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新勇(滨州医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03)
运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随着国家的经济、社会以及体育等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过去几乎从未涉及的一些研究领域如体育锻炼的心理学问题、损伤与康复的心理学问题逐步引起运动心理学家的兴趣和关注。目前,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在针对如何使心理技能训练达到最高程度不断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
心理技能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采用特殊方法和手段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状态并进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的过程。心理技能训练能提高残疾人的身体机能,但是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研究和服务的体系,残疾人运动员在心理技能训练这一领域上仍是空白。如何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训练水平,如何设计心理技能训练方法才能在实际应用中达到最佳水平,往往是取决于残疾人运动员的个体差异的残疾状态,这也是运动心理学家们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残疾人是一种特殊的人群,他们不仅因为身体残疾导致某些方面的与众不同,而且由于生活环境和所处人群特点也使他们的性格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性格的孤僻、自卑、偏激,情感的内向、温文尔雅、直率、真诚、倔强和克制等。他们与人交往中也往往存在孤僻、自卑、敏感、自尊心强等等个性特点。个性研究作为运动心理学的一个热门课程,在19世纪70年代一度成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这是因为在体育运动中,残疾人由于其身体的残疾,运动难度也相对增加,这就要求他们要有超乎常人的能力。没有坚强的个性和性格做支持,是很难战胜和超越自我的。残疾人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出的强烈自觉和意志力使他们的性格特点更加突出和鲜明。残疾人在体育活动中,通过竞争与挑战发现自身价值,增强自信心和对自己的满意度、价值感与成就感,这也是其他任何活动都不会产生的效果。
几十年来,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们对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产生的浓厚兴趣一直久盛不衰,业内各种理论和争论也竞相出台,但是几乎每一项关于唤醒水平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都将唤醒与状态焦虑视为等价物,或者将唤醒与劣性应激视为等价物。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运动员的自信心、焦虑水平与其运动成绩及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据相关研究表明,对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的残疾人游泳运动员的焦虑水平进行研究后认为,我国优秀残疾游泳运动员的特质焦虑属于正常,与高水平游泳专业大学生差异不显著。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残疾人运动员为中等强度的特质焦虑水平,并存在着性别差异。可见,残疾人运动员的身体焦虑较一般运动员高,但体育活动能增了残疾人的自信心,提高自尊水平。
人和动物不同,除了维持生命的生理活动以外,还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残疾人运动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特有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的自卑感、孤独感、焦虑和抑郁感普遍比健全人运动员高,他们体育在功能、目的、形式、条件要求等方面,与健全人的体育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所以对残疾人运动员进行正确的心理康复训练,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残疾人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特点,对于增强残疾人的自信、自尊、自强等性格特征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残疾人运动员而言,通过体育运动能最大程度开发个人潜能、促进健康,并通过运动成功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自尊度。据对残疾人运动员的运动竞赛焦虑、抱负水平、责任感和应对困境的能力进行的调查表明,通过多年的训练和比赛,状态焦虑、自信心、责任感和应对困境能力均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现代运动训练,除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外,还包括专门的心理训练,才能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国外对残疾人运动员的各项研究与训练特别是在心理学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国内的运动心理学在残疾人运动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尚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同健全人运动员的研究相比,残疾人运动员研究尚显薄弱。所以我们应多开展有效的研究,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残疾人运动员的研究和训练方法,把各种学科知识纳入到规范的训练计划中。这也为今后残疾人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宽广的研究空间并指明了方向。
[1]姜振.残疾人体育特点的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V O L.21卷N O.1.
[2]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