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 建 王 乐(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63)
职业动机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方面内容。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是指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得到满足。内在动机是鼓励人们为工作而工作的。内在因素有:能发挥专长、有所作为、符合个人兴趣、自主性强、工作轻松、人际关系融洽、能实现个人抱负。外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是最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是影响或控制个人行为的外在因素或力量。外在动机包括:工作地方好、经济收入高、对社会贡献大、社会地位高、工作稳定生老病死有所依靠、领导开明、有职有权、劳动条件好、晋升机会多。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导致个人在职业行为上的差异。外在倾向的个体在工作下表现特点:偶然性习得比较粗糙、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降低;得到的知识比较粗糙;比较急躁、刻板;打破工作定势的功能性固有提高;在变化的工作中的创造力降低。经常是服从权威的或想得到奖赏的;而有内在动机倾向的人经常是独立的、不迷信权威的、自信的。有支配倾向的个体表现为外在动机倾向;有自主倾向的个体表现内在动机倾向;而非个人化倾向的个体,不能有意识的支配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外在动机的倾向。
主要职业动机的特点:重视职业本身工作内容能否促进从业者自身潜能发挥和帮助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进取动机,其次是较重视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位发展潜力的职业发展动机。
在青年时期的人才在人生的价值观和经验的不足而引起的。
青年人在职业动机也会随着主客观条件的改变而相应发生变化。
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不难发现,当个体真正面对职业选择、面对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更现实,在考虑自己职业理想、自身生理、心理条件的同时或许更多的是考虑就业政策和社会就业形势,以及家庭和相关群体的看法和意见。这些外部因素转化为个体选择和从事某项工作的真正动力。在某些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职业评价和选择之恶之间由于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存在相当大距离。青年人才在择业过程中也存在着主客观条件的各种矛盾的冲突,因此,用这些结论来了解青年学生的职业理想或对未来从事职业的总体性看法是可行的。
家庭因素对个体职业动机有着较大的影响,有时还起到决定性作用。家庭因素对个体职业动机影响有以下:
1.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职业动机的差异不明显,但独生子女更重视工作的薪酬福利和就业过程中影响就业的人脉关系;而非独生子女贡献利他动机和自主决策意识更强。
2.当代青年职业动机的家庭来源差异显著,来自城市和乡镇家庭的青年的职业动机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农村家庭的青年。
3.父亲文化程度对当代青年职业动机的影响不显著,但母亲文化程度为大学的青年比母亲为化程度为小学的青年表现出显著更强的职业动机。母亲职业对当代青年职业动机的影响不显著,但父亲职业为行政管理的青年比父亲事业的青年职业动机显著更强。
4.当代青年职业动机的家庭月收入差异显著,家庭月收入为3000-5000元的青年的职业动机要显著强于家庭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的家庭青年。家庭收入为2000元是青年职业动机心理的分水岭。
尽管对青年职业动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认识青年职业动机的特点是,有些问题应着重考虑:
1.研究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研究只针对职业动机的一个方面即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只针对职业动机的职业行为表现,职业动机包含选择性职业动机和维持性职业动机的特点。
2.用现有研究解释和推断即将毕业、正面临和进行职业选择的青年学生的择业行为或职业动机特点,有失偏颇。
3.国内的一些研究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上也存在这问题,大多数研究缺少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指标。社会文化背景对价值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它决定价值取向的总格局。
4.个体的动机和价值观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两者对大专毕业择业和工作行为的影响是难以区分的。
有关个体行为的动机理论不少,如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层次论、Vroomm的期望效价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都是用来解释个体一般行为的。但探讨职业动机的理论却相当缺乏,关于这方面的探讨还在深入。
关于高校体育教育师范生选择教学职业动机来说,我们应该利用可利用的人脉资源和其他可利用的资源来使自身能够更好的完成职业适应。但我们必须客观看待这一问题,通过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从业能力,用实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赏识,实现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