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智明 闫运运(、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南通市委党校 江苏 南通 6007)
以人为本的理论应当始终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根本,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作为首要目标。不应该仅靠招收专业运动员 来作为追求运动成绩的手段,而忽略了对个人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否则将会走专业队运动员培养的老路。1990年获得全国女子举重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的邹春兰,由于文化水平低,最后不得不沦落到在一家大众浴池靠搓澡谋生。这些都说明原有的运动员培养中教育缺失所暴露的固有缺陷,同时也说明了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中坚持“培养人”这一目标的重要性。教育部联合体育总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不仅仅体现在竞技场上争金夺银,还应该做到以高水平的竞技活动带动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充分地发挥体育的人文价值,通过校园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带动大多数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建立,竞争意识的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欣赏能力及习惯的形成。这些是体育本质的回归,是大学高水平运动队价值的回归和承担的必然使命,也是高校运动队建设的重要目标。我们不能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当成了少数人的事情,更不能把高水平运动队与校高教育相隔离。
2005年4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在总结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立20年发展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又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在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上要紧紧围绕上述目标,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分阶段、分层次、重培养的办队模式。
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国家出台的系列文件只是从宏观层面上做了规定,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各高校还应该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出台相应的可操作性的法规,使国家层面的体育法规文件更具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学校层面上的管理机构,明确学校内部各管理单位的职能,并加强各管理部门间的勾通与协调,对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训练、竞赛、经费等进行理科学管理,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提供保证。
要实现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成绩的提高,培养出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就要加大前期投入,建立高水平运动员生员基地。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大多数是来自原来体工队出身的专业运动员,高校自身培养的运动员很少,且水平不高,这与国家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相悖。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选拔一些文化基础好,又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集中到有条件的中小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边学习边进行系统训练,实现真正的教体结合,构建合理的竞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系统。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应当首先融入大学教育,逐步减少挂名的运动员大学生,确立育人为本的办队理念,把大学生运动员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规范和文化知识学习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倡导与人为善、拼搏进取、严明与求实的评价机制及导向。同时应加强运动队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将高水平运动队的项目作为学校传统优势项目来发展,营造全校参与,全民发展的氛围,使高水平运动员有归属感,普通大学生具有荣誉感,形成高水平运动队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良性促进。
要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目标,首先必须抓好科学训练,特别是作为运动训练主体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虽然一些高校教练员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但多数是从“教学型”转为“训练型”,运动训练经验不足,难以胜任高水平的运动训练。因此,要加强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大引进高水平教练员的力度,同时要整合其他学科的优势,吸收各个领域内的最新的成果,形成运动训练的科研团队,为高水平运动队提供保障。
[1]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
[2]黄爱峰,刘艳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调整与革新[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40-143.
[3]冉强辉,郭修金.上海市“体教结合”运行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