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夏梅 杨继业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定西 743000)
(一)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完善。截至2011年末,甘肃定西市共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含农合行)、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五大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机构总数306家,从业人员2900余人。其中农业发展银行机构数5家;工农中建4家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数72家;农村信用社(含农合行)机构数190家;邮政储蓄银行机构数38家;兰州银行机构数1家。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款稳步增长。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逐年呈现增长趋势。如存款余额319.41亿元,增长21.61%,较上年下降4.71%,全年新增存款53.75亿元,较上年少增1.91亿元;贷款余额178.91亿元,增长24.58%,较上年上升1.04%,全年新增贷款35.30亿元,较上年多增7.94亿元。与全省相比,存款增速高出1.75%,贷款增速高出1.22%。
(三)信贷结构趋于合理,信贷投放突出重点。“十一五”以来中长期贷款显著增长,2006年-2011年中长期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依次为:36.92%、35.2%、36.1%、40.57%、55.14%、59.53%。中长期贷款是项目建设配套资金的重要来源,中长期贷款平稳增长,增强了全市经济发展后劲。银行业信贷投放更加突出重点,表现为“四个增势较好”,即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民生类贷款和短期贷款增长势头较好。
(四)银行业资产质量显著提高,盈利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28714万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3.57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为163.9%,较上年提高55.23%。2011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34055.09万元,较上年增加664.74万元。成本收入比44.4%,较上年下降1.92%;中间业务收入率8.3%,较上年上升1.2%,银行盈利结构进一步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5.94%,较上年提高1.31%。
(五)银行业改革不断深化。工商银行恢复漳县、渭源两家县支行,进一步完善了县域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农业银行县级“三农事业部”改革不断深化。全市新设5家小额贷款公司,2011年末共有小额贷款公司11家,注册资本总额为18000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5043万元。临洮县新设1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为2000万元,各项存款余额为96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为140万元。
(六)保险业运行良好。“十一五”以来,全市保险市场体系日渐完善,保险产品日趋丰富,保险功能日渐发挥,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保险机构大量增加,以每年2家的速度增设,2011年末,全市共有市级保险机构13家,其中财险公司9家,寿险公司4家,县(区)保险机构33家,城乡保险网点67个。实现保费收入6.64亿元,同比增长17.31%,增速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一)贷款总量不够大,增速还不够快。基于全市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的基本认识,数量扩张应先于结构优化。全市贷款增长速度虽然较快,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但是与全市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相比仍显不够快,贷款总量难以突破性扩张,金融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尚待充分发挥。
(二)信贷结构不够优。发挥信贷杠杆作用以引导资金投向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市按产业贷款结构与产业结构基本一致,虽有其合理性,但与全市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信贷结构仍需调整优化,要改变第二产业贷款占比较低的现状,加快促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全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大而不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虽居主导地位,但历史包袱压力很重,经营效益受到制约,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有待完善,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亟待提高,改革任务仍很艰巨。
(四)信贷产品创新相对滞后。由于缺乏抵押担保物,“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日益旺盛的信贷资金需求,客观上需要创新的信贷产品来满足。目前信贷产品比较单一,创新不足,与多元化的信贷资金需求不相适应。
(五)金融支持与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需要存在差距。一是缺乏多元化的金融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体系,除了涉农金融机构,由于认识不足及准入门槛限制,其它商业银行基本不涉及特色产业。二是在特色产业项目建设上的配套贷款支持不足,加工企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滞后,制约了产品质量提高与精深加工取得实质性突破。
(六)保险业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还有差距。保险覆盖面还比较小,保险密度与全省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产品同质化比较明显,保险产品尚不适应社会需求;保险信用建设和保险营销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保险市场秩序不够规范,行业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一)深化金融改革。认真研究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各具特色的业务优势和运营模式,发挥银行业主体和骨干作用。加快做实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把农业银行县域支行真正改造成为自主经营、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三农金融事业部”经营单元,实现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的有机结合。深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形成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优化股权结构,多渠道化解历史包袱,创新发展机制。深化农业发展银行内部改革,加大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县域城镇化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
(二)加大信贷投放。人行、银监分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主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及力度。加强与发改委、中小企业局等经济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主动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及时了解全市经济发展情况和相关资金需求,对重点发展项目,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早介入、早考察、早论证,定期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不断增强银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将有效益、有市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向金融机构推介,金融机构要将金融产品、信贷流程、获贷条件等及时地介绍给企业。
进一步加大工业贷款发放力度。要围绕全市工业发展十大行动计划,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支持有色冶金、精盐化工、电能开发、装备制造、矿产开发、现代物流、现代制药、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要积极支持各产业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完善信贷管理方式,建立符合产业龙头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风险控制和内部控制等制度,努力形成符合产业龙头企业融资需要的信贷营销模式。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适当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对符合条件的贷款项目做到及时受理、及时审批、及时发放。
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项目和生产经营性项目的信贷投入。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加快建设生产经营性项目,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加速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提高。加大对循环经济园区的信贷支持,增加对省级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市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示范区等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信贷投入,优先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项目建设,做好信贷资金配套工作。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模式,为进入园区建设企业和入园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三)加快信贷产品创新。以信贷产品创新为切入点,不断挖掘市场资源,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探索创新具有差异性和多样化的小额信贷新产品,对小额信贷的对象、额度、期限等进行延伸,为“三农”发展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注重对中小企业实际控制人、实际经营状况的评价,按照行业、金额、品种细分市场,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信贷新产品,帮助中小企业扩大融资渠道。
(四)深入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以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开办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业务,支持农户发展林下经济,切实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有效信贷投入。加快推进全市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确保实现年度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发放工作目标。
(五)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完善企业和个人征信服务体系,深化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规范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行为,促进信用信息交流。依托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促进生产要素积聚,为全市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完善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制度,探索创新担保模式和担保方式,促进担保机构规范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融资担保体系。
(六)促进存贷差逐年缩小。研究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考核办法,形成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存贷差逐年缩小,加强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抓住全市特色产业步入加快发展期的历史机遇,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改进和完善金融服务,在加大信贷对特色产业支持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七)进一步提高保险服务质量。保险机构要提供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的保险服务,加快从简单的收取保费、赔偿给付向提供风险管理、理财咨询和投资规划等一揽子服务项目转变,不断创新延伸服务,提高保险服务水平。加强保险诚信宣传和保险诚信制度建设,建立保险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和保险信息查询系统,引入专业化的社会信用评级机制,探索开展保险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
[1]田学思、曾学文等.大型商业银行支持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分析—甘肃定西、临夏农业银行的典型调查[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6).
[2]高宏霞.甘肃县域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甘肃金融,2010(7).
[3]张奇、李中等.关于对甘南临夏定西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