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德俭(江山市城南中学 浙江 江山 324100)
以浙江省江山市城南中学的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以及逻辑分析法对城南中学的200名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了分析研究。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和百度搜索有关的文献资料,获得相关论文及相关的书籍,为本研究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1.2.2、调查研究
2010年9月-2011年12月对在校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3、逻辑分析法
对调查结果进行推理、对比分析。
在心里学理论中,人对某个对象(事物和行为)的基本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
认知是一个心理活动现象,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自我对特定事物与所面对行为形成的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并且形成认识与理解、赞成与反对的思想或者态度。例如:某个学生很有兴趣参加课外的体育锻炼和活动,其内因是认识到运动能够使人朝气蓬勃、精神焕发;积极地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和运动则有益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等等现象;学生能够产生这样的积极态度与行为是建立其个人在对体育知识和运动的认知程度,并具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基础上的。
情感是人的态度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感受、意向具有协调性、一致性,是一种较复杂而又具有稳定的评价和体验。对某个特定对象或行为表现出的“好与恶”的个人倾向性态度,就是个体内心体验;比如:喜欢与厌恶;尊敬与轻视;热爱与仇恨等。例如:某个学生喜欢参加篮球教学课和活动,而不喜欢长跑或者练负重跳。这是学生内心在自动选择某个对象(事物或行为)持有并反映出来的倾向性,情感因素的倾向性的建立基础是对选择对象(事物或行为)认知程度,也就是说选择对象(事物或行为)为自我的熟悉度、愉悦感以及价值取向的可能。
意向是当发生需要时并以模糊的形式反映在意识之中所产生的不明确的需求意念。也就是个人对某个特定对象(事物或行为)的个人倾向,通常是人产生行为之前的准备状态,例如:学生由于观看NBA比赛的电视,非常想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请老师给自己辅导篮球投篮技术的想法。这就是产生了意向,但这并不是身体行动本身,而是在行为之前所做出的思想倾向。只有个体意向的形成或存在,才能进一步地促进身体行为的实现,如果学生没有参加体育运动的基本兴趣或意向,那么,所谓的体育课或课外活动所取得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从心理学分析与角度判断,人的以上三个心理因素是相互协调的、共同存在在对某个对象(事物或行为)态度表现过程中的。如果中学生认识到参加体育课学习的重要性,经常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具有做好锻炼身体与掌握运动技能的思想准备。说明学生对体育课程或是课外活动锻炼这个特定对象(事物或行为)态度中个体心理上的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比较和谐,并无内在的矛盾。但随着环境发生某种变化,如学习压力大、天气冷或者身体疲劳等等。个体心理上的三者发生矛盾,有的同学经常说:知道耐力跑对身体锻炼效果很好,但我还是不喜欢练跑步。在中学的体育课教学中,经常发生学生认识清楚,但是行动上就是落实不了,情感表现上怕怕苦怕累,不能从根本上转变对体育课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态度。
人对某个对象(事物或行为)的行为总是由其本身的需要或需求意念所驱使的,而这种需要与需求意念的形成是一种意向的选择形式。同样,学生产生体育需要与需求意念也是可以受到环境刺激的影响,由于环境的刺激可以加深或者削弱了需要与需求意念的检验。因此,学校经常性的进行体育知识的宣讲传播,定期与不定期的布置或者改变学校体育环境,对促进中学生建立积极的体育态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学校的整体环境可以使众多的学生在同一时段、环境内接受同一个事物信息,并通过宣讲传播、环境印象,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信息的熟知度,是建立自我内心欲望的基础。为此,宣讲传播、环境印象它也已经成为学校改变学生对体育的偏见和一些不正确看法的重要方法与手段。
为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接受体育知识信息的途径、状况的基本情况,对城南中学在校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不同项目:学校环境宣讲传播;创造环境影响以及学生阅读体育刊物、收听、收看体育节目的情况分别对学生进行了了解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通过学校环境经常性、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开展体育知识、运动技术与比赛信息的宣讲传播、创造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可以把学生的意向集中到体育课教学与课外活动上。同时,通过结合国内外体育比赛信息,创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进一步影响、催化学生的体育态度发生积极的变化。例如,在大型国际比赛、奥运会比赛期间,利用比赛的特色性进行宣讲传播、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影响,再结合电视台用了大量时间进行实况转播,就会使学生觉得体育在当今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如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启动,标志着中国体育进入了法制的轨道,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得到广泛的开展,学校可以利用告示版、通讯、校园广播,传播相关比赛消息、体育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使体育运动能够感染众多的在校学生,使他们在课外活动时间更多的走上篮球场、田径场上,这样在转变学生对体育态度的过程中,逐步提出不同阶段的要求,不断地促进学生体质,采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才能够为学生所接受。
体育课教学是一种身心行为、肢体运动的特殊教育过程。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他具有以下不同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基本态度;以肢体练习为基础手段;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相结合;学生身体必须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动态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所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运动状态过程中的,所以,对参加体育课程学习的学生个性、生理发展影响较大。从学校体育教学任务来看,既有教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身体体质的任务,又有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
体育教学具有本来的特殊性,基层学校体育教学条件设施差,教学选择性范围小,导至教材内容中一些锻炼身体价值较高的内容如耐力、力量等发展身体素质的教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有些项目对体能、技术要求较高,教学辅助练习设施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多次的失败易使学生受挫折,难以体验到成功的体育学习乐趣。因此,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立的心理矛盾;对体育课的畏惧、厌恶,缺乏热情,不利于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与教学方法,带给学生娱乐和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运动成功、自我体验的乐趣与价值,从而建立积极、主动、热情的参加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应当积极创造条件、设施,提高学生在体育教学与运动中的成功体验与身心快乐,同时,有的放矢的采取一些正确、积极的手段有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态度的形成。例如:早操是学校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教育活动。但必须制定制度,要求学生按时出早操,采用积极正确的管理措施,提高学生自己克服惰性的能力,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自觉性。对在校的200名学生调查结果表明:有140人是在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下才参加早操活动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0%。经过一年多实施,在体育教师与班主任的积极、主动的管理下,其中有120名学生已经养成按时参加早锻炼的习惯,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态度也有了不小的转变。通过学校正确、积极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体育态度。这一点我们在调查学生参加早锻炼的态度中已经可以得到证实,因此,学校采取正确的管理措施,结合长期的宣讲传播、创造良好的环境印象是有助于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
崇拜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人对特定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尊重、钦佩、羡慕乃至效仿。模仿,是受众群体中对突出人物行为的效仿。在体育运动中,崇拜、模仿往往是结合在一起,在正确的状态下,它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具有带领、导向的作用。群体中所能起崇拜、模仿作用的个体包括:体育明星的运动经历、成绩;学校体育运动伍中的小明星以及体育教师的个人行为、技术与成绩水平,都是能够在学校学生群体中产生崇拜、模仿效能的。因此,被学生对老师的崇拜、模仿,则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共同潜在的心理行为的压力,是具有无形的力量,能够直接影响到教育效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与育人工作中,教师应注意利用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教学方法以及教书育人的水平。学生对体育教师崇拜心理大体可分为基本人格、体育学识、运动能力、积极气质、体育知识权威等方面。它是学生对体育教师精神力量的心悦诚服,这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动力。
总数所述,体育教师可以运用“宣讲传播”、“体验练习”及“模仿崇拜”来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引导学生排除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畏惧、厌恶的状况,运用学校整体优势,在学校环境、教学过程以及教书育人创造整体的体育氛围,利用“宣讲传播”、“体验练习”及“模仿崇拜”等方法,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克服体育运动过程产生的一些理智、能力、情绪与态度四个方面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