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操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探究

2012-08-15 00:50邹磊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竞技体操世锦赛中国队

□邹磊(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1、前言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作战的中国队不仅一雪前耻,夺回失去八年之久的男子团体金牌,其他项目也全面开花,最终横扫9金1银4铜,金牌数比第二名美国队足足多出7枚,绝对的一家独大。之后的2009年伦敦世锦赛,中国队也有6金2银1铜入账,领先第二名美国队4金,优势依旧明显。2010年鹿特丹世锦赛,中国队虽然只收获4金4银1铜,金牌数比第二名俄罗斯队还是多了2枚。此次东京世锦赛,尽管占据奖牌榜首位的依然是中国队,但金牌总数已经被美国队追平,双方各得4金。东京世锦赛也是明年伦敦奥运会的前哨战,从金牌分布情况看,中国队的霸主地位已经岌岌可危。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美、俄、日等军团的进步神速,跟中国队自身实力下滑也有很大关系。中国队在东京世锦赛上获得的4枚金牌有3枚来自男队,分别为团体、吊环(陈一冰)和单杠(邹凯),其中团体为五连冠,追平了捷克斯洛伐克和日本曾经创造的五连冠记录。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国家十次获得世锦赛男子团体冠军的世界纪录。中国队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几近完美的发挥,让赛前一直叫嚣着要收复失地的东道主日本队再次没了脾气。虽然男团赢得兵不血刃,但中国队在全能和跳马、鞍马等单项上面的表现却难以让人乐观。众所周知,伦敦奥运会团体比赛实行的是5-3-3赛制,这就要求每个运动员都要一专多能。而中国队自杨威、黄旭等“钻石一代”功成身退后,这样的全能型人选却迟迟没有出现。东京世锦赛中国队只有滕海滨一人晋级男子全能决赛,最终仅排名第18位。日本队的则有两人晋级,领军人物内村航平所向披靡成就“三连冠”,这也是国际体操史上的唯一;后起新秀山室光史也摘得一枚沉甸甸的铜牌。日本队在全能方面的优势已经让中国队望尘莫及。鞍马和跳马也曾是中国队的传统优势项目,此次竟无缘前三,跳马甚至被挡在决赛门外。如果说卫冕冠军冯在双杠项目上的失手是意外,中国全能型人材的缺失和鞍马、跳马等单项的快速下滑则是教练组必须面对的课题,毕竟现在离伦敦奥运会的越来越近了。

2、我国竞技体操现阶段现状

2.1、后备人才不足

选材一般分为初选、复选、精选三个层次,初选是在基层体校或幼儿园,是一种原始的范围较宽的简单方法。复选一般在中心体校进行选拔各方面较好的苗子进行训练,通过筛选淘汰较差的运动员。目前我国有 22个省市(区)有体操队,其中 17 个省市(区)有成队的男子体操队,他们就是我国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摇篮,我国男子竞技体操运动员都是各省市的佼佼者,各省市培养出的运动员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男子竞技体操运动的发展大计。因此,各省市体操中心的建设情况也就成了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是其存在与生长的基础。但是从参加今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以及全国城市运动会决赛中,看到我们后备力量从人员上、技术上、能力上各方面与世界一流的中国竞技体操队不匹配,水平严重落伍,技术平等级呈现出下降趋势。

2.2、教练员的资源匮乏

中国竞技体操教练员人数相比美国和日本很少,男子一线教练员只有名,平均年龄46.5岁,在国家队训练队员平均有n年的工作经历。中国男子二线教练员邢傲伟(1982年生,27岁)、张宇(1974年生,35岁)、胡守文(1969年生,40岁)、陈晶(1981年生、28岁)等平均年龄只有32.5岁,是我国未来竞技体操执教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国际大赛中均取得过优异的成绩,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家体育总局委任他们是继承我国教练员先进性的抉择。中国竞技体操欲达到厚基础必须有许多优秀的教练员工作在第一线,用他们的感召力吸引更多的青少年进入训练,增加体操人口,发现竞技体操天才。中国男子竞技体操截止到2008年已经有23名运动员在国际三大赛事中获得过冠军称号,然而他们退役后不是到了国外就是跳出竞技体操行业,坚持为我国竞技体操训练服务的寥寥几人。当然,不能否认他们在别的行业里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这是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在基层体操中心或竞技体校工作的竞技体操教练员更是由于种种原因走向别的行业,对竞技体操的厚基础建设埋下了隐患。在基础竞技体操俱乐部或少体校,因为场地、器械等限制,一些竞技体操教练员被迫转行到别的项目屡见不鲜。从竞技体操转行到蹦床、跳水的小运动员也是家常便饭。因为竞技体操的培养周期长,出成绩慢,地方体操中心投入成本高而舍弃体操中心的也有。总之,竞技体操行业中不仅有教练员的流失问题,运动员、管理工作者同样也有流失的。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给竞技体操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损失。

2.3、动作和连接难新创新性局限

中国竞技体操管理中心副主任、国家队总教练黄玉斌说:“没有难度,就没有金牌,没有难度,就没有起评分。”1979年5月14-19日在福州举办的全国少年体操比赛中的男子24个队,102名男少年选手的年龄平均14.6岁,最小的9岁。女子22个队,87名选手的年龄平均是12.3岁,最小的8岁。这次比赛是按照国际体联的评分规则进行的,在少年比赛中出现了一些成人才敢完成的难度动作,其中有单杠上的空翻再抓杠的飞行动作,单杠、吊环和自由体操项目上的旋空翻出现频繁。然而从1980年到1999年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在国际三大赛事中获得冠军所采用的难新动作只有35人次,以5年为一个周期,每五年的难度动作创新呈现下降趋势,1980-1984年有16人次,1985-1989年有12人次,1990-1994年有4人次,1995-1999年只有3人次。说明创新难度动作有一定的局限性,达到F组难度动作,想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难度动作是相当困难的,难度动作有人类的极限。中国竞技体操1980-1999年世界三大赛获得单项冠军采用的难新动作数量变化竞技体操器械的不断革新和发展是运动员创新的好助手。自由体操就是很好的例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地毯,动作也只能是一般的空翻和简单的转体,70年代出现了胶合板组合场地,动作发展到旋空翻,80年代出现了弹簧场地,旋空翻进一步增加转体度数。训练辅助器材(包括多媒体、三维摄像、身体素质训练器等)犹如好马配上了好鞍,给教练员的训练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场地的发展要以显示运动员本身的竞技能力为根本,不能靠场地器材的竞争进行比赛。竞技体操难度动作理论上C-C、C-D、D-C、C-E、E-C、C-F、F-C、D-D、D-E、E-D、D-F、F-D、E-E、E-F、F-E、F-F连接(除跳马外)上万个,但是有些连接(G组)几乎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很难能被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F—F难度连接中自由体操的64个、吊环的9个、双杠的25个、单杠的49个连接,这种连接可以说绝对是人的极限,所以挖掘难度连接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些连接(G组)目前只能空想。

3、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加强体操专业运动员后备人才资源

要解决好我国男子竞技体操专业运动员后备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要解决好运动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社会如何创造有利空间和大环境才有利于运动员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加强竞技体操运动员后备人才的整体开发力度,不断完善体操人口数量和质量。大力扶持西部、落后地区体操人才资源开发,扩大体操人口基数。有偿开发,形成投资与回报的合理机制,建立国家、企业、个人等多元开发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后备人才资源开发的规模和力度。

3.2、保障各级教练员

竞技体操运动员后备人才的教练员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加大对教练实施再教育和培训力度,采取有效机制和合理措施,建立合理的用人机制,提高教练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眼于竞技体操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教练员的培训可采用多渠道、各种形式,帮助教练员提高、加深、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等。

3.3、深入研究技术练习的衔接

理论服务于技术,竞技体操理论来源于竞技体操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后上升为指导实践的理论。单独的理论如果离开实践,就不能指导实践,反而成了空洞而没有意义的理论,科研工作者要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探索,回到技术中进行检验。难度动作连接就是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科研人员的论证,经过教练员能工巧匠般的加工,借助运动员天才般的素质基础雕刻出来的。运动员本人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练习,科研人员、管理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通过理论和技术相互转化中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关系互相联系并互相制约着。教练员通过科研人员和自己的成果将一些动作和难度连接在某些运动员身上体现出来,形成了主体人员之间的能量转移与利用,达到了理论与技术相连接的实际效果。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技术练习中,成功地利用理论研究来支撑练习的比例不是非常高,他们在执教过程中大都是基于多年的实践经验,很少和科研人员共同主持公共项目进行研究难新动作和难度连接,在理论研究上处于被动角色,主动研发的很少。

4、小结

在竞技体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要保持中国竞技体操在国际上的优势,就必须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怎样保持和发扬已有的光荣传统,克服现存的问题,是我国竞技体操永葆青春的需要。我国竞技体操在基层开展的不够良好,.我们要向原苏联学习,在基层开展好,有足够的厚基础。这样,我国竞技体操事业才能长青。在管理中要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建设,教练员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素质是我国竞技体操前进的保障。在竞技体操训练中要积极挖掘难新动作和新的难度连接,提高D分才能取得好成绩。

[1]赵玉亭,罗普磷等.我国优秀运动员和后备人才交流方案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3.

[2]郭维民,王荣强.体育后备人才管理和训练改革初探 [J].山东体育科技,2000,6.

[3]陈国瑞,许月云.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1,3.

[4]于振峰,张振东等.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9.

[5]安雅然,韩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理论研究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7.

猜你喜欢
竞技体操世锦赛中国队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爵士啦啦操“跳跃类难度”动作运用分析——以2019年啦啦操世锦赛前六名为例
东京奥运会女子竞技体操发展态势研究
星问答
青少年竞技体操的培养现状与发展策略
中国队获第62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竞技体操在我国学校开展的策略研究
中国队获第61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四川省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制约因素及对策
中国队获第59届IMO团体总分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