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研究与进展

2012-08-15 00:50:01刘西锋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年6期
关键词:机能运动员神经

□ 刘西锋(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引言:

运动性疲劳是指身体的生理机能因为运动而暂时下降的现象。如果单从运动生理学去分析运动性疲劳,一旦产生疲劳,不良的反应就随之而来。经过适当的休息之后,疲劳就会逐渐消失,身体的生理机能就逐渐恢复。但是从训练学的角度讲,我们的身体在不断的疲劳之后,适应疲劳的能力也会不断的增强,运动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

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种类

只要身体在运动,肌肉就会消耗大料的能量,同时肌肉的工作能力也在不断的下降。不同的运动方式将会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疲劳。在进行爆发力很强的运动时,肌肉在短时间内消耗大量的磷酸肌酸、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等物质,这种运动方式会导致很强的疲劳感。在进行爆发力为中等强度或者需要持久耐力的运动时,身体中的血糖浓度会下降,骨骼肌糖原也会大量的减少,这会对大脑的和骨骼肌的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这都是造成疲劳的直接原因。

1.1 、中枢性疲劳

此种疲劳是指由于肌肉通过其神经细胞的感受器产生神经抑制而导致的。而且任何一种神经中枢都会能会受到这种神经抑制的影响。中枢抑制可能是由于网状结构也可能是其本身,也可能是由于一些外周神经和神经中枢起源的信号阻碍而导致的。

1.2 、神经疲劳

任何细胞在进行活动时都需要氧,然而在进行运动的时候,进入神经细胞的氧大幅度的降低,由此神经组织的兴奋性逐渐的减弱,导致神经疲劳。神经组织内的物质代谢速率决定了疲劳的程度,疲劳与神经组织内的氧含量与三磷酸腺苷的含量有密切的关系,一旦两者的含量都在很低的水平上,身体其他的器官系统的机能也大幅度的降低,从而导致疲劳。

1.3 、心理疲劳

人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会比较容易产生疲劳,这种疲劳感会导致心理和情绪比正常水平退缩的现象。这种疲劳通常是因为时常应付大量的超负荷训练和比赛而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实际的回报却很少而导致的。

2 、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过程与方法

在产生疲劳感后经过适当的调整,身体的机能逐渐的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依照运动性疲劳的角度分析,消除疲劳的过程就是恢复的过程。怎样去有效的解除疲劳感是一门科学,消除运动性疲劳就是把运动代谢物的水平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

2.1 、训练方法与恢复

反应和适应是人体的一个基本生理特性。只去增大训练量的做法不足以引起身体最大兴奋度,也不符合训练的要求。应当使训练的强度不断的加大,这样才会刺激机体达到最大的兴奋水平。在适当的范围内,如过身体接受越大的刺激,身体的反应就越大,训练想要的结果就越显著,这种效应称为痕迹效应。这就是通过训练使机体机能得到增强的原理。此外,身体通过固有的生理反应和代偿机制,身体的机能水平和物质含量都比训练前得到提高。

通过对训练内容和训练的手段训练恢复的时间以及运动的强度进行合理的安排,可以有效的缓解疲劳。例如:重视牵拉运动可以有效的增加肌肉的力量,使肌肉得到较好的发展;可以有效的避免运动损伤,增加动作的协调程度。还能够达到赛前热身和赛后消除肌肉酸痛的目的。训练结束后,应当适当的增加恢复性的活动以加快乳酸代谢和减少恢复时间。

2.2 、饮食与恢复

针对高等强度的运动产生较多乳酸的情况,应当多吃一些碱性食品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等中和体内的大量乳酸。应当谨慎摄入那些刺激性的食品,多补充维生素。针对那些较低强度的运动,应当多补充蛋类、肉类、乳类等有助于酸化的食物,同时要多补充维生素。

2.3 、心理学恢复手段

心理恢复训练对消除运动疲劳尤其是心理疲劳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经常采用心理诱导放松训练是心理恢复的有效方法。运动员的活动和自我感觉通过积极的语言而受到影响,相应的运动员的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况和情绪反应得到有效的提高和改善。其次,催眠也是进行心理恢复和治疗的重要手段。运动员被催眠后处于舒适的半醒状态中,通过诱导患者在感官上产生所想要的某种体验,从而达到恢复的目的。最后,通过听音乐来放松也是运动员进行心理恢复的有效方法。

3 、研究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前景

首先,利用现代化的知识、方法、原理去研发能够迅速方便的、微量、无痛测定、综合测定和分析自动化等具有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其次,传统的医学是我们宝贵的遗产,应当充分的利用传统医学的作用,而且传统医学采用天然药物没有副作用,对运动员的保护有积极的作用。关于运动疲劳恢复的中医理论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探究其科学之处,并用于运动员的疲劳恢复工作。最后,运用生物化学技术提高人体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

4 、结语: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运动性疲劳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在实际的训练运动中要选择适宜的训练方法及训练强度,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提高机体的抗疲劳能力,才能缩短疲劳恢复的时间。

[1]张燕,丁建国,赵光.运动性疲劳的机制研究与进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2]陈祥塔,赖月波.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消除[J].中国临床康复,2006(12).

猜你喜欢
机能运动员神经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人体机能增强计划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30
再论机能的刑法解释方法论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6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冰雪运动(2019年2期)2019-09-02 01:41:26
“神经”病友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2:51:13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海外星云(2015年15期)2015-12-01 04:17:44
各种神经损伤的病变范围
健康管理(2015年2期)2015-11-20 18:30:01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