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9)
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教育策略研究
王 静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9)
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在追求文明、高尚和法制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理性爱国。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历史和现实,适应社会和国际的发展趋势,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对爱国有理性、全面的理解,梳理表达爱国热情时所采取的主要方式,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作出自己的贡献。
大学生;爱国主义;理性爱国;教育策略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重点培养的思想意识之一。“理性爱国”作为一种深切的情感皈依和精神力量,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通过系统的、持续的教育,才能够真切地融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对于在校大学生,课程学习是进行“理性爱国”教育的重要途径。面对当今复杂的社会和我国发展状况,我们应该密切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刻解读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真谛,克服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相对简单化、教条化、单一化,教育大学生以理智的心态来表达爱国诉求,在涉及国家和民族利益及尊严的问题上要冷静分析、明辨是非、求同存异、寻求共赢,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理性爱国”的认识。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我国的国情认识不清,当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时候,学生中产生一种妄自尊大的心理,觉得我国已经够强大,他们作为学生无需努力奋斗。签于此,笔者便在“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一节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客观的数据,第一组数据是《凤凰网》统计的一组数据:2010年GDP总量,日本5.5万亿美元,中国5.8万亿美元。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世界排名99位。而日本人均GDP超过38000美元,世界排名23位;第二组数据是:我国GDP中房地产等投资性比例偏高,与日本的技术性比例偏高性相比可持续性处于劣势。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更加全面地、科学地分析我国的国情,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起步晚的现实,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改变祖国落后面貌的决心。
一些大学生由于理性认识缺失,进而不加分析地对待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让非理性的因素占了上风。主要表现在:第一,盲目的历史成就感和优越感,对传统不加分析,不区分精华与糟粕,不切实际地颂扬和崇拜。第二,过度的防范心理。在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特别是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每当遇到外国人做出对中国或者中国人不敬的举动,马上就会联系到八国联军的进犯和晚清的耻辱,一有风吹草动,就怀疑列强是在欺辱中国,产生敌对的态度或者过激的行为。第三,强烈的报复心态。认为中国过去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侮,等中国强大了,要彻底清算,使之“永世不得翻身”。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剖析上述心态产生的主客观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和疏导,逐步培养起大学生理性、开放、宽容的情感态度。要让学生明确:世界是个多种文化、多种信仰、多种价值观共同存在和发展的大家庭,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世界经济大融合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冲突和竞争日益成为国际政治和国家间关系的常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合作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的合格公民应该客观、公正地认识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尊重并正确对待那一段遭受侵略、封锁和敌视的历史,放眼长远、不卑不亢,发扬亲仁善邻、崇信修睦的优良传统。不能以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由,把本民族的利益置于其他民族之上。或因为对自己国家的爱而否认、贬低和丑化其他国家的历史和成就,更不能冲动、偏激、无限上纲上线,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的事情而且大做文章。培养大学生理性、开放、宽容的情感态度,从而奠定大学生“理性爱国”的素质基础。
大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对人生充满追求的人生阶段。对这些血气方刚的莘莘学子,将客观、真实的案例加以科学的分析比长篇大论的说教更有说服力。我们应该精选“理性爱国”的典型、热点案例,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论证不同的言行和处理方式所表现出的实际效果。比如:南海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某些南海周边国家觊觎不同的利益,不断蚕食我南海诸岛,扣我渔船、盗我石油,于是网络上经常会有诸如:我们不能再姑息他们了,应该武力教训菲律宾和越南,让他们见识一下我们的厉害,否则他们会认为我们软弱可欺;强力收复中国固有的领土南海;用战争的手段追回被占的国土等看似极端爱国的愤青言论。签于此,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辩证的剖析:假如真的在南海诉诸武力,那么,即使能一时收回被占的海疆,但鉴于我们海军实力较弱,缺少航空母舰等远程作战舰船,现有的实力还难以长期固守,如果全部强行收复这些岛屿,也会造成领海的得而复失。同时,单纯依靠武力,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多方树敌,令局势更加复杂难测,甚至会中了一些域外大国乘机染指南海的圈套。因此,中国政府基于一种务实的精神,明确了“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采取具体问题分类处理的路径,这恰是“理智爱国”的正确体现。再如:在美国遭受了来自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的恐怖袭击后,互联网上有很多这样的帖子,这是美国人咎由自取,这是上天对美国人的报复,这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报应等等。笔者找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帖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中国人向来富有同情心,当世界上的一个民族遭受如此惨痛的袭击时,发帖者却无视人类社会中基本的价值准则,对恐怖分子给予肯定和褒奖,这种言论无疑会让国际社会误认为中国人是没有同情心、正义感,是不爱和平的,这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的国民形象乃至国家形象。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大学生走出“狭义爱国”的误区,让学生超越激情,用理性来规避偏激、急躁、盲动等有害因素,做理性、负责的爱国主义者。
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辨别是非及分析思考能力,更要指导他们将“理性爱国”落实到具体行动上。首先,要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是学生,应该用爱国主义鞭策自己,刻苦钻研、拼搏进取,实现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回报社会、回报祖国。其次,要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讲文明、讲礼貌、遵纪守法,通过一点一滴的身体力行来表达爱国热情等。再次,要组织学生利用墙报、校报、宣传橱窗等,广泛宣传:爱国不是喊口号,爱国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只有以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为着眼点,合法有序地表达爱国情怀,才是真正的爱国。最后,对于打着爱国的旗号,追求一时的情感发泄,实质却在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行为,要据理力争、坚决制止。
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说过:“另一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可能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这种爱国心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爱国”。大学生是社会中知识层次、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社会群体,对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历史重任。我们应深入探究大学生的爱国情感需要,在教育方式和策略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使大学生真正理解“理性爱国”的真谛,切实促进大学生心智的成熟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1]张莉萍.当代大学生爱国理性实效性教育探究[J].网络财富,2010,(6).
[2]张生.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教育浅析[J].活力,2010,(14).
[3]李芙蓉.新时期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性爱国教育[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4).
[4]谢海燕.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理性爱国教育的探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
G641
A
1673-0046(2012)3-0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