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视野下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2-08-15 00:49王仕琼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人才

王仕琼

(苏州大学(原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江苏苏州215021)

经济需要转型,产业需要升级,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第一大支柱产业,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新形势,全行业不断巩固和扩大已有成果,产业发展呈现规模稳步增长、投资维持高位运行、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外贸出口逐步趋稳、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审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背景,站在产业发展的前沿,以更宽的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无疑能对我们的人才培养提供非常有益的帮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具有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兼有良好的职业综合素养的创新型专门人才。面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主动适应、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为社会经济提供良好的人才支持。因此,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江苏是我国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在全国位居第二,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江苏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尤其是苏南地区。随着长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各种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尤其是电子、集成电路、计算机、通讯、电气工程、智能控制、信息服务等领域更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

当前,电子信息类专门人才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已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经过我们广泛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对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和专门技术要求进行了梳理,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定位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依据。

1.为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共性要求

(1)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比较强,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2)需要脚踏实地的人才。有良好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敬业爱岗,具有严谨、诚实、勤恳的职业品质。(3)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业务知识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技术研发创新能力。(4)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不仅掌握专门化的技术,又能涉及相关技术领域;不仅懂技术和工艺,又懂管理和营销;不仅会加工生产,又会设备维修、技术推广和产品开发。最受企业欢迎的是有工作经验且是复合型的人才。

2.为满足未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专门技术要求

(1)了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动态,熟悉相关行业标准。(2)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检索和阅读基本的中英文技术资料,储备一定的前沿知识,熟悉新技术、新工艺。(3)具备基本的电子线路设计能力,能进行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及基于单片机应用的系统设计,具有一定的产品研发能力;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电子线路设计软件,能利用专业软件进行PCB设计。(4)熟练掌握电子产品的组装、测试、检修、检验;熟悉电子产品的工艺和管理,能编制电子产品工艺文件,掌握波峰焊、回流焊的焊接工艺;会使用和维护常用电子设备和常用测量仪表。(5)熟悉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的生产组织、技术管理、产品营销和技术服务等。

高职院校要非常关注电子信息产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用人规格,掌握产业发展动态。目前,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不仅表现在人才总量上的严重不足,而且人才层次结构不尽合理,缺乏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同时又缺乏低端熟练技术工人。生产、管理、销售、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缺口更大,且人才流动性大。只有关注企业用人信息,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适应性。

二、面向未来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1.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首先要解决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面向区域经济和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研发、服务岗位,培养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毕业生具有敬业爱岗、开拓创新与团队协作精神;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专业技术问题;能从事产品的设计、装配、调试、检验、销售、服务和管理等技术工作,能胜任技术研发、技术应用和技术管理工作。

2.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设计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把握三个原则:(1)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在人才规格上要兼顾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以人才需求调研为依据,紧扣产业转型升级,开展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专业核心能力,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3)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特征,为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项目教学、理实一体等教学模式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校将课程结构设计为: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三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学习领域是解决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未来的职业素养,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可设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理论、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语文、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等。

专业学习领域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核心,要以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确定相应的核心课程和支撑课程,架构符合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在设计中要将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融合的关键是将工作任务模块转成课程结构模块。为此,将专业学习领域设为“专业群技术”、“产品组装”、“PCB设计”、“调试与检测”、“电路设计”、“综合应用”等六个子模块。支撑课程分别为: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电子产品装配工艺、PCB设计、高频电子技术、电子测量技术、单片机技术和可编程器件应用。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念,大量的教学载体是以项目或学习情境出现,课程结构突出了“任务中心”、“项目中心”、“情境中心”。

拓展学习领域是体现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个人专门取向的培养,是专业层面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可拓宽学生在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其选修课程设为:PLC技术、传感技术、EDA技术、SMT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这些拓展性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储备了前沿的专业知识,无疑为胜任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是面向企业一线,具有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此,必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一要保证实践性课时的比例达50%,以利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加实践活动。二要保证专门技能训练的质量,通过专门技能训练让学生获取职业核心技能。而质量的保证取决于课程实施的路径,根据我校近几年来的实践,实行工学结合、教做合一、边学边练、项目教学、理实一体等是比较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和职场氛围中,用真刀真枪加工真产品,学到真技术,增长真本领,实现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的无缝对接。三要对接岗位职业标准,将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融通,通过考工考证为毕业生就业打开通道。为此,我们安排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制作与调试、电子工艺实训、单片机应用训练、电子技术综合应用实训、无线电调试工考证训练、计算机辅助设计考证训练等。四要重视课程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答辩)环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技术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五要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创新实践项目,发表论文或专利,参与产品研发设计和各类技能竞赛等活动,获取实践选修学分。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总体设计,是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依据。同时也是反映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培养新时期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索,不负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1]唐朝京等.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与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

[2]李松松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

[3]马祥兴.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2).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人才
7524亿元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电子信息控制与处理的措施探讨
人才云
以创新力为导向的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电子信息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设计方法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