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流密切,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近代教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晚于日本,中国早期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到了日本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体育具有多种功能和价值取向多样性,体育教材较其他文化教材明显不同。教材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集中体现了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制约着学校教育的活动方式,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步入全新的社会制度,开始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历程。1872年颁布《学制》建立西式学校,从欧美等国聘请许多教师赴日讲学,给日本教育注入了先进的科学和教育方法。还在东京设立师范学校,在培养教师的同时编辑各种学校用教科书。规定小学要开设“体术”课。1873年变为“体操”课,规定每个年级都设置,并每天进行1-2小时。《榭中体操法图》(南校(东京大学的前身)确定的形式体操)和《东京师范学校版体操图》是日本最初的学校体操教材。1878年文部省设立“体操传习所”,摆脱了对外国的模仿,研究开发了被后来称为普通体操的徒手体操和手持(哑铃、球竿、棍棒等)轻器械的体操。
1892年9月把小学校教科书分为学生用和教师用两种,但体操等五门课程只有教师用书。1898年由“东京大日本图书”出版社出版了坪井玄道和田中盛业编纂的《普通体操法全中学校师范学校教科用书》,同年,文部省将击剑、柔道作为课外活动内容引入学校教育中。1899年《改正中学校令》中规定:每周3小时的体育教学,内容是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1901年由“东京右文馆”出版社出版了大岛五郎著的《新式兵式体操书》。
1902年《中学校教授细目》规定的体育教学内容是:普通体操(矫正术、徒手体操、哑铃体操、球竿体操、棍棒体操)和兵式体操(徒手软体操、徒手单人操练、徒手小队操练、徒手中队操练、器械体操、号令演习),并与体育教学时间相吻合。当年,坪井玄道(1852-1922)在研究了欧洲的体育后,重视游戏的教育价值,出版了《户外游戏法》一书,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游戏。随后两年里,川濑元九郎(1871-?)和井口あぐり(1870-1931)从美国引入瑞典体操到学校体育中。1904年4月小学校开始使用国定体育教科书。
1904年成立“体操游戏编审委员会”,在瑞典体操的理论基础上,把普通体操和兵式体操编为学校体操。另外把队列运动和秩序训练编为“教练”内容,同体操相区别。还有把游戏分为以竞争为主的(捉迷藏、徒竞争、旗送竞争、死球、中心球、篮球、足球等)、以表现的动作为主的(桃太郎、池之鲤等)和以行进为主的(十字行进等)三类。1907年文部省和陆军司令部共同编制了《学校体操整理统一案》,在此基础上1913年制定了日本最初的《学校体操教学要目》,使体育的教材内容得到了加强,体育课是必修内容之一,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也明显提高。这个要目所例示的“体操”是在教师的口令下学生整齐划一机械的身体运动,这种体操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都作为日本学校体育的重要教材。
这一时期还把武道引入学校教育中,1905、1906年文部省连续向议会提出武道必修案。
1925年4月制定《教练教授要目》,根据现役军官指导学校教练的配属令,军人进入学校指导军事训练,学校体育进入军事教练时代。1926年《改正学校体操要目》规定体育课内容是体操、教练、游戏和竞技,男子中学和师范学校加入剑道和柔道,并作为正课必修,以培养国民的武士道精神,使学校体育中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教育色彩更加浓厚。这时以大谷武一(1887-1968)为代表主张强调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的作用是由教授向指导转换,指导内容要重视学生的身心发育阶段,而且不能忽视进行适宜的教材的选择和排列。
此时的日本学校体操由以瑞典体操为中心向以欧洲各国新体操综合化发展,如加上了紧张、放松和有节奏的动作。体育教学增加了运动量和活动性动作。教材内容也根据动作的难度、复杂性,分阶段选择排列,与学生的发育阶段相适应。还明确了贴近生活、根育活动的相互交流,绝非是单纯的竞技,团结、合作、追求卓越、相互帮助、热爱生命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对人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减少了家庭、邻里、楼群之间的各类纠纷,社区、楼组氛围日趋和谐。最后,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社区的影响力。与社区比较而言,学校作为这项课题的主要实施者,付出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社区从不同的层面上感受到了这种付出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效益,因而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支持,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居民和学生家长也在一系列活动中,认识、了解、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学校的亲和力明显增强。学校、社区、家庭体育的一体化,也使三者逐渐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教育共同体。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背景下,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融合互动的实践,具有强烈而又鲜明的时代性。学校体育走向社区,社区体育引入学校,重新构建体育新文化,提升学校体育的地位。从学校来看,体育具有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广泛性和群众性,发挥体育的优势,构筑回归社区的有效通道,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学校与社区融合互动”的重要一环,是现代学校建设的当然选择。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相互交织,社区体育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并存的必然。 发挥体育院校大学生的作用,以群众体育活动场所为实习基地,弥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不足,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素质。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发展群众体育的重要条件。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主体的多样性、覆盖的广泛性、活动的有效性、文化的渗透性。体现了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原则,从学生到社区各类人群都在它的服务范围内,为各类人群的体育健身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时空的保证。
学校与社区的文化的渗透性它是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框架内,以体育资源的融合互动为载体,实现学校回归社区的探索性实践。
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融合互动是以社区、家庭、学校一体化体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同时又以此为基础而拓展的一项创新性实践。
[1]沈建华,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研究[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
[2]肖叔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汇[R].国家体委群体.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