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改进和加强学生宿舍的管理,直接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影响高等学校的稳定。近年来,各高校对原有的校内学生宿舍采用了新的管理模式,各地也在校外建设了许多新型学生宿舍供一所或几所高校共同使用,较大地改善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受到了高等学校师生的普遍欢迎。但在对学生宿舍的管理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1.学生宿舍仅仅是学生的休息生活场所,而不是学校的育人阵地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对加强宿舍教育管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人们片面地认为学生宿舍教育管理应该更注重居住和休息。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经常打扑克的同学占调查人数的17.8%,经常上网聊天、打游戏的占17.3%,有32%的被调查者偶尔上网聊天、游戏。然而,作为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场所,大学宿舍不应该只是一个休息娱乐的生活场所,更是学习的课堂。
学生宿舍管理的内容除了日常的管理(中国内地的“看门”、维修、更换钥匙等工作)外,还应该作为第二课堂开设的地方,并建立了一套宿舍教育的体系,包括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等等。以香港大学为例,学生住宿实行的是“舍堂”制。“舍堂”是香港大学为学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彼此学习,达致课堂和学术以外的“全人教育”。
2.宿舍工作者的角色仅仅是管理者,而不是兼具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职能
目前多数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检查宿舍卫生、查纠违纪行为、维持安全稳定等日常事务上,学生宿舍的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宿舍教育管理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多数情况下只提供服务,缺乏深层次的管理和教育。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先进文化进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法纪安全教育进宿舍的具体工作。宿舍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全员、全程、全方位
育人为途径,强化育人意识,统筹宿舍资源,整合内容,协调力量,创新途径,全力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总体工程。
3.学生宿舍事务仅仅是个别教师的事,而未能体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宗旨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成”人“立”世的准备期。在学校,只要有师生的共同生活、学生之间的密切交往,才有大学精神的传承。在许多大学城,下课后老师们纷纷坐班车回到市区,将学生们留在“乡下”,成为“大学生城”,由学校保安管理。就算有的高校会安排有老师住校,但是去宿舍的主要是刚毕业的辅导员老师,并且“下宿舍”成为了一件事情、一个特别要安排去做的工作。学生们无法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各种活动,更不可能在宿舍生活中与老师们交流、相处。
1.“个体”和“群体”兼顾
当代的大学生个体意识趋于强化,个人本位主义倾向严重。他们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己的意识独立性,强调个性化,主要表现为不趋同,注重个性的独立。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个性。因此,在高校日常事务中,宿舍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这一点。然而,宿舍生活是一种集体生活,在“多元”个性融合碰撞的过程中,学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的需要日渐凸现,而宿舍作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一个“群体”,恰恰是给予学生“归属感”和“自我认同”的一个实体。大学宿舍是学生以成年姿态步入社会的第一舞台,它以狭小的空间和冗长的时间,为学生规范着与他人、与社会共处的原则,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尽管我国高校并不像美国高校那样有多种族的学生,但事实上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强,我国高校的学生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如何增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如何促进不同文化群体下学生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兼顾学生的“群体”意识。
2.“权利”和“义务”统一
为保证宿舍有良好的秩序,美国高校用严格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主要内容有申请与签订制度、安静时间制度、会客及客人留宿制度、清洁制度、家具及
使用电器规定、吸烟制度、四禁制度(严禁赌博和吸毒,严禁将动物和枪支弹药带进集体宿舍)、安全撤离制度、饮酒制度和安全制度。
“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模式要求大学生全部住在校内,学校必须按规定提供住宿。高校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学生宿舍住宿,要求学生令行禁止。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学生如果需要住宿,则必须按照规定进行申请。以英国为例,申请程序一般是,考生如被学校录取,校方将会发出录取通知书,如果考生接受录取名额,学校将向新生寄出住宿申请表及有关住宿说明的小册子。有住宿要求的学生按要求填写申请表,一般要求申请表在8月末寄达。由于住宿名额有限,不能保证所有提出住宿申请的学生都能获得住宿名额。住宿名额的分配和安排实行“先来后到”的原则。这样一来,学生通过申请,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能够更好地融入宿舍的日常管理。
3.“合作”和“参与”并重
我国的宿舍教育管理只是简单的行政管理,力求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管住学生,强调所有的学生一致的声音、一致的步调。这种管理方法短期之内固然能够有效强化学生管理,保证正常的教学,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往往会使学生出现抵触情绪,从而加大了管理难度并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美国大学宿舍鼓励学生参与管理。每幢学生宿舍楼一般都建立管理委员会,有的是专职宿管员任主任,有的是学生任主任,委员会从5人起至11人各不相同。其工作任务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管理宿舍的卫生和安全、处理学生的违纪事件、仲裁学生之间产生的小纠纷、同学生谈心。每个楼设有1名专职宿管员,1名助理宿管员,他是学生职员的领班,每个楼层还设学生助理2名。学生助理的职责是对自己所在层的学生会工作进行指导,召集每两周一次的全层学生会议,每两周至少组织一次全层学生活动,督促这一层的学生遵守学校和宿舍的规章制度,受理本层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每个宿舍还设学习协调员1至2名,他们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资源的咨询,在宿舍内组织各种学习讨论活动。上述学生职员除了完成各自分管的工作外,还要参加前台值班及宿舍楼内外的安全巡逻。
4.“硬件”和“软件”同步
在美国,从最初庄严肃穆的象牙塔式的宿舍楼,到如今弥漫着奢华之风的学生宿舍,大学宿舍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哈佛大学的住宿制是长期演化的产物,其蕴涵的理念和理想几乎与哈佛学院的年代一样久远——“学院式生活方式”。每幢宿舍楼都设有高级公共寓所,住着所有与宿舍楼相关的非学生成员:舍监、导师、其他大学教授、管理者、社区成员以及舍监批准的访问学者,等等。每幢宿舍楼主办的许多活动都要邀请高级公共寓所人员参加,包括特别晚宴、宿舍楼开放日、每周一次的午餐等等。图书馆是每幢宿舍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大部分图书馆工作是兼职学生在专职馆员的指导下进行的。图书是由学生、导师、教授们共同选定的。
在我国,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先进文化进宿舍、心理健康教育进宿舍、法纪安全教育进宿舍外,信息化服务进宿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说起当今的大学生,作家尼可拉斯·卡尔这样描述道:“Facebook就是他们的宿舍;维基百科就是他们的图书馆;‘克雷格列表’就是他们的购物中心。”
1.构建以宿舍文化为依托的特色活动体系,发掘宿舍的多样功能
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后勤改革的社会化,实施完全学分制以后,学生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宿舍区,要积极转变观念,以宿舍为基本单位组建其他社团组织,每个社区依托社团形成本社区特色文化传统,以此来鼓励和吸收学生参与管理,最终实现“全人教育”。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和文化需求,美国校园社区组织每年都会在学生中间开展调查,以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开展相应的活动。
高校应当依托各种主题教育的活动平台,做好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在宿舍中传递先进的文化。在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是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宿舍内部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专门的学生活动室供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所用;同时还要利用宿舍内的走廊墙面,加强先进文化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引导;创建高雅舒适的环境,让大学生在大树下晨读、草坪上看书、凉亭下休憩。学生宿舍区要向学习、生活、休闲、娱乐、审美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发展,因此,学校要把学生宿舍区纳入校园总体规划来建设,进一步完善学习、娱乐、休闲等场所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宿舍教育、管理和服务体系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全体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在宿舍管理中,应该确认学生在宿舍管理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宿舍管理,允许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和参与管理的能力,创造性地工作,使学生成为宿舍工作的主体。
学生是“学生宿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生宿舍工作”的核心理念。这是“学生事务”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学生事务”发展的根本目的,并不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也不因为社会环境的变迁而有所改变。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制度上,都仍然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如果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工作则很难突破以往的发展框架,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改变现有的学生住宿和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宿舍,使大学的宿舍充满吸引力,让学生把宿舍作为温暖的家。如果把学校比喻为父亲,负责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个人发展机会,宿舍就好比母亲,包容学生大学期间的发展,让学生在大学里面学会做集体的一员,进而做社会的一员!
[1]李冰水,谭琪.比较视域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问题探讨[J].大连大学学报,2010,(3).
[2]马娟.高校学生宿舍教育管理探究[J].文教资料,2011,(7).
[3]张广金.构建以学生宿舍为阵地学生管理队伍新模式的思考——以香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为鉴[J].文教资料,2010,(10).
[4]朱若霞,郭文秀.香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考察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
[5]薛沛建.美国大学学生宿舍管理[J].高校后勤研究,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