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与龙井:印象派与国画色彩运用之比较

2012-08-15 00:54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李成笔触印象派

张 翰

(云南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昆明 650500)

我喜品中国茶,也爱西式奶茶浓郁的香醇。国画与印象派就像龙井与奶茶的关系,各有其韵又截然不同,就让我们在这里用思想代替味蕾来细细品味一下这两种奇妙的精神茶香吧。

一、印象派与国画中的光

说起印象派必然会想到莫奈的《日出·印象》最是经典。因印象派由此画而得名,它就是印象派作品的老祖,其繁衍出的子子孙孙们定然没有它纯正。既然要从本质上理解印象派的特色,那我们还是从根源入手。其实我觉得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欣赏《日出·印象》这幅画的。印象派的一贯特色便是远观必然有灵动鲜活之意,但近看就是另一种感觉了,画面笔触的直观印象比远观更加挑战读画者的眼球,画家状似随意的笔触连续地在画面上跳跃;左右左右的摆笔让人想起华尔兹的舞步,整幅画就是一曲轻快的舞曲。莫奈哼着歌快步地旋转着掠过去,背影朦胧,只留下这幅经典的作品。

我们先从光影的角度来看印象派和中国画。光是印象派的根本,画家们通过走出画室对各种自然光下景物的描绘来传达对自然的欣赏与爱意。而且在西方绘画的历史上,光影也一直是他们画中不可或缺的表达因素,画面通过光的聚集来突出要传达的物象,一定要让观者看的仿若身临其境才放心。而中国式的表达则尽量展现一种心领神会的意趣,在这场绘画的模仿游戏中让人看到物象内在的“真实”,对眼前所见东西的理解角度不同,最后的表达必然不同。色彩在绘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同样都离不开色彩。中国传统绘画就是采用简单的色彩画出丰富的画面。南宋的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了“以色貌色”概括了中国画色彩方面的基本原则。南朝的谢赫也早就提出了“六法论”,其中的“随类赋彩”就是介绍色彩方面的知识,“随”表现了应该根据对象的固有色而给以具体的表现。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类赋彩又赋予了新的观念,画家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赋予物象色彩,在适当的场合也可以进行变色。

比之中国画,《日出·印象》的光感自是表达的无限充足了,在此举五代李成的《读碑窠石图》与其比较。李成是五代著名的画家,在表现山水景物上有一套独特的方式。在这幅经典的作品中他给观者呈现了盘复的枯树与下垂如蟹爪的树干,树后立一块残碑,以淡墨染了正侧面,李成对这块碑的描绘显然是用了心思的。中国传统的石碑其上多刻有花纹,李成在这里就极认真地将浮雕的凹凸感画了出来,认真到甚至有些西式光影绘画的意味了。当然,中国画的光影表现是与西方迥然相异的。李成画的这块碑也差不多是古代中国文人们能表现得最强烈、最“立体”的光影效果了,算是山水画中的灵光一闪吧。我们再将视线移到残碑前面的山石树木上来:它们长在画面的左下角的斜坡上,像鬼怪般弯曲的枝干伸向画面的四个角,使画面有种牢不可破的稳定感。他是直接用皴擦来表现寒林平远的,树木的节点也不是用墨圈而是用大的墨点直接点下,画面还使用了他创的卷云皴。皴法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画家们用各色笔触去表达内心,这种种笔触就是皴。这点与西方不同,油画里是没有这么多讲究与称谓的,所以印象派的笔触十分随心所欲,即兴而为。在这幅画中李成用皴法皴出了枝干的苍劲感,但有趣的是树木的枝干并没有全部被笔墨填满,他留出了一些白。这些白并不是按光影的效果留的,而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决定的。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树根旁的山石上:它们的外轮廓被沉着清晰的线条勾勒的很完整,而且上部比下部要重,表示这是个突起且有分量的形体。

在这幅经典的《读碑窠石图》中也是有光存在的,不只体现在那有立体光影感的残碑上,更体现在山石树木中。但这种光不是外来光,而是物体本身发出的光,是作画者灵魂的表达。就像西方画家乐衷于表现外在的光影一样,中国的文人画家们的画是来抒发自我情感的,所以他们更关心自己内心变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表现在画面上就有了自己的“光”。

西方人怀着一种发现美景,并让所有人一起欣赏他的双眼看到的美丽的想法,将物象尽量生动如实地表现在画面上,虽然《日出·印象》较传统油画更放松、随意,但想传达的本质是不变的,甚至它是想要更真实、更传神、更生动地将画家双眼看到的美传递给观画者。他们仔细将太阳光分解成七色,愉悦地将这些斑斓的小色块堆砌在画布上,让它们跳跃、无处不在。画家摊开他的调色板,向我们展示着色彩的交响诗。莫奈的“诗”是激昂壮丽的,每个瞬间都有感动人的美。

二、色彩在印象派油画与国画中的表现

论起色彩,《日出·印象》也有其鲜明特色。其实这幅经典之作的画面内容很是简单,景物也不多,我们先来看画面中最抢眼的这个红色块,莫奈只用了四五笔就完成这个代表太阳的圆,笔触的走向清晰可见。这个小红点在水中倒影的表现也是一样直接,我都可以想象出莫奈作画时的激动之情:抓起一只常用的油画笔,在调色盘里白色与橘色上各点一下,不要调熟直接就放到画布上。橘红色块的边缘小心地捧着一道白,就这么生动地表现了水面上的那抹璀璨。清晨未散的薄雾令水边的景物都披上了蓝色的薄纱,索性就用蓝色吧!几根线、几块涂抹的块面,这不就是日出时那朦朦胧胧的记忆吗?在色彩方面中西方是天差地别的。跟喝茶一样,中国人钟爱清淡悠远,中国画是用墨画就的,黑白是主打色调。代表“无”的白宣纸与分五色的墨就像阴阳太极一样和谐,给了文人画家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的美是中国画独有的,这也跟中国的文人们的追求有密切的关系。他们并不关心自己画的具体是什么形状的树、多么陡峭的山、是不是逼真形似,而是在意这些山水树石能不能传达他的志趣与心境。一幅画有没有灵性才是他们看重的。所以色彩在这种要求的背景下就变得次要了。这也是由中西方文化心理的差异造成的。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出于对绘画的热爱,每个画种都是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艺术的大路神秘而宽广,我们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套用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那么,奶茶与龙井你更爱哪一种?

[1]李春.西方美术史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2]王颖.印象派与中国绘画[J].美术观察,2004,(12).

猜你喜欢
李成笔触印象派
怀念李成章教授
艺术之春
「印象派画家」金农
拥挤豆豆林
印象派大师——克劳德·莫奈
杜鹃
张德娜:以细腻笔触诠释自然之美
梵高:笔触与激情
庄玉庭先负李成蹊
浅析印象派与当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