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

2012-08-15 00:4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师范生创新能力大学生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试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培养

李春玉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但是,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信息发达、发展迅速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对当代大学生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被看作是教育的中心工作。该文主要是通过文献法对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的从各个方面挖掘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帮助。

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是对现有事物的更新改造和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是人类本质和潜能的重要体现。创新既指无中生有,又指有中生新;创新包含了创造,创造是高级层次的创新。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创新性人才及其成功的创新活动所必备的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思考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核心。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保加利亚学心理学家乔治·罗扎诺夫认为,能够发挥人类最大潜能的学习经验有三大特征:第一,真正的学习应是快乐的;第二,融合了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学习,以情感调节理性,以无意识调节有意识;第三,诱导学生内在的潜能,推动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一机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缺陷

我国现行教育由于多种原因,束缚、压抑、甚至扼杀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致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缺陷,主要如下:

大学生的创新感知能力弱。创新感知能力是指从不同一般的崭新的视角去认识事物的能力。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主要还是应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懒于思考,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采取听之信之的态度,不会主动的对一个知识用自己不同的视角去理解,进而诠释自己的新观点。这些点滴的细节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使大学生的创新感知能力逐渐弱化。

大学生的创新想象力拘束。创新想象能力是指对已有的表象进行独特的加工组合而产生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加的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对大学生有着较高的要求,可是大学生却禁锢了自己想象的翅膀,致使自己失去了一些敢想敢做的动力,只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想象能力圈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或者是停留在固定的逻辑上,不能进行大胆的想象。

大学生创新思维水平低。创新思维能力是指用崭新的思路和对策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但是,在我们的大学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大学生思想慵懒,不愿做过多的思考,总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判断,就是懒于把自己的思维空间继续放大,一味的将自己的思维封锁在狭小的局域里,习惯于集中思维,而缺少发散思维。例如:问“1+1=?”,那么大学生会很快的回答说是“2”。或者是问“8的一半是多少”,会回答是“4”。类似于这样的现象有很多,答案真的就是只有这样吗,就没有其它的答案了吗?

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差。创新实践能力是指能把新的思想、观点贯彻到实践中,从而产生新的产品的能力(产品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当代大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接受是死板的。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差的表现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少,从而导致创新实践能力差;二是参加创新活动时很难取得预想的创新结果。每个高校都会举办一些有自己特点和有创新的活动,而有的学生也愿意积极参与其中,多数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盲目的自信,可是结果却发现自己不能取得预想的成绩。进而导致大学生慢慢的失去了创新的兴趣,或者对创新活动逐渐冷漠,或者产生创新为难情绪。长此以往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阻碍的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缺陷的原因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缺陷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主要是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身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在此重点论述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应该起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校教育的种种弊端限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不完善的课堂教学。首先,“占有式”的学习方式。大学生由于应试教育已经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占有的知识多少,成为学生成绩好坏的标志[1]。其次,近于“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单一的学科课程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头脑的灵活性和开阔性,从而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2],它只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达到教学目标,无需过多的考虑课本以外的知识,思路变得越来越狭窄,思维渐趋僵化。再次,“灌输式”的传授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握着灌输知识的话语权,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占用了教学的所有时间,把知识强塞给学生,完全剥夺了学生们想象空间、思考的时间以及质疑的机会。第三,创新教育的缺乏。目前还有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创新教育课程

“专制性”的师生关系。专制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感到压力和束缚,导致学生会慢慢的失去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学者就这种师生关系列举了五种情况:强迫依从,课程完全依从教师的决定;禁止自由学习,强制学生只能依指导而行;教师对于学生的错误,予以讪笑;教师的固执,使得学生不敢表示异议;反对异常人格,学生不敢有不同风俗习惯的表现[3]。

有缺陷的高校教育评价。目前我国高校仍然以传授了多少知识、学到了多少知识、考试结果如何作为教育教学好坏的标准。教育评价的目标及其鉴定功能、改进功能、激励功能、研究功能、导向功能、管理功能不完善、不科学,各种功能没有发挥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支持作用。整个教育评价体系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还是围绕考试的“指挥棒”在转。

普遍缺乏创新型教师。教师的创新素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关键的。在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大部分教师的观念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基本上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没有适应创新教育的新要求。

此外还有学校组织的创新实践活动少、创新精神培养不够、培养创新能力所投入的人财物不足等问题。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改革高校教学模式。高校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研究性学习和各种实践环节,促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素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逐渐形成一个立体交叉、多元结构、灵活多变的弹性教学模式。

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至少通过开设专门的创新教育课程,让学生认识创新的基本规律,掌握一些创新技法;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创新思维,并配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逐步构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各自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学科渗透、内容结合、目标复合、目标主导、环境辐射等多种模式[4]。有的学校已经建立了创新创业活动中心,专门用来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效果很好,应该推广。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尽力做到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5]。要从根本上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研究、主动探索;由过多地从听中学、从看中学,转变为在此基础上的多种方式的学习,如在做中学、在说中学、在画中学、在试中学、在亲身体验中学、在研究中学等等;由单调的书上学,转变为以书本为基础,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走进生活的基于生活的学习和网上学习、在图书馆里的学习,积极利用一切有益的学习资源;由只知用功不讲方法的体力消耗型学习方式,转向重方法、讲效益的科学性学习方式,不仅要讲知识和考试的效益还要讲成长的效益,不仅要学得好,还要成长得好,还要生活得愉快幸福[6]。

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教育评价体系。高校应该逐步建立宏观评价与微观评价、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发挥出教育评价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方面支持作用。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在高校中组织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创业设计比赛,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创新活动中考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7]。此外,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以引起和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构建民主化的校园环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校园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根据相关研究,适合创新能力发展的环境应该具有如下特点:承认个人创新;要有创新性的领导;善用创新人才;多给一些自由;适当的压力刺激;使人确信需要创新;给予激励等[8]。

加强创新型师资的培养。教师教育主要涉及到教师的职前培养、教师的在职培训和教师的日常提高。在教师的职前培养上,应注意教师职业意识、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要改革教师教育通识课程、增加教育类课程比例、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环节;学习、研究、创立和发展《创新教育学》;推行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在教师的在职培训上,应该定期化、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以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优化。在教师的日常提高上,应加强教师及其集体的教研、科研、教学反思、教学工作评价、课程开发、导师制等工作。另外,在教师的选拔上、管理上、使用上、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上、教师待遇的提高上等各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选拔真正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做教师,提供给教师宽松和愉快的环境,优越和现代化的工作条件,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能,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建立创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培养创新型教师应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利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创新型师生关系应具有如下特点:在对师范生的培养上,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是学生创新素质的激发者,培养者和欣赏者;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对师范生的精神感召和科学点拨上,而不是“灌、抱、喂”及至“棒、喝、罚”;教师在对师范生的态度上应是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为主,而不是斥责批评、求全责备为主;教师应成为师范生学习和发展的向导、顾问、伙伴和对话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和“管、卡、压”的实施者;教师是帮助师范生发展的引导者、服务者、促进者,而不是旁观者、限制者、阻碍者;教师应该是师范生的朋友,并以身作则,成为师范生模仿的人生榜样[9]。教育者的教育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受教育者”转变为“带着受教育者走向知识”,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由过去“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育者”。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个国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高校应该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单凭高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国家和社会、单位和家庭等全方位的协调整合,形成合力,否则高校的主导作用也不可能发挥到最佳效果。

[1]刘学忠.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研究,2008(1).

[2]张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社会科学,2011,(1).

[3]王娜.大学生创新教育初探[J].教育探索,2007,(2).

[4]李春玉.高师院校的创新教育途径与课程体系构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9).

[5]由娟.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科技教育,2011,(5).

[6]温恒福.研究体验式教学法[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05)62-64.

[7]李纪.浅谈创新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10,(3).

[8]李春玉.试论创新障碍及其影响因素[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6).

[9]李春玉.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及其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1).

G642

A

1008—7974(2012)09—0079—03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发展研究”2008年度重点专项规划课题、吉林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师范学校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08CX07082;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高师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行动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吉教科文合字[2012]第287号)。

2012—05—09

李春玉(1963-),吉林通化人,现任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学硕士。

卞实)

猜你喜欢
师范生创新能力大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