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振(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410081)
竞技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努力发挥竞技体育重要的社会功能,同时要注意摆正位置。在全局架构中,要促进竞技体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在体育事业内部,要促进竞技体育和健身体育的协调发展。在现代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竞技体育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现代社会价值。
在体育的过程中,也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些精神产品,有的还升华出哲理思想。奥林匹克运动“更高、更远、更强”的精神,就是人类改造大自然永远向上的精神;竞技体育比赛和各种其他体育比赛几乎成为公平、公正、公开的代名词。英文的Fairplay,也是从体育比赛中引申出来的,就是公平比赛,公平竞争,这是人类追求和渴望的永恒目标之一。竞技体育精神作为竞技体育文化的核心,不仅是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发展的需要,也是激发我国运动员发挥竞技运动水平,创造优异成绩的保证。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的塑造和完善,不仅是为了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目标,也是为了向世界展现中国运动员的精神风貌。
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价值调适的现实支撑,涵盖比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更多的内容。它还包括运动主体德、智、技或者学与训的协调发展,优势项目与非优势项目的协调发展,一线与后备、专业与业余训练的协调发展,竞技体育与科技、经济、政治、文化、卫生等的协调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的绝大部分问题均直接或间接与非协调发展有关,客观说来,今天的中国体育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竞技体育开始了向世界最先进行列迈进,但这是以掏空业余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资源以及大众体育严重滞后于竞技体育的代价换来的。要把中国体育协调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必须同步进行竞技体育价值目标、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与改革。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和检验,可以期待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持续辉煌。在现代社会开展竞技体育顺应时代要求协调发展保持体育的重要性和不可磨灭性。
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群体活动的普及、全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应当普及群体活动,增强青少年体质,这样不仅为运动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从运动员的选材、尖子队员的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另外可适当加大投入,广开运动训练规模,增加参加系统训练人数、形成合理的运动训练队层次及运动员人才梯队,达到参训人数多,运动训练基础大,使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才有保证。
在运动训练项目的设置上,既要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经济实力、体育设施来考虑,又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自身特点,服务全局。
根据高水平运动员(队)成才规律,坚持系统的运动训练至少需10年左右,而仅凭大学的4-5年的运动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因此,建立以高校为龙头、小学打基础、中学成才、大学出尖子为各训练阶段目标的训练体制。可利用自身优势,同就近中、小学或本校的附中、附小联办业余体校或训练中心。层层衔接,长期协作,既是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的好办法,也是学校输送高质量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
由教育部、体育总局相关职能部门联合牵头,各省、部级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具体实施、设立相关专门机构,对系统的教练员有计划、有组织、多形式的分期分批进行专业技术理论、相关学科理论的培训或研讨会,不断充实、提高相关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并定期资格考核,竞争上岗。
各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及高校各级领导要重视竞技体育的投入,除专款投入外,可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自筹资金,完善配套设施,以达到或接近国家教委所规定的体育设施配置要求。从而保证高校运动训练在经费有保障、场馆环境优良、教练员全身心投入条件下的正常化、规范化。
加强科学管理,是高校竞技体育改革重要措施之一。从纵向管理系统,即上至教育部,下到各区教育相关的职能部门牵头来制定规划、明确任务、密切联系、加强协作,保证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输送渠道的畅通。从横向管理系统即学校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提高重视程度,使其真正成为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决策者、领导者和管理者,把高校运动训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0.
[2]侯海波等.国外竞技体育强国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5.
[3]张炳祥.中国职业篮球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兰馨.美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7):70-72.
[5]顾玉标.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存在问题的研究.
[6]郭科明.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7):964,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