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韶磊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慈溪 315327)
“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之探索
张韶磊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慈溪 315327)
目前“90后”已成为高校的主力军,他们是在开放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生活环境、家庭模式、科技信息的发展都在这个群体身上留有痕迹,这一群体为高校思想教育提出新挑战。论文结合“90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及与传统思想教育的矛盾性,尝试从学生自身出发,以“体悟”式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90后”;群体特征;思想教育;“体悟”式
“90后”是相对于“80后”说的,是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孩子,如今他们已成为高校的主力军。这一群体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生活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信息科技全球化这一开放的大局势之下。从其自身家庭来看,“90后”是第二代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生活在改革开放中,有较好的素养,他们生活在“4+2+1”模式之下且居于模式的核心;从物质角度而言,他们享有充分的资源。因此,社会环境、家庭结构使“90后”具有群体性,而这种群体特性明显有别于“80后”。
1.价值取向多元化
成长在改革开放后,“90后”没有经历过祖辈曾走过的曲折与艰难之路,没有感受过更早一代青年人的困惑与迷惘。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政治清明、社会稳定、言论自由、生活相对富裕的中国,是一个门户大开、西学渐进、标新立异、色彩缤纷的多元化世界。这样的环境促使他们具有很强的优越感,个性开放,视野开阔,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特别是在现今数字时代,手机、笔记本、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几乎成了大学生的必备品,信用卡消费、支付宝交易成为他们的生活。数字信息的便捷、网络技术的熟练使他们视野与知识面急剧拓宽,多元文化的交汇冲击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性和分散化的趋势。他们注重时尚,热爱创新,摈弃因循守旧,敢于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释放。服饰的混搭,中性化的外表,西方节日的盛行,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西式餐厅的存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学习与蔓延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造成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复杂化。
2.心理抗挫能力弱
“90后”大学生在“4+2+1”的家庭模式(即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自己)中长大,从小就备受家人的呵护与溺爱,加上物质条件优越,使其本身有很强的优越感。因此,很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个体意识极强,群体意识淡薄;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同龄伙伴的缺乏,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窄小的私密空间中,与人交往多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化通讯工具;进入大学校门之前,他们处理的很多事情几乎都是在家长的眼皮底下完成的,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和能力,习惯接受旁人的指导与帮助,依赖性较之前一代青年更强。“4+2+1”的生长模式,无论从精神还是物质层面都为“90后”提供了依赖的土壤,优越的环境随之带来较强的依赖性,他们更多地关注自我,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进入大学,脱离了父母的照顾与庇护,面对激烈的竞争和自我的独立生活,许多大学生变得无法适应。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他们无法以积极的心态独立处理问题,有时则采取逃避、抱怨的态度。
3.大学目标模糊性
大学在“60后”、“70后”看来是一个铁饭碗,所以“80后”拼命地挤上这根独木桥。但随着大学的扩招,“80后”就业现状的反馈使“90后”目标带有模糊性。同时,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就业的激烈竞争。这一系列的客观因素,不仅使其家长意识到“大学≠铁饭碗”,也让“90后”及其家长对大学的本质产生追问。光环的暗淡、“天之骄子”的观念无形中淡化了大学的目标性。
同时,大学的教学模式不同于高中的灌输式、题海战。教育学、心理学家斯金纳分析为,“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大学,本质上体现出这种模式,其教育很大程度上锻炼的是自学,训练学生独自思考的能力,是一种开放式教学,需要学生自我安排时间。所以,课堂的教学更多不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在课外。这种前紧后松、节奏快慢的差异,使刚进大学校门的“90后”很不适应,目标发生模糊。这也是我们许多高校在开学初为新生开设“如何度过你的大学四年”等讲座的重要性。
大学是人褪去稚嫩走向成熟的时期,大学是人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形成的时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强调,应把高校思想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1.两课教育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两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简称,通过“两课”的学习,把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及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时有效地传递给广大学生,指导其行动,帮助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以“两课”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在课堂内完成的,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以此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两课”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理论知识枯燥深奥,而当代青年的特点是过分追求实效,往往造成青年学生的厌学情绪或太多学生不甚了解,把其作为一项任务简单了事;其次,作为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与实践结合的程度不足,更新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最后,“两课”教师作为教学系列的人员,对当代青年学生真实需求还需了解,更需增进与广大学生充分的接触时间。
在我们对“两课”上课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一种不积极的态度,部分同学玩手机甚至趴着睡大觉,形成教师的独角戏。
2.课堂教学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这是在中央16号文件中所强调的。该文件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并且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也就是将课堂教学同思想教育相结合。而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更多地把焦点放在提升专业知识或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造成学生思想价值观的缺失。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2011年北大硕士生、深圳公务员打骂父亲事件,留给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是警醒。
3.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人生观都起着作用。在高校中,主题班会是班主任或辅导员集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但在实际走访中,主题班会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以某学院为例,每月召开两次,话题多陈旧,且形式是以教师的灌输式为主,不但没调动学生兴趣,反而令他们对理想产生“空虚”感。“90后”是一个信息接收迅速的群体,他们不但热衷游戏,也喜欢关注时政、社会热点。同时,在思政工作中,大多为“80后”年轻的辅导员,他们本身经验的不足也是影响班会效果的重要因素。
“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为传统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这个矛盾,给思政工作者以更多思考。针对该群体的特性,以调查实战为基础,将思想教育由传统的说教、灌输转为学生自身的体悟式认知,将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归根结底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体悟式思想教育就是让学生从“情”出发,在人与人联系交往中彰显“情”的作用。
1.“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党员”来自学生,他们进步的同时也会为那些追求进步的同学以示范,感召那些后进生前进。所以,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之一。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要把优秀的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充分发挥一个学生党员的感染效应。目前在我国全日制自考教学中,部分高校就积极采用这一手段,如浙江师范大学开放学院。
2.“志愿服务”的践行作用
著名教育家茨格拉夫人说:“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变得很有责任感的。”实际上,这是践行的效果。“90后”大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去做事情,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可以让他们从完全依赖的环境中走出来,走出学校大门,体会社会民生,这种实践活动的效果远远超出传统的说教。从认知学角度看,人类认知源于实践,“行”而后“知”。以自考学院为例,在十学年中,共计100多位学生参加了庵东小学志愿服务、大桥生态农庄服务。通过普通的服务,他们均表示收获了课本外重要的知识,同时在服务中也实现了被认可的价值。
3.群体创作的分享作用
在传统管理中,校园文化活动得到有效开展的焦点往往是有某特长者或兴趣爱好者,如十佳歌手、诗歌赛、篮球赛,管理提升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而对剩余的大群体来说是种忽视。久而久之,校园文化的开展成为某个群体的汇集地,也就淡化了活动本身的意义。活动的最佳效果是参与者之间得到分享,被参与者尝到分享后的幸福。
在十一年的学风建设中,艺术传媒学院视传1班进行了“名画欣赏”试点工作。根据专业特色,全班20名同学以小组的形式针对某一画家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材料的收集、整理归纳,PPT的制作。经过一个月的准备,每小组选一名代表上台讲解。该项活动融入了群体的参与性,参与中体悟到合作的力量,也分享了收获的喜悦。参与者不仅提升专业底蕴,而且在思想上有所收获。因此,活动本身就是对参与者复合型的提升,即综合素质的提升。
4.校园环境提升的宣传作用
校园文化环境在学生生活中起着导向的作用。校园网站信息的更新、校园贴吧的关注、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等,是校园文化环境提升的重要手段。海报、标语字幅给接受者以视觉冲击,这种冲击更为直观深刻。同时,海报、标语的张贴悬挂为文化建设塑造了浓郁的氛围。此外,活动成果的展示也间接地带动了环境的提升。传统模式中,通常在学期中或结束时进行表彰总结。从时间维度来看,这属于阶段性总结。在实践中,同样可以采用以活动项目为标杆适时总结表彰。这种表彰总结性会议是对活动进行后的思索,属于项目型总结。在总结中,多以“赞扬”的目光来看待问题,保证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对旁观者也起到了示范作用。所以,“赞扬”也是管理学中一项重要理论。
随着“90后”大军进入高校,为高校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他们是追求快节奏、关注时尚前沿的一代,是思维独特个性张扬的富家一代。社会开放的大背景、家庭生活的特有模式、网络信息的平台传播,在“90后”身上留下了痕迹。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教育论》中强调:“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别人来管理的人。”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肩负重任。在新时代特征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及时转变教育模式,结合“90后”群体特性,努力探索一条新道路,这种探索任重而道远。
[1]熊汉忠.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0-6-18(5).
[2]曾晓泉.体验式管理,传递爱与责任——“90后”大学生管理重心探究 [J].高校教育研究,2002,(9):246-247.
[3]陈佳.也谈“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J].文教资料,2011,(17):215-217.
[4]崔景贵.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2008,(35):98-99.
[5]赫伯特·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甘容通.“90后”大学生的情感思想特点和教育方法探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0,(11):18-20.
[7]胡德平.“80后”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探索[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7):79-84.
[8]亢莹.改进教育主渠道,增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改革与开放,2011,(2):33.
G641
A
1673-0046(2012)3-0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