唱也成为了宗教精神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纽带和结果。

中世纪(公元476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合唱在基督教会中产生,作为一种多声部的复调音乐,是教徒们颂神的工具,音乐上的意义较小,此时的合唱直接颂唱教义,宣扬宗教精神。为了表现对主的神圣不可亵渎,合唱中除了用宗教乐器管风琴作为伴奏外,不适用任何世俗性的乐器,力求庄重肃穆、宏大和谐。但是在中世纪后期,由于教会的腐败,社会的变革,世俗的因素渗透进入了教会,而合唱艺术也流向了社会,因此出现了世俗合唱,即由普通民众参与的,表现大众社会生活的合唱开始出现。而此时期被称为“新艺术”中的两种重要代表体裁,法国猎歌和意大利牧歌则与宗教合唱迥然相异,主要表达的是与教会相对立的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世俗性合唱音乐的意大利牧歌有了更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复调写作和运用上,为后来的古典复调音乐和古典的合唱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巴洛克时期,纯粹宗教性的合唱已经仅存在于教堂之中,且远没有中世纪早期那么兴盛。这一时期的合唱,包括其他的音乐艺术,都以世俗化为主流,内容丰富,很少有表达宗教教义的,而是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较之宗教合唱更轻松活跃,形式自由,使用乐器伴奏,大大提高了表现力。古典主义时期,古典和声法则的建立,音乐中凸显“和谐、均衡”的审美原则,此时期的音乐由早前的复调音乐转向了主调音乐,在古典主义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中,虽然有一定的宗教性作品,但是也只是保留了宗教的形式,实则更多的表达了人文情怀,主要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精神为主,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内涵。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艺术主要关注人的感情,基本上抛弃了神的精神,而且主观精神在音乐作品中得到了极大的表现,甚至是过度的膨胀。而到了二十世纪音乐时期,由于“共性写作原则”被打破,无调性音乐手法进入合唱,西方古典合唱中以“和谐、均衡”为美的创作也基本上走到了尽头。

一、西方合唱的萌芽

公元1-2世纪基督教的产生为合唱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可能。公元313年,罗马教皇宣布基督教为合法的教派,基督教成为了西方整个社会的精神支柱,由此教会的圣咏(chant)成为了西方世界中主要的音乐形式,7世纪初,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整理编写了《唱经本》,收集了大量的圣咏,自此又出现了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基础的奥加农 (organum),再到“经文歌”,早期的复调性音乐的出现,为合唱打下了基础。

奥加农有“平行奥加农”、“斜向奥加农”、“自由奥加农”等形式,其是9世纪到11世纪欧洲最主要的宗教音乐,呆板保守,是纯粹的宗教音乐,与人无关的音乐。但其创作中要求尽量使用协和的音程(纯四度、纯五度、纯八度等)。12世纪,教堂中出现了孔杜克斯(conductus),这种复调形式与奥加农的区别是:首先,不用圣咏为固定旋律创作,而是有固定的新旋律代替宗教性的圣咏,这样使其创作其他声部时有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其次,歌词中开始出现了世俗性的内容,开始表达普通民众的感情。13世纪时,出现了更为世俗的音乐形式“经文歌”。这是一种融合方言、拉丁文、宗教音乐、世俗音乐的合唱形式。经文歌中的圣咏地位大幅下降,开始有了乐器伴奏,音乐的节奏、旋律、歌词等都比较自由,此时的合唱就基本没有教会音乐的严肃性,又收到流行歌曲,骑士音乐的影响,其中甚至出现了打情骂俏、幽默逗笑的内容。因此,整体看来,经文歌已经不完全是宗教音乐了,从表演形式、演唱内容、表演场地、演唱组成人员等因素来看,都已经开始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成为了世俗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对于音乐艺术的影响同样是非常巨大的。此时的合唱艺术也出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出现了焕然一新的弥赛亚(mass)、牧歌(madrigal)、经文歌(motet)、尚松(chanson)等。文艺复兴初期,英国出现了圣诞颂歌。而在法国和意大利则出现了“勃艮第乐派”和“佛兰德乐派”,重要的作曲家有迪费和班舒瓦等,迪费的作品有 《你的奴婢在这里》、《武装的人》、《万福天堂女王》等。总体来看,勃艮第作曲家对15世纪的欧洲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合唱开辟了新的道路。到16世纪时期,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反宗教改革”运动,也极大的推动了合唱艺术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反宗教改革”推进了宗教与合唱的关系。这一运动主要是教会禁止使用除了圣咏以外的一切音乐,但文艺复兴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教会为了保持宗教音乐的神圣性,又不得不接受文艺复兴的影响而允许教会使用一种新旧风格融合的新的宗教音乐,而意大利作曲家帕里斯特里娜的音乐正是具有这种风格,适合教会使用。他的作品有经文歌、弥撒曲、牧歌等,本质上讲,教会的这一做法是对潮流的无奈和对教会地位动摇的惊恐之举。后出现了“威尼斯乐派”,这个乐派对合唱的影响主要是出现了站立在教堂两侧的合唱队,被称为“复合合唱”。如代表作曲家贾布里埃里的经文歌《在教堂里》采用了5个合唱队,乐器伴奏,交替演唱,应答组合等,极大的丰富了合唱的表现力和观赏性。

二、合唱艺术的成熟期

西方合唱艺术的成熟期主要是在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这一期间。巴洛克时期出现了音乐史上重要的艺术形式——歌剧,因此,合唱艺术有了用武之地。与此同时,其他大型的声乐形式还有康塔塔(cantata)、受难乐(passion)、清唱剧(oratorio)。这些大型的声乐艺术中大量的使用了合唱,因此合唱地位大幅提高,作曲法中的“数字低音”等手法也用在了合唱中,合唱中的女高音声部和男低音声部得到了突出和重视,用来表现剧情,描写人物等。另外,因为和声法的系统化,和声运动中出现了 “协和”——“不协和”——“协和”的标准法则,因此,合唱中原来的纯粹的和谐美被打破了,可以追求一种不协和感觉到协和的解决,大大提高了合唱的戏剧性和表演性。整个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地位慢慢下降,而主调音乐逐渐受到青睐,合唱已经成为一种普通的表达感情的音乐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的三位代表作曲家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作曲家对古典时期的合唱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首先海顿有《f小调弥撒》、《B大调谐和弥撒》等,他共创作了14部弥撒曲,虽然海顿是虔诚的基督徒,但他的合唱中却充满了人性的光彩。为了更好的表达人的感情,海顿的合唱队很庞大,用大型乐队伴奏,如他的第一部清唱剧《托比亚的回归》,只合唱队就有5个之多。在《创世纪》中,合唱承担的分量更大,其最辉煌的音乐部分都是由合唱队来完成的,可见海顿对合唱的重视。莫扎特的主要合唱作品有《D 大调弥撒》、《加冕弥撒》、《C 小调弥撒》、《C大调多米尼克弥撒曲》等,莫扎特非常重视歌词与音乐结构的关系,使其合唱曲更严谨紧凑和符合理性思考,充满了内部的张力。

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非常自由和推陈出新的时期,此时不但又新的音乐形式出现,而且许多古老的音乐形式也开始被大量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经文歌、尚松、弥撒曲。巴洛克时期的清唱剧、受难乐、赞美诗等,以及古典主义时期的康塔塔、交响合唱等等。

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重要作曲家,被誉为“歌曲之王”,他共创作了6部弥撒曲,如《?A大调弥撒》、《?E 大调弥撒》;罗西尼的《小庄严弥撒》、《合唱弥撒》、《匈牙利加冕弥撒》;布鲁克纳的 《合唱弥撒》、《感恩赞》、《e小调弥撒》、《f小调弥撒》等;柏辽兹的《安魂弥撒》、《浮士德的沉沦》、《基督的童年》;勃拉姆斯的《德语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德沃夏克的《安魂曲》;门德尔松的《圣保罗》、《醒来吧》;舒曼的《罗斯的旅行》、《天堂与仙子》。古典主义时期对合唱产生重大影响的作曲家贝多芬在浪漫主义时期也对合唱做出极大的贡献,他开创了“交响合唱”的新形式,他首次在交响曲中加入了合唱,最经典的作品就是“欢乐颂”即《第九交响曲》。

总体上讲,浪漫主义时期的合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追求表现上的多样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或复古,或反传统,或创新;二是合唱的地位大大提高,合唱形式被运用在各种音乐艺术中,合唱不再是作为装饰和配角,二是与其他音乐形式同样具有了自己的地位,如从早期的无伴奏到后来的伴奏合唱,最终出现了交响合唱;三是音乐的对比性大大提高,在旋律、调式调性、织体、和声、伴奏乐器等方面具有扩展,演唱的力度、音色、速度、厚度等方面也体现出更大更细腻的对比变化,以求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四是合唱体现的观念有根本性的变化,合唱队的编制自由,不协和和声的运用,各种各样乐器的引入,因此,这一时期的合唱宗教思想几乎淡化不存,人文精神极大的提高。

三、现代音乐影响下的合唱艺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音乐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出现了以刻意打破“共性写作原则”为创作原则的“现代主义音乐”、“后现代主义音乐”。主要流派有“偶然音乐”、“序列音乐”、“印象主义”、“具体音乐”、“十二音技法”等等,总体上都是打破了传统的和声原则,最求极其主观的音乐表现,音乐中使用大量不协和音程、模糊调性、使用乐器的极端音区、甚至以噪音进行创作、无声音乐等。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下,合唱艺术也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合唱变的复杂和多变。如斯托克豪森的《瞬间》是一部“复合风格音乐”,体现了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和风格上的多元性,作品还加入了“偶然音乐”的因素,合唱队员除了唱歌,还要讲话、聊天、喊叫、踏脚等。

因此,可以看出,受现代音乐影响下的合唱艺术的特点是:人声在合唱中已经不是主要的表现因素,而变成了众多音色中的一种,一个完整的合唱作品还有加入很多其他因素才能成型,西方合唱史上曾经不曾有过的东西都出现在合唱中。合唱在很大程度上远离了古典的合唱,打破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的界限,表现出浓重的后现代风格。

综上所述,从合唱纵向发展的视角出发,不难看出西方合唱艺术的形成、发展之路,是受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并一步一步从宗教中独立出来,融入更多的社会世俗因素,被更多大众所接受。也正是因为它历经几个世纪,不断吸收大众世俗的音乐元素,不断丰富自身的音乐形式,不断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合唱艺术必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体现出各个时代的需求,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1] 马革顺.合唱与合唱指挥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2] 田晓宝,文思隆,石一冰.合唱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韩德森.合唱指挥教程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杨鸿年.合唱训练学[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5] 侯锡瑾.西方早期合唱艺术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 (美)乌尔里奇,西方合唱音乐概论[M].周小静,周立潭,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教会时期形式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我最爱的那个人,教会了我……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开心一刻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商周刊(2017年22期)2017-11-09 05:08:34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