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熟语的修辞特色

2012-08-15 00:47
唐山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熟语修辞格形容

陈 薇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东北方言熟语的修辞特色

陈 薇

(吉林师范大学 文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东北方言熟语体现出东北方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从修辞的角度对东北方言熟语韵律的讲究、用词的独特、修辞格的广泛应用三方面加以考察。其中,用词的独特最为突出,体现在充满地域色彩的特色词语、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粗俗表达、富有独特表达韵味的“儿”音尾、突出生动形象特色的拟态词语、善用文化丰富的历史人物词语等方面。

东北方言;熟语;修辞特色

东北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经历了三百多年东北人的生活积累,充满着浓浓的黑土风情。它朴实生动,活泼风趣,极富感染力。在东北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熟语,演绎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是东北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具有老百姓日常交际的实用价值,同时富有独特的修辞审美价值。本文从修辞的角度,对东北方言熟语的语言特色加以考察。

一、韵律的讲究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人们首先通过这种听觉刺激来产生美感。老舍曾说过:“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以外,还要注意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1]由此可见,语音修辞的讲究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方面。东北方言熟语很注重韵律的讲究,通过词语之间声音的相互配合,使其产生和谐悦耳、朗朗上口的音乐美。

押韵是韵律和谐的重要手段之一,语句之间通过押韵形成回环的音乐之美。一般来说,押尾韵较为常见,每分句之间结尾音节押韵。例如“有奈出于无奈,瓜皮腌成咸菜”,押尾韵“ai”;“巧言不如直道,买马须索集料”,押尾韵“ao”;“硬就硬到底,麦出不吃米”“稀稀奇奇,背心上长肚脐”,都押尾韵“i”;“辣不过蒜,亲不过汉,弯不过担”“仰头婆娘低头汉,青头萝卜紫头蒜”“感冒看场二人转,强起捂被发场汗”,都押尾韵“an”等等。

此外,押同字韵的情况也很常见。同字韵,即以音同字同的字押韵。其中,以中韵为同字韵的居多,如“姥姥不亲舅舅不爱”“黑爪子挣钱白爪子花”“宁杀十虎,不杀一狼”“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心换人心,五两换半斤”等等;还有首韵为同字韵的,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螃蟹横着走”;再有尾韵为同字韵的,如“上等人赔钱嫁女,中等人养女嫁女,下等人赚钱嫁女”;另有分句内部首尾同字韵的,如“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棱儿是棱儿,角儿是角儿”“人帮人、亲上亲”等等。此外,还可同时押同字和尾韵,如“方的不滚,圆的不稳”“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方言熟语充分利用了汉语押韵的这一语音手段,形式十分灵活多样。

二、用词的独特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一种语言来说,它的词汇越丰富发达,表现力也就越强”[2]。东北方言熟语中存在大量独具特色的词语,具有丰富的修辞效果。

(一)充满地域色彩的特色词语

东北方言熟语深深根植于民间,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形象地凸显出了极具特色的东北方言魅力。东北老百姓常把身边熟悉的日常事物用到熟语中,带有浓浓的东北地域色彩。比如东北冬季气候寒冷,许多歇后语就和冬天有关系:“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冻(动)人”“冬天不戴帽子——冻(动)脑筋”“你这个人十冬腊月生人——喜欢冻(动)手冻(动)脚”。另外,带有东北人非常熟悉的日常用具词语的熟语,如“马勺碰锅沿”的“马勺”“锅沿”,“大拢套子一把捏”“横垅地拉滚子——一步一个坎”中的“大拢套子、横垅地”,“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中的“地、牛、热炕头”等。还有带有东北农业文化色彩的熟语,如“七百年谷子,八百年糠”指陈旧、毫无意义、听起来让人心烦的事情;“地垅沟”指两垄玉米之间的地方(东北盛产玉米,所以地垄沟也指玉米地或者种庄稼);“花花草草的”指男人在外面沾花惹草。此外,熟语中还常出现反映东北人特色饮食的词语,如“拿豆包不当干粮”“蘸糖葫芦”“造一脸包米面子”“蛆多拱不倒酱缸”“窝窝头翻个儿——显大眼儿”“窝窝头掉地上踩一脚——不是个好饼”“大拇指蘸酱——自己吃自己”“骑毛驴吃豆包——乐颠馅儿”“蝼蛄钻秫秸——不是那里虫儿”“小鬼子吃高粱米——实在没法子啦”“卖了孩子买笼屉——不蒸馒头蒸(争)口气”“庄稼老不认锅烙——硬饺子(觉着)不错”“豆腐掉进灰堆里——吹(催)又吹(催)不得,打又打不得”等等。东北地广人稀,在特殊的地域环境中有典型的东北动物,如鹿、獐、狍、熊、虎,兔、锥鸡、山羊、野猪等等,熟语中积极选用这些东北特色动物词语,尤其喜爱用虎、熊、狼、兔、驴等动物。[3]如“冒虎话”意思是不该说的也往外说;“跳老虎神”意思是又吵又闹,且闹得很凶的样子。“熊”在东北被老百姓贬称为“熊瞎子”,而这一名词在东北地区的涵义却有多种,形容专横跋扈的人就叫“熊瞎子打立正——一手遮天”,而比喻软弱无能的则可用“熊瞎子把门——熊到家了”,做了吃力不讨好的事就来一句“熊瞎子推碾子——挨累还闹个熊”,还有“熊瞎子掰苞米——擗一穗扔一穗”“黑瞎子别钢笔——愣充山里大会计”“黑瞎子吃大枣——不摘核(在乎)”“狗熊钻烟囱——太难过”。又如“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兔子尾巴长不了(liǎo)”“倒驴不倒架”“不见小鸡不撒米”“打不着狐狸落一身臊”“三眼铳打兔子——没准头”“麻杆儿打狼——两头害怕”“黄鼠狼下豆杵子——一辈儿不如一辈儿”“老鸹(乌鸦)落在猪身上——光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耗子扛气门芯——愣充大管(馆)子”“风箱里的耗子——四面受气”“门坎拴鸭子——里外乱出出”等等。这些带有明显东北地域特色的方言充满了强烈的东北生活气息,表现出了东北独特的人文景观,为熟语增添了不少独特的魅力,在交际中具有普通话难以替代的作用,修辞功能具有独特性。

(二)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粗俗表达

东北方言熟语中常常选用“屎、屁、粪、尿、腚”[4]等粗俗词语,虽然这类词语在现代汉语交际中常常忌讳使用,但在活生生的东北口语中,人们却将其积极利用,调侃讽刺意味十分明显,贬义色彩突出,具有积极的修辞意义。如“吹屎格蛋戴眼镜——假充地科先生”“八达棍蘸屎——臭揍一顿”“占着茅楼不拉屎”“被窝里放屁——独吞”“一杠子压不出个屁来”“鸡蛋壳子揩屁股——嘁嚓咔嚓(指办事说话利索)”“放屁带屎渣子——大意了”“光屁股拉磨——转圈丢人”“跟着火车捡粪——一脸煤(霉)气”“顾头不顾腚”“越敬越歪歪腚儿”“瓜子里啧出臭虫来——啥人都有”等等。

此外,熟语中还常选择自己深恶痛绝或反感的动物词语加否定词表达明显的贬义色彩,以“狗”表达较为常见。如“好狗不挡道”“傻狗不识臭”“赖狗扶不上墙”“狗带嚼子——胡勒”“狗肉贴不到羊身上”“狗肚子装不了二两香油”“狗尿苔不济长到金銮殿上”“吃屎的狗,断不了吃屎的路”等等。又如东北人擅长养猪,许多歇后语就和猪有关系:“老母猪带口罩——挺注意这张老脸”“老母猪嚼碗碴子——满嘴臭瓷(词)儿”“老母猪掉酸菜缸——穷酸、臭美、乱晃荡”“杀猪不吹——蔫退了”“逛街扛个猪槽子——不知道喂(为)谁”。

(三)富有独特表达韵味的“儿”音尾

东北方言中有大量的带“儿”音尾的词语,像“黄铺儿、出说儿、带劲儿”等等,熟语也不例外,表达中常带有“儿”音尾,如“吃粮不管穿儿”“放屁崩坑儿”“胳膊别不过大腿儿”“显鼻子显眼儿”“小打小闹儿”“醒过味儿来”“没着儿没落儿”等等。这些熟语方言词中的“儿”音尾由于主要出现在口语中,与普通话的“儿化”区别词义、区别词性和感情色彩的作用不同,它们的突出特点是:第一,相当一部分不具有普通话儿化词的语义,这些词带上“儿”音尾并不增加新的语义,“儿”音尾也不容易去掉[5],如“溜光儿水滑儿”“歪瓜劣枣儿”“小菜儿一碟儿”“胳膊肘儿往外拐”“想一出儿是一出儿”“心不在肝儿上”“一条道儿跑到黑”“醒过味儿来”“有今儿没明儿”;第二,它们之所以带有“儿”音尾,从构词形式上很容易找到原因,如“有眼力见儿”,“显鼻子显眼儿”中“显眼儿”,“吃粮不管穿儿”中“不管穿儿”,“横挑鼻子竖挑眼儿”中“竖挑眼儿”,“打一巴掌给三甜枣儿”中“给三甜枣儿”结构,都是动宾形式构成的,还有主谓结构的,如“横挑鼻子竖挑眼儿”“一条道儿跑到黑”“想一出儿是一出儿”等。

(四)突出生动形象特色的拟态词语

熟语中常运用表现力极强的拟态词来突出形象性。在东北方言中拟态词很多带有数字。如形容喝醉酒,脑子不清叫“五迷三道”;形容气急败坏叫“气得五拉嚎疯”;形容办事不稳重叫“毛愣三光”;形容专业不精或职务不高不低叫“二八裉子”;形容听话不认真叫“听三不听四”;形容爱说谎叫“一屁仨谎儿”;形容女人绯闻多叫“扯仨拽俩”;形容一路畅通无阻叫“一溜胡同”;形容物体有凸起叫“支愣八撬”;形容不明事理叫“四六不懂”;形容犹犹豫豫叫“二意思思”;形容语言尖酸叫“三七儿嘎呀话”;形容心不在焉叫“二溜八蛋”。这些熟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由于运用了数字表达,在表义上更加形象生动,充满了浓厚的趣味性。其它的拟态词更多,如形容语言表达能力强叫“嘎巴溜脆”,相反的叫“吭哧瘪肚”;形容衣着整齐,潇洒大方叫“溜光水滑”,相反叫“水档尿裤”;形容大眼睛双眼皮叫“双眼暴皮儿”,单眼皮、肿眼泡叫“肉眼翻胎”;形容人身材矮小叫“地出溜子”,身材矮胖叫“地缸子”;形容忙得团团转叫“迪溜乱转”。东北方言还善用拟声词,如形容办事雷厉风行叫“其嚓喀嚓”;形容冻得难受叫“冻得丝丝哈哈的”等等。

(五)善用文化丰富的历史人物词语

东北熟语中常用历史人物词语说事,生动风趣,别具一格。如“王佐再世——耍单刀的”“不带秦琼那两步走”“穆桂英打擂——场场不落”“腿肚子贴灶君爷——人走家搬”“灶王爷喝烟灰——有那口神累”“灶王爷横批——一家之主”“肚子疼埋怨灶王爷”“财神爷甩袖子——镚子皆无”“阎王不记小鬼愁”“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阎王骂判官——找死”“刘姥姥进天齐庙——这是什么宫(功)”“猪八戒拿芭蕉扇——横不得,竖不得”“武大郎玩儿鸭子——什么人玩儿什么鸟儿”“武大朗卖豆腐——人熊货囊”等等,这些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随口道来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品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利用它们给人们的深刻印象和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新奇心理,将高高在上、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人物引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熟语之中,幽默生动、诙谐讽刺的效果十分突出,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东北影视传媒的语言中,二人转选用历史人物入语的频率最高,如“刘备编草鞋——内行”“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貂蝉唱歌——有声有色”“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过河的卒子——有进无退”等。

三、修辞格的广泛运用

(一)单一辞格的使用

平时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对偶、双关、夸张等,都被熟语大量地使用。如东北人常用“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比喻应该多想些办法,不能只走一条路;“打灯笼都难找”比喻人或事物难得;“兔子急了还咬人”比喻老实人被逼无奈也会反抗;“灶坑的井,房顶上开门”比喻过死日子,不与邻里交往等等,它们采用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常见的事物,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感十足。“饥不择食,寒不择衣,荒不择路,穷不择妻”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形式整齐,富有条理。又如“人心换人心,五两换半斤”“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形式上整齐匀称、声音和谐、有很强的节律感。“宁杀十虎,不杀一狼”“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突出一方,对比强烈。还有双关表达,含蓄幽默,寓意深刻,像“梢头结大瓜——好的在后头”“鼻尖上长痣——巧点子”“麻子不叫麻子——坑人”“豁牙子啃西瓜——净道”等利用词的多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像“生孩子不叫生孩子——下(吓)人!”“鞋壳篓里长草——荒(慌)了脚”“汽车压罗锅——死也值(直)”,将同音词安排在句子中产生双关。为了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感染力,常运用如“笑掉大牙”“忙得脚打后脑勺”“人不怕,地不怕,遇上老虎打三下”这样的夸张修辞。

(二)辞格的综合使用

在修辞格的使用中,既有单一修辞格的使用,也常用多个修辞格的套用和叠用来突出修辞效果。如“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躲过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头顶上长疮,脚底下冒脓”,同时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给个棒槌就当针(真)”兼有双关和比喻;“一口吃个胖子”“一分钱掰两半儿花”则有比喻和夸张两种辞格;“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是顶真和对偶的套用;“辣不过蒜,亲不过汉,弯不过担”是对偶和排比的套用;“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螃蟹横着走”是比拟和排比的套用等[6]。

东北方言熟语由于善于广泛运用各种修辞格,更加突出表现了东北方言的形象、生动、活泼的特色,与其他地域方言的修辞格相比,其口语化、通俗化程度极高,在看似简单朴实的语言中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效果。

[1] 老舍.民间文艺的语言[J].中国语文,1952(7):6.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50.

[3] 谭宏姣.东北方言詈语特征浅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61.

[4] 许皓光.东北方言词汇的构词和修辞特点初探[J].辽宁大学学报,1994(4):97.

[5] 魏爽.汉语俗语修辞探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6] 王洪杰,原永海,王晓霞.东北方言之多字俗语说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1):70.

The Rhetorical Features of Northeast Dialect Idioms

CHEN Wei
(Chinese College,Jilin Nor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

The northeast dialecti dioms reflect the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east dialect.Three aspects of the northeast dialect idioms are studied,namely,the useofrhyme,words and rhetori cdevices.The most prominent of them is the use of words reflec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 words withregional features,the distinctivee motional vulgar expressions,theu-nique“er”ton etail,the mimicry terms with outstanding vivid characters and the use of figures of the history words within rich culture.

the northeast dialect;idioms;rhetoric devices

H03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349X(2012)04-0042-03

2012-02-29

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09YJA740048]:吉林省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中心基地项目

作者简介:陈薇(1983-),女,吉林四平人,讲师,主要从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校:白丽娟)

猜你喜欢
熟语修辞格形容
修辞格判断的原则
看图猜熟语
论修辞格的本质
修辞格在高考英语中的应用
你会形容吗
别无长物
一干二净
韩汉“马”字熟语对比研究
浅谈陕北民歌歌词中常用修辞格的英译
Walk on Eg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