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东东,王春燕
(1.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2.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
独立学院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一种探索方式,一方面为适应更多人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满足了地方经济的需求。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在硬件建设和办学规模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形成了一定特色。但是由于办学时间短,历史积淀不足,加之部分独立学院注重规模效益,轻视文化内涵建设,造成了独立学院大学文化的缺失。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生源不断减少的客观原因,独立学院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已经从最初的拼规模、拼硬件、拼师资力量,逐渐延伸到更深层次的拼管理、拼体制、拼内涵建设和人文环境。这必将导致在不久的将来独立学院发展格局的重大变革。这种关乎存亡的严峻形势,要求独立学院必须正视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物质文化,如学校的建设规模、硬件设施配置等,又包括精神文化,如校风、学风、考风及广泛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特征等;既包括物质环境,如校园自然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等,也包括人文环境,如广大师生的整体精神面貌,广泛认同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等;既包括时间上的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现代文明的新的思考和发现创新,也包括空间上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等;可以说,大学文化是立体的、多层次的、多角度的,存在于校园每个角落。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全体师生员工在不断创造和传承中积淀而成的,体现了广大师生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思考方式、学术风范和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念体系,是决定一所大学特质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决定一所大学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它赋予了每一位师生共同的精神文化烙印。因此,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对于一所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来讲,将成为决定其能否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社会普遍认可的关键因素[1]。
对于大学而言,办学理念给予这所大学发展方向上的引导,而校风又是对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集中反映,是体现大学文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标志。由于独立学院办学时间短,办学理念尚未提出,即便提出了,也大多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落实,广大师生对于办学理念并没有形成观念上的广泛认同感。大学精神之于大学,就像是大学的灵魂,包含着大学一切优秀的精神品质,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学术自由精神等都属于大学精神的范畴。而独立学院欠缺的正是这些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大学精神,因为这些精神还没有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可,没有成为大家追求的理想目标和精神家园[2]。
目前独立学院办学模式广泛采取的做法是依托母体公办院校,结合社会力量办学,在专业设置、办学特色、管理模式等方面主要依赖母体院校提供支持。但是独立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独”字,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独立学院要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办学设施,于是在独立学院建设发展过程中,难免要另辟天地,自立门户,虽然与母体院校存在着管理上的附属关系,但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母体学校文化传承的断裂,失去大学文化的根。再加上由于独立学院建校时间普遍不长,自身制度和运营机制都有待完善,使得我们的管理者,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从而忽略了文化内涵建设,更加不利于大学文化的形成。由于办学时间短,历史积淀不足,又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有些学校广泛借鉴诸多学校的文化建设模式,却没有及时地对这些文化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进行有机融合,这些都导致了独立学院在大学文化建设上青黄不接或者四不像的尴尬境地。
由于独立学院办学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所以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工科为主,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市场针对性比较强,较之公办院校商业色彩较为浓厚。而对于人文基础学科则相对忽视,校园人文气息淡薄[3]。专业设置上的功利性,导致学生学习更加注重实践和动手能力,忽视人文素质的养成,这就造成了大学文化的单一和肤浅。应用型工程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得非常多的独立学院相当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积极参加各类学科技能大赛,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诸如诗歌、演讲、朗诵、礼仪等陶冶情操、培养品性的活动,在校园内逐渐弱化,有些即便有,也是形式大于内容,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缺乏应有的辐射和影响范围,知名度不高,形不成特色,学生受益也很有限。
许多独立学院在日常培养和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实施快速充电式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强调考级考证,而忽略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相对比较严苛,指令性要求多,人文教育和关怀相对较少,形式化的东西多,具有深刻内涵的思考少,不同程度地脱离了本科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学生把潜能发挥到极致,专业知识的传授代替不了人格的塑造,考级考证代替不了健全人格的养成。
首先明确提出自己的办学理念,并针对办学理念的具体内容作出解读,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学校相关政策的制定,制度的健全等,都不能悖逆办学理念。广大师生从上至下每个人都要对这个办学理念清晰明确,在日常工作、学习中,自觉践行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把文化建设放在一个相当的高度来看待,千方百计营造一个宽容大度、兼容并包、鼓励创新、允许不同见解的宽松大气、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在不同的领域提倡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民主精神、学术自由精神,使每个师生都充分践行并享受这些精神。
所谓特色,既包括对母体院校文化的传承,也包括从相关兄弟院校借鉴来的符合实际的成功经验,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现状,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进而形成具有标识性的独立的大学文化体系。
优秀的校园环境无疑会使身处其中的广大师生产生油然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如校园中艺术性地设计若干林荫小道、水池喷泉、标语画廊、照片墙涂鸦墙、伟人塑像、名言警句、科技景观等;在教学楼宿舍楼甚至食堂的命名上,可以采用师生投票的方式,进行命名,不再刻板的用阿拉伯数字或者英文字母简单命名;在图书馆、餐厅、教学楼、宿舍、操场、草坪等创造性的设置一些标识牌,既能温馨提醒行为规范,也体现人文关怀。这些工作虽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影响却是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对于陶冶情操、塑造健全人格具有积极影响。
本科的教学,应该更加重基础,宽口径,更加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单纯地强调技能、专业课的学习显然是不符合本科教学规律的。理工类的专业也要在基础教学阶段加入人文学科的内容,诸如大学语文、艺术鉴赏、社会学、中外近现代史、金融课等对学生成长具有比较深远影响的科目。这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养成具有积极意义。
教师作为施教主体,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然而独立学院许多年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书”,而在“育人”环节上存在观念上的忽略。岂不知由于高校教师的特殊身份,受学生的关注度高,老师的一言一行无疑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严谨的学术态度等这些优良品质不仅是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同时也要教师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使这些优良品质影响学校的每一代学生。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鼓励他们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在学生当中积极倡导尊师重教、团结友爱、蓬勃奋进、健康向上的精神理念,可以由学生提出、参与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倡议活动。学生组织的建立健全是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初创阶段,相关老师应该悉心指导,使学生组织尽快步入正轨,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努力营造良好的校风、积极的学风、严谨的教风,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风气一旦形成,必将对学校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场文艺演出、一场学术报告虽然不会对学校发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对于置身其中的广大师生的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广大学子们用他们极具创造力的思维方式,大胆创新,使得一次次的文艺演出获得成功,不仅使观众得到享受,也使这些参与组织的同学得到锻炼和熏陶,更对学校的文化艺术氛围产生积极影响。一些大师级人物的学术报告,拉近了学生和科学的距离,使得学生有机会仰望这些学界泰斗,探知科学领域的巅峰,这无疑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对他们学术素养的养成也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大学文化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意义非常重大,是一项浩大而长期的工程。大学文化要形成规模、做出特色,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必须依靠一代代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渐积累、磨合、沉淀。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文化在独立学院这片沃土上开出娇艳的花朵,为学校发展、学生成才发挥巨大作用。
[1]鲍琳.对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6,12(上):2-3.
[2]彭振兴,陈瑞平.关于新时期独立学院文化建设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1,5(上):51-52.
[3]王学宁,尹德峰,孔艳侠.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1,(7):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