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璇,董桂刚,耿 琰
(山东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青岛266590)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性综合素质的艺术类人才。近年来报考艺术类专业成为热门,全国各高等综合院校纷纷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并进行大规模扩招。虽然这对我国现代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师资力量欠缺,教学硬件、软件低水平,教学模式落伍等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在这种教育机制下,不仅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最优化,也不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从整个艺术教育方面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为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思维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1.在招生考试中,注重艺术理论的考核,招选高标准人才
我国艺术类考生的录取文化分数远远低于普通考生,这是充分考虑到其专业的特殊性。但是如果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出发,通过艺术理论的考核,就能在入学之初了解到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水平。事实上,艺术类学生往往需要具有更广的知识面,如果不重视艺术理论的学习,没有设计理论知识的引导,他们的创作就成为无源之水。特别是对今后的艺术家,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艺术表现的能力,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和艺术创新能力。所以要求高等艺术教育的文化层次不应该比其他学科低,而应该更高一些。“艺术师”与“艺术匠”的区别就在于理论修养。
2.加大给予艺术类大学生选择专业的自主权
一方面,在大学生录取时,改变以往划定录取分数线的录取方法,以学生选报的第一志愿录取,减少开学之初调换专业或因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而逃课的这些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入学初不进行专业细分,待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和探索之后,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再细分专业方向,充分给予学生选择专业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能结合社会、就业和个人发展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最大程度地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3.有效调整与优化课程体系
目前大多高校的艺术类专业的教学课程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很少有根据艺术类本身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大纲,因此很难有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艺术类专业所具有的前瞻性和时尚性等特点要求专业设置、新专业设立等方面一定要有统盘的规划,教学内容要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其课程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能盲目地设置艺术专业新方向,甚至“换汤不换药”地重复开设专业,这样不但影响艺术资源的分配,更不利于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发展。其次,在课程体系上要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目前艺术专业课程的设计多注重短期的专业成效和实际的操作环节,忽视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或即便开设了理论课程,也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然而,理论知识是艺术体系建立的基础,缺乏理论知识,即便具备高专业技能,其设计作品也会缺乏深度,没有创新性。因此,这样的教学培养方式下,只能培养出“设计匠”而非“设计师”。
4.建立柔性化的教学体系与管理机制,使得教学运行与实施更具有创新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艺术类专业应随市场、产业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也应着重在创新思维能力、视觉艺术感受力及表现能力方面,在扎实打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多渠道获得多学科的知识与信息,把握住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增强对艺术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方面可以设立艺术类的专业交叉选修的平台供学生选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或实地访学与世界先进的艺术大学进行交流等方式,以形成柔性化的教学体系。
在当前创新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就要提高教师创新设计和创新实践的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的整体水平决定着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
1.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年轻教师培养
一方面,专业教师的学历应从本科提升为硕士或博士。艺术类教师应既具备相关的专业实践技能,又有全面的艺术理论知识,这样才能胜任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目前师资结构存在老、新居多,中间力量少,教师队伍年轻化等特征。因此,学院应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鼓励年轻教师到相关的企业机构、院校学习先进的艺术理念和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整体教师的专业水平及教学能力。
2.实行双轨制师资教学
艺术专业实行双轨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学与市场的脱节,这就对师资力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艺术专业教学中,可以通过聘请社会设计师和高校艺术理论教师一起教学的方式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社会艺术前沿的发展动态,使艺术教育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另外又可以使学生学到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开拓设计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3.形成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展示自身专业能力的专业竞赛和科研创作活动,形成岗位竞争、专业创新的局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学生选教制度的实施,将教学成果、教学项目、教改论文等列入教师的职务晋升、考核评优、硕士生导师遴选条件,激励教师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投身教学、研究教学当中。
我国目前实施的高等艺术教育,基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都缺少原创性,只注重教师片面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新个性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依旧存在,因此,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就显得格外重要。
1.“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是指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通过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最终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理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通俗地说,就是以参加艺术竞赛为中心开展系列性的艺术教育活动。“以赛促学”教学模式更多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在校内形成了千帆竞进的良好局面,能使全体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必将培养出大量的艺术教育实用型与创新型人才。
2.大学艺术类专业“从游式”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从游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的角色由传授知识转为指导、帮助、引领学生研究,让本科生跟从学长、研究生和教师在优良的学术环境中游学,逐步培育研究兴趣与创新精神的教育教学方式。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合理利用研究型大学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使本科生、高年级学长、研究生和教师在相互濡染中成才,而且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人,重视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的发展,使师生在游学中传递和探究知识,以此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3.实行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工作室的设立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教师的教学不脱离社会,使学生提早接触艺术需求市场。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以教学服务项目带动教学,实现产、学、研三位一体,在工作室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外紧密结合。这种模式具备了灵活性、针对性及市场化等特点,使学生在课题的完成中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避免了教条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工作室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服务项目创收,提高教师、学生的生活水平,改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在工作室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于项目设计,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并动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支持,只有在创新环境下,学生的创造力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在新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艺术专业也快速发展,但实际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硬件设施不足,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创新氛围特别是文化艺术氛围和学术科研氛围不浓厚;目前社会上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较大等,这些都不利于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改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
艺术教育的开展需要以良好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为支撑。软件环境包括教学的师资水平和学术学风建设等;硬件环境指与专业课程对应的实验室、作坊、实践操作基地等教学需要的一切设备。社会需要的艺术专业人才要有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这就要求艺术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技能的训练。因此,需要尽快改善教学条件,设立多层次的工作室形式并开展开放的讲座和作品展览,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
2.实现校企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缓解竞争压力
目前高校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着错位,不仅高校并不很清楚社会产业领域所需人才,而且还要让用人单位负担额外的职业教育成本。另外,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不能满足社会上企业的要求,就业形势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校企双方实现合作。一方面,高校要根据企业的需要,调整相关课程,安排相关实训,从而为企业培养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将学生安排到企业中实践,积累工作经验,从而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标,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效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对艺术学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艺术专业教育必须设定更高的战略发展目标。通过对改革教育机制、优化课程结构、扩充师资力量、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的探索,不断推进创新型教育的发展,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符合时代、社会发展的多能创新型人才。
[1]陈芳.如何培养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J].艺术设计,2011,(3).
[2]钟宏桃.艺术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7).
[3]杨球旺,王洪亮.艺术设计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1,(7).
[4]王一川,甄巍.研究型大学艺术专业的“从游式”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