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皓月,贾林祥
(徐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
刘皓月,贾林祥
(徐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给面临严重危机和困难的现代心理学带来了机遇和希望。后现代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主要有:反一元主义,提倡多元化;反个体主义,提倡人际互动;反基础主义,提倡社会建构;反科学主义,提倡与人文主义融合。后现代主义百家争鸣的状态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是有利而无害的。
后现代主义;现代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它发源于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对“后现代主义”一词的使用最早出现于1934年菲德里柯·德·奥尼斯(Federico De Onis)的《1882—1923年西班牙、拉美诗选》里,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1]3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是在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和批判中产生的。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仅次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80年代波及到艺术、文学、建筑学、历史、政治、道德、心理学等领域,引起了一场广泛的反传统、反权威的变革运动。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主义的危机下产生的。在当今资本主义官僚统治下,特别是二战结束后,随着高科技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人类从前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迈向了后工业社会。人类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高科技也给社会带来了各种危机,特别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比如人们现在对力学和数学两大科学支柱的质疑,使得人们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另外,当时世界各地各种革命风暴的失败,使得人们丧失了信心。这时候便有一些学者开始对现代主义提出质疑。
“后现代”(post-modern),顾名思义是指在现代之后,也就是说后现代的出现与现代密切相关。“后现代主义”在哲学上至今没有一个明确和公认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如美国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大卫·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认为:“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2]20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后现代主义不能用历史时期去定义,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坚持的是一种“流浪者的思维”,即一种持续不断的否定与摧毁,是对现代思维方式的否定。
2.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础和核心。由于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主义”而产生的,在对现代主义的质疑与否定中,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正如费彻施顿(Mike Featherstone)所说“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便有多少种形式的后现代主义”[3]650。这也说明了,我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单一方面,因为它不是一个哲学流派,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是一种哲学思潮。
根据罗森纳(P.Rosenau)的分类,可把后现代主义哲学分为两类:一类是否定(消极)的,带有怀疑主义或悲观主义的后现代主义,其代表人物有德里达、利奥塔等。一类是肯定(积极)的,带有乐观主义或批判式的肯定的后现代主义,其代表人物有罗蒂、格里芬等。通过分析这些代表人物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法国的学者偏向于第一类,美国的学者偏向于第二类。从时间上来看,后现代主义始于法国,是怀疑主义或悲观主义的,而流行到了美国,变成了批判式的否定现代主义或者说是乐观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发展态势,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代后现代主义者不仅继承了早期后现代主义者的大胆、标新立异的、专事摧毁的否定性思维的方式,而且发展成了以一种积极的批判式肯定的态度来对现代主义进行继承和发展。
由于后现代主义是相对于现代主义而产生的,它的主要特点可以对应现代主义的特征来总结。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有强调基础、权威、统一,强调主体性、体系化、科学化等。现代主义强调的是深层解释,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的是表面解释。正如国内学者王治河形容的那样:“后现代主义研究的重心不再是落在树根、树干或树枝上,而是落在树叶上,探求的目光不再投向综合的、整体的对象,而是投向零碎的东西。”[1]14车文博老先生认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点有:反主体性、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不确定性、内在性。[4]仿照哈森的做法,结合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为: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建构、反体系或解构主义,反认识论,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真理、反权威、反文本的意义确定论,反哲学或反哲学至上主义,反科学主义,反传统、反文化、反一元主义,等等。[3]652
从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心理学开始脱离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使得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注重科学主义,而无形中忽视了作为理论基础的哲学。很多科学主义心理学家坚持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强调以一切可被观察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坚持研究任务的可描述性和方法为中心的原则。这使得心理学越来越脱离人的心理,将研究对象只停留在了可观察到的低级心理现象,而忽视了动机、意向、人格等高级心理现象,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被局限了。如行为主义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确有实证价值,但将人类与动物等同起来,强调研究行为,以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主题,否定了人的心理和意识的主观性,把心理从心理学研究中排挤出去,犯了机械主义的错误。
心理学发展至今之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和它的现代性取向是分不开的。那么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原则有哪些呢?美国心理学家K.J.格根(K.J.Gergen)于1988年应邀在国际心理学会所作的一场《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的报告中,指出了现代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1)认定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2)建立有预测能力的理论框架;(3)遵循逻辑实证主义;(4)使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心理学的对象,保持绝对的纯科学的价值中立。[5]253-276其实最主要的原则就是实证主义。国内学者叶浩生认为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取向的基本特征有:重视科学的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信奉经验主义;强调个体的中心地位。[6]现代主义心理学的这种以实证主义、个体主义、经验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形态,只会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关注材料的收集,忽视了理论的研究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阻碍了心理学的研究。例如为获取某种假设结果,一些人被选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但得出的结果数据未必能全面解释和说明该假设是否成立。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复杂多变的,不能只通过数据来说明。
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哲学观点引起了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心理学的发展。它的基本主张是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尊重人的价值与尊严,不同于科学主义心理学把人当成机器或是动物来研究,而是把人当成人来研究,恢复了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重视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对人的心理的影响。虽然在当今主流心理学中,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心理学仍然遭到排挤和抨击,但是这种取向的出现必将促进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展,也必将使由物的心理学研究回归为真正人的心理学研究。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纷杂繁多,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不仅影响到了建筑、哲学、艺术等各个社会领域,而且也影响到了一些心理学家,有助于心理学家走出现代心理学的困境。
1.反一元主义,提倡多元化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谓的多元主义是指没有权威,没有客观绝对的真理,反对单一、一致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见同时存在。被称之为科学哲学奇才的美国哲学家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在否弃传统的理性主义一元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主义方法论,即对同一个实在或同一个科学问题,可以也应该允许存在各种不同的观点或理论。后现代主义还接受了他著名的“增生原则”,即理论愈多愈好,不应统于一尊,不能因新有的理论和过去的理论相抵触而将其拒之门外。该原则所倡导的其实就是一种理论和方法的多元化。正如费耶阿本德所说:“这一原则要发明和阐发出一些同已被人们接受的观点不一致的理论,即使是以前碰巧得到高度确认和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点。”[1]217后现代心理学接受了多元性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倡导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后现代心理学家是带着怀疑和否定的眼光来看待现代心理学的,现代心理学所尊崇的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人的心理现象是多样复杂的,单一地通过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往往会陷入机械主义、还原论、闭门造车的尴尬境地。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而且还有社会历史文化属性。后现代心理学家通过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抨击,为心理学开阔了视野,认为心理学应采用多元化的视角,将现象学、解释学融入其中,并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法、人种学、民族学、建构论等。
其二,理论学派的多元化。后现代心理学家在寻求心理学走出困境的道路上,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女性主义心理学、话语心理学、后实证主义心理学、进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呈多元化发展趋势。[7]
2.反个体主义,提倡人际互动
笛卡尔于17世纪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思想,成为了个体主义思想的奠基人,该思想的提出起源于对中世纪神学的批判。现代心理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个体主义,强调人具有理性,是独立的。现代心理学将个体心理作为研究对象,恰恰忽视了人的社会性。这也正是后现代心理学所要反对的,他们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人是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的。因此,后现代心理学者认为,人的心理是语言、文化的建构物,应该研究的是语言和文化怎样建构人的心理。作为后现代心理学核心的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正强调了对文化历史背景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后现代心理学也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协调“我—你”之间的关系模式来替代主客对立,以人际关系为核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去进行沟通交流。[8]
3.反基础主义,提倡社会建构
作为现代主义重要特征的基础主义是指任何知识都有一定的客观基础,理性主义认为知识的客观基础是理性,而经验主义则认为知识的客观基础是经验。基础主义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传统的基础主义”,即认为要直接为知识寻找到一个不可改变的、坚定的基础,另一种是现代的基础主义,即用理性的反思,认识、描绘、反映知识的“合法性”。所谓知识的合法性就是指知识被普遍接受而不受到怀疑。其实无论是传统的基础主义还是客观的基础主义,都说明一点,就是知识基础是不可改变的、固定不变的、永恒的。后现代主义反对基础主义,他们认为基础主义是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是不可实现的。著名哲学家福柯认为,被笛卡尔看作是绝对可靠的第一原理的“我思”本质上是可以被创造的、被生产的,可以称之为一种社会建构。
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是对客观现实的精确反映或表征,而后现代心理学站在社会建构的角度认为,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有其社会性和建构性。建构是人主动发生的行为,是人主动选择的结果。人的知识是以现在的语言符号系统为中介产生的,而人的认识只限于自己的经验世界,对知识的认识不可能超出这一范围,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有其独特性。因此后现代心理学认为,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伴随历史、文化而存在的,是可以改变的。
因此,对于传统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以认知、情绪情感、态度等心理的客观实在为基础的观点,后现代心理学却坚信那些客观实在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物,存在于特定的文化与历史中,也必将会随着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而改变。
4.反科学主义,提倡与人文主义融合
与实证主义主张的科学主义相比,后现代主义继承人本主义传统,认为自然科学不能把握人的本质和人生意义,反对把科学置于一切意识形态之上的科学沙文主义。科学主义思潮的盛行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人感到人生意义的丧失,而后现代心理学家则强调了人生意义的重要性,致力于重新建立精神信仰。在抨击现代心理学的同时,强调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哲学家哈马斯在“重振现代性”的口号下,扬弃了人本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的片面性,彰显出两者相融合的趋向。[4]
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进行了质疑与抨击。借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之说,后现代主义者应该是“我疑故我在”,对一切现代主义的怀疑,使得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状态。
后现代主义呈现的百家争鸣的状态,的确从多元化的视角有力地抨击了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弊端,扩展了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为积极寻求解决现代心理学自身矛盾和危机的心理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其一,后现代主义促使人们重新省察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重新省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对现时代的人类实践和自身活动进行反思,对现代主义进行文化批判。美国后现代主义者大卫·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就描述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提倡平等协商、和平共处的国际主义的后现代主义社会的美好情景。
其二,后现代主义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特别强调应用研究。美国心理学家K.J.格根(K.J.Gergen)建议心理学工作者应该对自己的研究重点加以重新审查,心理学最重要的角色和作用应体现在解决现实问题、为大众服务和应用上。可以预见从事理论研究和从事应用研究的心理学家互相合作,从而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这是未来心理学发展的大趋势,是时代的要求。[9]
诚然,后现代主义的很多观点自身仍存在相互矛盾和冲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在科学主义取向和人文主义取向两大阵营的长期争论之下,使得心理学多元化的趋势可能会给心理学的未来带来不利影响。但是对于尚属幼稚的心理科学而言,只要我们运用可以运用的理论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解决现代心理学的危机和问题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后现代主义呈现的百家争鸣的状态,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是有利而无害的。
[1] 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增补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马季方,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 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车文博.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人本心理学[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2).
[5] 高峰强.关于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若干思考[C]//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研究新进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J].心理学报,2004(2).
[7] 霍涌泉.后现代主义能否为心理学提供新的精神资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8] 高峰强.试析西方心理学三大势力与后现代视野的关联[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9] 高峰强,车文博.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观点[J].心理科学,2001(1).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on Modern Psychology
LIU Hao-yue,JIA Lin-xia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The generation of post-modernism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hope to modern psychology which is facing a serious crisis and difficulties.The effects of the post-modernism to the psychology are mainly:anti-monism and encouraging diversification;anti-individualism and promoting social interaction;anti-fundamentalism and promoting social construction;anti-scientism and advocating integration with humanism.The influence of the contending state of the postmodernism on the modern psychology is beneficial and harmless.
post-modernism;modern psychology;post-modern psychology
1672-2035(2012)02-0133-04
B84-06
A
2012-01-18
刘皓月(1988-),女,江苏淮安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贾林祥(1966-),男,陕西铜川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