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及其延伸思考

2012-08-15 00:47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正义和平伦理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法律系,福建福清350300)

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及其延伸思考

谢丽华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法律系,福建福清350300)

国际政治伦理追求国际政治的向善之道,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中所蕴涵的“和”性伦理,责任伦理、正义伦理是国际政治关系不断走向和谐的重要理论基础,应该认真梳理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当然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还应该对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进行延伸思考,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世界的真正构建。

邓小平;国际政治伦理观;和谐世界;延伸思考

何为政治伦理?按伦理学的一般解释,政治伦理作为伦理学的一个方面,是指调整人与人之间政治关系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国际政治伦理是指调整国与国之间政治关系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国际政治伦理追求国际政治的向善之道,是对国际政治行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选择,是国际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中所蕴涵的“和”性伦理,责任伦理、正义伦理就是强调人类谋求共同和平与发展、责任与和谐、正义与完善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国际政治关系不断走向和谐的“向善之道”,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和文化的突出贡献。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过程中,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对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进行延伸思考,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世界的真正构建。

一、邓小平国际政治的“和”性伦理观及延伸思考

这里的“和”就是指和平、协作的意思,在国际政治领域,邓小平强调政治伦理的“和”性,认为这个“和”性伦理不仅有可能性,而且有重要性。我们要尽量让“和”性伦理的可能性不断地转化为现实性,这样就可以促进国家发展,从而使国际政治不断地向“善”的方向发展。

(一)邓小平对国际政治实现“和平发展”的伦理预测

邓小平用全球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的发展趋势,发现全世界人民都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所以得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1]127的结论。他认为:“总体来说,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发展……虽然战争的危险还存在,但是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发展。”[1]105但这种和平也不是必然存在的,它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去维护去努力,才能实现世界和平,邓小平指出:“现在看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短时期内不会打。当然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是可以争取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和平。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1]249他进而预测:“争取比较长一点的和平时间是可能的,如果下一个世纪包括五十年里,第三世界包括中国有一个可喜的发展,整个欧洲有一个可喜的发展。我看那个时候可以真正消除战争的危险。”[1]233根据这种对世界和平发展态势的预测,邓小平提出应抓住这一机遇期,大力发展生产力,指出:“现在的问题是要注意争取时间,该上的要上,大战打不起来,不要怕,不存在什么冒险的问题。以前总是担心打仗,每年总要说一次。现在看,担心得过分了。我看至少十年打不起来。”[1]25由于短期内不存在世界大战的可能,所以“我们就能放胆地一心一意地好好地搞好我们的四个现代化建设。”[1]128

邓小平认为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他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1051988年6月他在会见外宾时进一步指出:“现在国际形势看来会有个比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即不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环境。我们都是第三世界国家,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要丧失时机。”[1]270之后几十年的世界和平发展,不存在大的战争,证明邓小平的预测是完全正确的。正是由于邓小平这种关于“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世界大战”的正确判断,我国不失时机地进行必要的战略调整,适时采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在三十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

(二)邓小平在国际政治上强调“和”性伦理的重要性

首先,邓小平不断强调构建“和”性伦理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当前,世界各文明之间的关系正在由西方文明占主导地位,向一个多样文明比较平等共存的方向演变。这其中将既充满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又存在不同文明之间的竞争乃至碰撞。不同世界文明之间追求“和”性伦理对于中国乃至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邓小平多次指出,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还反复强调,国家关系不应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论亲疏,只有不同世界文明之间追求“和”性,才能营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新文明观的基础。

其次,邓小平反复强调构建“和”性伦理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中国要搞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决定于两个条件。一个是国内条件,就是坚持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如果改革成功,会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还有一个是国际条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环境。我们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政策。”[1]156正是基于对不同世界文明之间“和”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反复强调世界和平即国际政治环境的稳定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1]82并明确提出“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争取和平是世界人民的要求,也是我们搞建设的需要。没有和平,搞什么建设!”[1]116-117因此“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本国来说,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2]241邓小平洞察世界,看得真切,想得深远。

(三)邓小平“和”性伦理的延伸思考:和谐世界是一种可能,一种趋势,但决不是当前的必然

邓小平在国际范围内对“和”的预测与判断,体现中国对“和”的追求。从孔夫子、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到康德、黑格尔,都以“和”为伦理的真谛和伦理精神的归宿,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伦理精神中设定了一个“预定的和谐”。在现代伦理体系,尤其是现当代中国伦理中,“冲突”却或隐或显、或多或少地成为道德哲学的主题和伦理精神的主角。无论在伦理中,在道德内,还是在伦理与道德的关系之间,彰显甚至张扬的是诸多难以消除的“冲突”与“紧张”。可以肯定的是,在“冲突”与“和谐”的两难中,“冲突”是伦理精神发生的世俗性的“事实”,“和谐”才是它所追求的“价值”。

“和谐世界”不仅是中国对理想世界的解释,中国倡导“和谐世界”的理论意义在于,一个崛起中的中国,第一次就国际关系、战争与和平、人类的前途与命运等重大理论问题,向世界全面阐述了自己的系统观点与理论框架,并很可能催生一个以“和”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相信和谐世界的实现是一种可能,一种趋势。但世界正处在转型时期,动荡和发展不平衡是其明显特征。在一个很不和谐的世界构建和谐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单靠中国自己的力量不行。正因为如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里提出“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

构建和谐世界,必须取得世界各国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即大家愿意与中国一道,共同作出努力。应该说,在这方面还面临着很多挑战。构建和谐世界要靠维系国际秩序的重要性的伦理认知的趋同。国际政治伦理冲突源自对主权原则以及维系国际秩序的重要性的伦理认知差异、多元化的国际政治伦理主体在道德发展水平上的非均衡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政治伦理共识的有限性。和谐世界的构建不是一场革命,而是一种创新性的努力,是推动世界向一种新关系和新秩序发展的长期进程,这个进程将是艰难、复杂又曲折的。

二、邓小平国际政治的责任伦理观

国际政治责任伦理是指一国从政者必须具备务实的态度,为自己国家言论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国际政治的责任伦理就是国家在世界系统中对世界负责。国家是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必然要对“属国家的世界”负责,要从世界系统的和谐与优化出发,做一个真正“觉解”宇宙的国家。这样国家就在合乎自然的“自在”和合乎人性的“自为”中开辟出真正“善”的向度,国家在向世界敞开的同时世界也在向国家敞开,使国家回归世界之道并使世界化入国家的胸怀,从而国家与世界同在共生就理所应当成为全球化时代人类需要建构的世界观。这样的世界观才能保证国家对世界负责,这样的世界观才能保证人对天下负责。国际责任伦理要求一国做出环境所允许的最佳道德选择,既不是恪守绝对的准则,也不是不择手段以达到目的。

(一)邓小平认为应该承担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首先,邓小平认为承担维护世界和平是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增加我国的实力,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邓小平认为“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安定的国内环境与和平的国际环境”。[1]360中国应不断创造良好的环境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在保持国家内部稳定的同时,对外应通过各种途径去维护世界和平,这样才能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次,邓小平还把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作为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他强调说,尽管国际形势还存在很多动荡不安的因素,但和平和发展已成为世界两大主题,应该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建立国际新秩序。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应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冷静观察,积极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以身作则,永不称霸,发挥世界和平的稳定作用,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反对任何形式的有可能影响世界和平的行为,为维护世界和平尽到自己的责任。“中国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理解自己的责任。有两条大家是信得过的,一条是坚持原则,一条是讲话算数。我们不搞政治游戏,不搞语言游戏。”“中国只是第三世界的一员,作为第三世界的一员,要尽到我们自己的责任。”[2]416-417

(二)邓小平提出中国可以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一方面,邓小平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就可以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1]104“如果说中国是一支和平的力量、制约战争的力量的话,现在这个力量还要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那时中国对于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1]105中国人民历来酷爱和平,现在已经是一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而且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强,对消除战争威胁,保持国际局势的稳定,维护世界和平,肯定会起到更加显著的作用,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另一方面,邓小平认为,为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中国应加快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的发展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认为“越发展和平力量越大”[1]233除了注重自身的发展之外,中国还应帮助爱好和平的第三世界国家尽快发展,从某种意义在说,中国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也是对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如果世界和平的力量发展起来,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起来,可以避免世界大战”[1]249所以我们考虑问题应着眼于大局,应为维护世界和平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党的责任不同于过去,党“领导这么一个国家不容易呀!责任不同啊!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胸襟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1]300

(三)邓小平国际政治的责任伦理的延伸思考:在和谐世界中中国履行国际责任需积极而为,更需量力而行

邓小平国际政治的责任伦理思维蕴含着全球化时代人类对建构“和谐世界”与“世界责任”的创想,“从世界去思考”真正达到“世界和平”。就要求人类建构保证世界和谐发展和能够对世界负责的世界责任观,从而能够为保证世界和谐发展和人类对世界负责奠定哲学世界观基础。这显然表明,人类对和谐世界的想像和对世界责任观的创建,正在成为全球化时代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哲学特别是世界政治哲学与社会发展理论必须承担的思想重任。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一直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多承担一些国际义务,中国没有“明哲保身”,而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表现出同舟共济于“地球村”的诚挚善意和挺身承担国际责任的勇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行动,这些做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夯实中国外交的基石,而且彰显了中国的伦理责任和道义精神,体现了对于和谐世界构建的一种远见卓识。当然,中国绝不会也不应该承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所谓“大国责任”,否则,这又是一种相悖于“负责任”的行为。随着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大国,中国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存在被“放大”的可能,国际舆论的杂音也时有耳闻。中国履行国际责任需积极而为,更需量力而行。我国只能在我们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形成我们的有限责任。

三、邓小平重视国际政治的正义伦理观及延伸思考

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正义就是指那些赋予国家和民族以权利和义务的道义规则,从而将制度性的道德分析延伸至国际领域。国际政治正义“可以是一个政治的概念(体现为一种秩序),也可以是一个道德的概念(体现为原则),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两者的混合”[3]260国际正义伦理指一个国家关于自己在竞争性的国际环境中开展国际政治交往、谋取国际生存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它是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对话、建立国际互信的理论依据。国际政治正义至少是一种互相不干预的正义。国际正义伦理的深层含义是指如何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一种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邓小平对国际正义伦理的理解应该同时关注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他认为确立公正合理的秩序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随着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正不断增多,国际正义伦理正在出现并不断加强。

(一)邓小平提出互相不干预的国际政治的正义伦理

国际政治正义至少是一种互相不干预的正义。邓小平曾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热烈赞同并坚决支持第三世界国家强烈要求改变目前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的行为,以及由此提出的许多合理的改革建议和正义主张。他在庄严的联合国讲台上郑重宣告:“我们主张,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都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反对任何国家违背这些原则在任何地区建立霸权和势力范围”。“我们主张,各国的事务应当由各国人民自己来管。发展中国家人民有权自行选择和决定他们自己的社会、经济制度。我们支持发展中国家对自己的自然资源享有和行使永久主权。我们支持发展中国家个别地或集体地发展民族经济的主张。”“我们主张,国家不论大小,不论贫富,应该一律平等。国际经济事务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来管,而不应当由一两个超级大国来垄断。我们支持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享有参与有关国际贸易、货币、航运等一切决定的充分权利。”[5]

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正义。就像邓小平曾经向全世界宣布的那样:“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1]5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趋势,多次公开阐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市场。邓小平说,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侮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4]邓小平同志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这一讲话,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领导人响亮的、正义的声音。

(二)邓小平提出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公正、合理的政治秩序

邓小平认为,重要的是应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一种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他一直强调应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针对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他指出:“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情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282就是要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一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彻底改变原来不合理、不公正的旧秩序,改变某些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局面,改变发达国家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盘剥和掠夺的局面。

邓小平认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必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世界各国都享有平等地参与和解决国内国际事务的权利,使无论大小贫富强弱的国家都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都能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都能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并依据自己的判断发表意见。“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则,应该是不干涉别国的内政,不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办不到的……唯一的出路,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和平共处,相互合作,而不是干涉别国内政、挑起别国内乱。”[1]359-361“这五项原则非常明确,干净利落,清清楚楚。我们应当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1]283

(三)邓小平重视国际政治的正义伦理延伸思考:面对实现国际正义的种种质疑的声音,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必要性

在分析邓小平的国际政治的正义伦理的时候,我们应该先去了解那些认为国际正义不可能实现的观点。现实主义者的回答是,权力关系支配着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上无道德可言。相对主义的社群主义者认为,正义只是存在于各种社群内部,国际正义最多只是一种互相不干预的原则。但我们认为对国际正义的理解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前面提到国际政治正义有两种层次的理解,首先较低层次的国际政治正义是可以实现的,即形成一种互相不干预的正义。因为不管国家大小,在联合国框架内它们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所以有可能形成一种互相不干预的局面。其次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一种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也是可以实现的。国际正义体系的变迁是社会生产和交往结构转换的产物,原有的霸权秩序不符合世界的主流价值取向,不具备社会的广泛合法性,国际正义的原则就必然发生结构转型,形成一种新的符合主流价值取向的新秩序。国际正义其实就是靠每个国家理念上的辩证理解和行动上的不懈坚持。

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急剧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共同的难题,国际政治的正义的伦理诉求日益明显。这几年国际上有用“中国威胁论”来怀疑中国对国际正义的态度。面对种种质疑的声音,中国要持之以恒地呼吁建立一种不论国家大小、经济实力差别如何悬殊都享有公平权利、义务的国际正义新秩序。近年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爆发,世界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现象,但中国仍持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现中国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人民币持续升值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中国对世界经济恢复的一大贡献,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承担责任的重要表现。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进展,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各种形式的“中国威胁论”仍不时泛起。因此,需要有更系统化的、更具理论穿透力、现实针对性和国际认同性的国际战略理念来应对和化解各种对中国发展的不利思想,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为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适时地提出中国和平正义发展的国际战略新理念即“和谐世界观”的国际战略理念,表现了中国在国际正义问题上的一贯态度与决心。强调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的相互依存关系,坚决摒弃国际关系中的实力政治,倡导通过合作对话方式化解相互之间的矛盾,努力增强国际秩序的合理性和国际关系的稳定性。这是对国际种种质疑声音的最有效回答。

总之,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还应该对邓小平的国际政治伦理观进行延伸思考,才能更好地促进和谐世界的真正构建。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单继刚.政治与文明:应用政治哲学的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邓小平.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团长邓小平在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N].人民日报,1974-04-11(2).

Deng Xiaoping'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thics and Its Extension Thinking

XIE Li-hua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Law,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qing,Fujian 350300,Chin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thics pursue the road of goodnes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The harmony ethics,responsibility ethics and justice ethics contained in Deng Xiaoping'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thics ar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elations toward harmony.We should carefully combing Deng Xiaoping'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thics.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we should also extend thinking on Deng Xiaoping'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thic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real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world.

Deng Xiaoping;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thics;harmonious world;extension thinking

D501

A

1008—7974(2012)09—0028—05

2012—06—08

谢丽华(1971-),女,福建仙游人,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法律系教授。

吕增艳)

猜你喜欢
正义和平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博弈·和平
有了正义就要喊出来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期盼和平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法律与正义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