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海东(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11级 四川 成都 610041)
最先提出大众体育理念的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早在1919年1月他就提出“一切体育为大众”的口号。顾拜旦提出的口号奠定了国际大众体育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重视本国大众体育的开展,并加大了对大众体育的投入力度。各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增加体育活动设施,尤其是拓展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例如,1935-1941年,在处于西方经济大萧条时,美国政府却投资15亿美元用于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世界各发达国家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除旨在满足国民的体育健身需求外,同时也是各国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投资能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许多产业的发展。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大众体育的重要性,各国政府都把大众体育作为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工具。而大众体育运动的真正形成,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从联邦德国及挪威等北欧国家兴起,继而扩展到西方大多数国家。到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休闲活动成为各国体育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为了能在21世纪成为“健康国家”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制定大众体育发展规划,提出长期奋斗目标。
从新中国成立时起,我国政府就把普及群众性体育活动,改善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一项任务来抓,但因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国家综合实力较弱,人民的余暇时间、剩余体力、可供体育投资的财力都有限,故大众体育的开展受到限制。群众自发的体育健身活动不多,大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从内容,范围到形式都是由国家统一计划、组织、安排和实施的,即完全是举国体育制。当时大众体育活动的特点主要有:(1)活动时间统一。大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均由国家发布通知,号召全国人民在某一阶段或时间内统一进行;(2)内容单一。八十年代以前,大众体育活动的内容除了广播体操,就是生产操,项目很少,内容单调,没有考虑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不同个性群体的体育需求;(3)参加者少。特别是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大众体育的开展是个盲点;(4)投入经费低。计划经济条件下,资源全归国家所有,社会组织不具有资源的拥有权。国家是体育事业的唯一投资者,而当时国家的财力有限,国家在有限的体育投资中,首先又要保证竞技体育的开展,故对大众体育的投资甚微。改革开放后,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余暇时间增多,体育经费的来源趋于多元,加之体育场馆逐步开放,因此,大众体育的开展也表现出了与计划经济时代不同的特点。根据调查资料统计,现今我国有3亿多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10亿人次达到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民的体质有了较大的改善。人均寿命已上升至71岁,中华民族以健康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全世界的面前。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自1984年以来,全国用于体育基本建设的投资以每年56.7%的速度递增,场地的绝对数量大幅度增加。目前全国有61万个体育场馆,平均2217人拥有一个体育场,1580人拥有一个体育馆。
2.1 、在健身方式和内容上可选择性强。大众体育的运动方式灵活多样,项目内容较多,既有竞技项目,又有娱乐项目,参加锻炼的人有充分的选择余地和个性伸展空间。在锻炼方式上,人们既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活动,又可以静悄悄地练习;既可以集体做,又可以单人做、双人做。在锻炼内容上,既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台球、门球,又可以选择拉丁舞、大众健身操、健身舞、太极拳等。
2.2 、大众体育提倡低难度轻负荷。大众体育具有轻负荷,体能消耗少,不追求大运动量的特点。有些项目以娱乐性内容为主,技术性要求相对较低,运动强度可以自己掌握,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差的人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参加健身活动,适应各种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人参与。通过轻松愉快的健身方式,人们可以调节情绪,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3 、大众体育消费具有多层次性。进行体育锻炼需要体育投资,但投资的层次会出现差异。我国的大众体育消费大致分为如下层次:以拉丁舞、健身舞、武术、养生气功为代表的低消费健身活动;以游泳、健美操、健美运动为代表的中等消费健身活动;以网球、保龄球、高尔夫球为代表的高消费健身活动。因此,大众体育能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体育消费需求。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求身体素质健康,要求促进个人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提高整个国民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提高个体体质,调节个体情绪,提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身强力壮,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个人健康问题已经是人们十分关心的、普遍的、流行的社会问题。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对缓和精神过度紧张有良好的作用,而大众体育能从身体上和心理上积极地调整着个人的健康状况,减少和避免各种个人流行病、职业病的发生或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延长人口的预期寿命。
大众体育可以参与到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当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里,文化建设是我国和谐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体育产业可以说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可挖,可以预测,体育产业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势必将促进我国经济又一次快速发展。同时,大众体育还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纽带和桥梁,增加了人与人相互的交流和了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民族的凝聚力、维护民族的利益和形象。
4.1 、大众体育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体育发展的主潮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失败和美国影响的扩大,自然体育思想成为战后初期世界各国体育思想的主流。这个时期各国体育的重点在整顿和发展学校体育,大众体育还未被特别注意。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极大地震动了世界,欧美各国纷纷对教育和科学政策实行改革,并进而影响到体育领域。与此同时,战后国际政治和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为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出于对提高竞技运动水平的重视,各国政府改变了过去一般不直接过问除学校体育以外的体育事务的作法,逐渐加强了对体育事务的干预。这段时期,发展竞技体育的思想成为主导思想。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以鼓励大众健身为宗旨的“大众体育”浪潮,在全世界开始兴起。“终身体育、休闲体育、快乐体育”成为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占主流的体育思想。
4.2 、国外大众体育计划不断推出,有力地推动着各国大众健身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许多国家都在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大众体育。一些国家为了在21世纪成为健康国家,都在制定体育发展计划,着眼于宏观发展,提出长期的奋斗目标。据报道,到1989年,全世界已有116个国家公布过群众体育发展计划。如美国保健福利部1980年和1990年分别制定了两个十年规划,即“增进健康,驱除疾病的国家目标”、“2000年健康公民计划”;日本的“迈向21世纪体育振兴策略”等等。为了动员和引导大众参与体育活动,很多国家推出了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体育计划。比如,澳大利亚的“找30分钟运动”、法国的“3个8运动”、比利时的“每家一公里”计划等。很多国家还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健身活动计划,如加拿大针对残疾人的“行动的蓝图”计划。还有很多国家采取奖励手段,激励大众投身体育活动,如法国的“大众体育奖状”制度,原联邦德国的“家庭体育奖章制度”,美国的“美国体育总统奖”制度,其目的都在于促进人们终身参与体育锻炼。
回顾《全民健身计划》颁布这十多年来,体育事业中大众体育相对应的竞技体育成绩异常显著。2004年雅典运会夺取32枚金牌成就了新的历史性突破。可以说,竞体育在“举国体制”与新《奥运争光计划》战略引导下,取了举世睹目的成就。但相比较而言,在“全民健身与奥运行”的大环境下,大众体育并没有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反遇到一些诸如公共体育设施严重欠缺等亟待解决的瓶颈题。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告表明:我国国民体质水平“东高西低”状态。这种不平衡发展,也成为了保障大众体权利的一个冲突点,不符合新时期国家倡导的和谐、科学发展观。虽然199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体育工作要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作为重点。”但在实工作中毕竟投资于竞技体育比大众体育更能取得立杆见的效果。因此“重点”二字并没得到足够重视。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体育怎样能做到与社会、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协调发展?”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客观上要求体育体制运行机制与其相适应。社会结构变革和体育国际化的影响形成两股时代潮流,促使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一系列体育度将不断被完善。而我国大众体育能否在这个关键时段上时代潮流稳步提高,能否与和谐社会相融合达到一个质飞跃,这些问题都为关心大众体育发展的人们所关注。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战并存。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上对众体育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与体育改革发展有关的社会境、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等客观原因。在新形式下,要想使众体育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树立新观念,提出新思路,出新举措,既要根据我国的国情,也要汲取国外的成功经验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大众体育事业,迎接大众体育事业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地人对健康的认识更加明确,身体好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提倡人们肯花钱、花时间去健身,重要的是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好的休闲运动方式。大众体育是新鲜事物,我们在接收的同时不能照本宣科,要在创新活动的基础上保证自身的安全性,同时要在专业的健身老师的指导下去尝试和体验。同时对于大众体育的认识和探索,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去研究和发掘。
[1]马丁·周.中国大众体育运动任重道远[N].参考消息,2009-08-06.
[2]肯特·尤因.中国大众体育发展程度并不理想[N].参考消息,2008-09-08.
[3]谭晓东.社会医学与健康促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04.
[4]张小林,金育强,唐丽.和谙社会与当前大众体育难以承受之轻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10周年之反思[J].西安体育学学报,2仪拓(3):4一6.
[5]从现方新普:试论体育需求和体育供给[J].体育科学,2000.6
[6]倪同云.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8,18(3):8-11.
[7]孙葆丽,孙葆洁,潘建林.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1):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