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波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山东青州 262500)
幼儿教育重在养成教育。对于幼儿教师和家长来说,其责任不仅是让孩子增知识、长智慧,更要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作为教育的重点。那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呢?笔者认为,“代币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所谓“代币制”就是选择某些小的物品,将它们作为奖励强化物,当幼儿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或改正了某些不良行为时,奖励给孩子,一个周期过后,让孩子凭积攒的“代币”去兑现自己喜欢的奖品。在这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表现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代币”则是一个中介,是吸引孩子出现、巩固良好行为表现的手段。
“代币制”之所以容易被幼儿所认同,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缘于人需要赏识强化的天生愿望。大多数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强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强化赏识就如同人行为的添加剂和助长剂。如果在一个确定的情境中,当人做出某种行为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今后在类似情况下发生类似行为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反之,当我们对这一良好的行为置之不理,人就会有被忽视感和挫伤感,即会降低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由于其对某种行为结果的预见性还不是很强,单靠意志力和自觉性,有时很难将良好的行为坚持到底,必须给予及时、适当的赏识强化。对幼儿来讲,“代币”的优势在于:既不像实物强化物那样容易被及时消费掉,又不像有的强化物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对于儿童来讲,它是具体可感的,又是值得期盼的。
其次,“代币”是对孩子行为表现好坏的一个有效证明。孩子大多有挑战他人、战胜他人争做第一的欲望,“代币制”则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欲望。获得代币的过程有助于儿童形成这样的认识:良好的行为表现将决定获得代币的多少,获得代币的多少则决定了获得强化物的多少。反过来,它还会使孩子认识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获得喜欢的强化物,必须多获得代币,而代币的多少与良好的行为表现直接相关。所以,要想得到想要的强化物,必须有更多良好行为表现。这样,在代币的“诱惑”下,孩子就会自觉改变自己的行为,朝着良好的行为方向努力。
再次,“代币制”有助于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有利于发挥集体正面的教育引导力量。特别是兑奖的那一刻,对儿童的刺激是很强的。对表现差一点,得到代币少的孩子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它会使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要努力!要向表现好的同学看齐,下次也争取得到大奖;同时,对表现较好,得到代币较多的同学来说,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它会使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别骄傲!否则别人会超过我的。所以,它会使表现差一点的幼儿迎头赶上;让表现好的幼儿,继续保持,从而有效调动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一些小的物品,如冰糕棍、扑克牌、硬圆制片等都可以作为代币,但不管选用何种物品作代币,都必须符合安全、卫生、便于储存,以及与奖品相比吸引力要小得多这些原则。
不论是不良行为的矫正还是良好行为的塑造,都必须具体明确,必须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可取,哪些行为不足取,哪些行为可以帮助他得到代币,哪些行为会让他失去代币,以及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获得代币等等。
只要孩子出现预期的规定行为表现时,就应发放代币,以巩固强化其良好的行为表现。代币发放时应注意:
一是发放要及时。立即强化能使孩子明白为什么会得到奖赏,从而在相似情境下更容易重复出现这种行为。经验证明,及时强化比延时强化效果更好。
二是标准要适度。如果标准过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范围,孩子无论怎样努力都得不到代币,就会丧失积极性,代币制就会失去意义。当然,如果太容易得到,孩子也不会珍惜。所以,获得代币的难度要适中,应稍稍高于孩子目前的水平。通俗讲,要让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特别是在一开始的阶段,奖励的面要广,只要孩子出现好的行为表现,比如懂礼貌,上课安静坐着听课等,都可以得到代币。总体的原则是既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又要培养其主动性。
三是要赋予代币不同的分值,发挥代币的激励和导向功能。老师应根据不同时期确定不同行为塑造的重点,赋予不同的分值。比如,在某一个阶段,如果发现说脏话的孩子比较多,老师即可将文明礼貌作为该阶段的重点,加强文明礼貌行为的权重,引导孩子朝这一方向发展;而在另一个阶段,如果发现孩子有自私的表现,则可以加大分享、合作、助人这些行为的权重,引导孩子出现这些行为。此外,对难度不同的行为表现,也应该赋予不同的分值。
四是要引入负强化,建立一个约束制约机制。应该让孩子知道:代币既能得到,也可以失去,良好的行为能帮助孩子获得代币,不好的行为就会令他失去代币。比如说了脏话或者攻击他人,就要立即扣除一个代币,从而达到约束、矫正行为之目的。当然,在实施负强化时,要顾及孩子的自尊,要批评和惩罚他做的这件事,而不要否定他这个人,如果孩子能够及时改正错误,就要给予及时的正强化,以保护其积极性。
五是要教育孩子学会保护、珍惜代币。在代币制运用一开始的阶段,由于缺少保护的意识,或者由于不小心,可能会出现丢失代币的情况,老师应该教孩子学会用各种方法保护来之不易的果实,比如教孩子学会使用存钱罐储存代币。这样做,既让孩子保护了自己的果实,又有利于引导孩子克服其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
代币是一个符号,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它的价值体现在与其联系的强化物上。因而,代币要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充分体现出其价值,就必须流通,要将积攒的代币“花”出去,凭着代币去换到心爱的奖品。这一点与钱、分数等强化物的使用原理是一样的。比如对于钱,如果钱只能挣不能花,钱的价值就大打折扣;比如对于分数,如果只得到了一个好的分数,但假设这个分数与其他的强化没有联系(比如成人的夸奖、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喜欢、升学的通行证等等),分数的诱惑力也将大打折扣。所以,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挣代币的积极性,就必须让代币流通。让孩子既享受积攒代币的快乐,更享受消费代币带来的快感。我们可以将一些物质强化物(如玩具、漫画书、巧克力、冰激凌等)和活动性强化物(如饲养小动物、外出郊游、去动物园、担任班主任小助理等)赋予一定的分值,在一个固定的时间里,让孩子凭积攒的代币“兑奖”,去换取自己喜欢的强化物。当然,具体到哪一项强化物该花掉多少代币,要考虑教育的意义和代币的导向性。一般讲,我们认为强化物对孩子发展是有益的,可以将强化物的消费值定的低一点,尽可能让孩子获得多一点的机会。相反,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过多出现某种行为,或者我们认为这种强化物过多出现会对孩子的发展不利,则可以将该强化物消费值定的高一点,让孩子不容易得到。比如,担任班主任小助理或者跟家长做游戏花费1个代币,担任园长小助理就可能需要花费2个代币,而奖励麦当劳(虽然有的孩子喜欢吃麦当劳,但由于过多食用会影响孩子的饮食平衡)则需要5个代币。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孩子的行为朝着良性的轨道发展。至于兑奖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孩子们可以根据一个阶段积累的代币换取相应的奖品,也可以将代币累计到下一个阶段兑取价值更大的奖品。比如,假设1个代币能兑换小奖,3个代币兑现中奖,7个代币能兑现大奖。现在假定一个孩子手头积攒了5个代币,那么在兑奖时,他就有多种选择和组合:既可以兑换小奖,也可以兑中奖,也可以中奖小奖一块兑。当然,如果中奖或者小奖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孩子想兑的是大奖,但他的代币又不够,则可以让孩子将手头的代币累积起来,等待下一个阶段的大奖。对孩子而言,积累和等待的过程,既是对其意志力和自制力的磨练和考验,也是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和渴望,更是下一个阶段奋斗的动力源泉。这样,既培植了孩子的耐心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又发展了孩子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智慧。
[1]王志刚.21世纪教子方法[M].北京:工商出版社,2002.
[2]周宏.教你如何赏识孩子[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