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京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地区、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尤其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中“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的要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开设,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进高职学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由于起步较晚等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思考并加以改进。
从笔者近十年从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工作的体会以及对省内同行的走访情况来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在不同的高职院校都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功利化的倾向,那就是只服务于就业或就业率。如此看来,在一些行业背景明显、就业形势好的学校,学校和学生对这门课反而都不怎么重视就不足为怪了。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中对这门课程性质的表述“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这门课程应该是一门服务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课程的部分关键教学效果在学生大学阶段甚至会是隐性的。
在笔者授课的过程中,尤其是讲授非就业技巧类例如“自我探索”等课程内容时,有时面对一些学生过于平静的反应自己也会感到困惑,我们的课程对于学生究竟有没有帮助?会有多大帮助?这一问题在笔者参加“安博杯”首届全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观摩清华大学金蕾莅、南京大学费俊峰等老师上课时有了一些感受,真正能打动人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一定要关照到学生的生命层面。正如笔者的一位同仁所说的,我们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老师就是要抛弃功利心,为学生在心中播下一粒种子,你马上不会看到结果,但在学生生命中的某个特殊时刻,这粒种子是一定会开花的!
1.从教学计划的安排上看,大多数学校为了好作安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集中在一或二个学期集中排课。这样势必造成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的脱节,比如有的学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集中安排在第五学期学生顶岗实习前夕,这时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已经稍显过时,不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产生积极影响;而此时进行就业政策的讲解,大多数学生还没有遇到实际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指导与帮助。这样以简便为目的却不科学的安排,甚至会使设置这门课程的良好初衷变为热热闹闹的走过场。
2.从教学班容量上来看,由于师资、教学条件的限制,对于一门全校所有在校学生都要上的必修课,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大班教学,有的是甚至是通过讲座报告形式来完成课程学时要求。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下,一些教学的互动环节,比如课堂活动与小组讨论等不是无法进行,就是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又与其他理论或实践课程有所不同,它对学生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有要求。尤其是在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这样的要求只能通过体验教学、分享讨论等形式才可能让学生有所领会,以目前的教学组织形式看,效果很难保证。
目前,我省高职院校中负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施的部门一般是学校的就业工作部门、学生管理工作部门或是思想政治教学部门。师资队伍的主要构成人员一般是三类人:就业部门工作人员、院系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思政课教师。人员数量、稳定情况、人员素质、教育背景、专业化程度、培训水平普遍达不到要求。这样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中甚至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急需加强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对目前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尝试提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要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打造开发生涯发展系列团体辅导活动,构建以单个班级为单位,突出学生为主体,广泛参与,深度体验,重在成长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新模式。
教学班容量以单个班级为单位,人数少,便于组织课堂活动与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深度体验,对教学内容有所领会,带来态度层面的积极转变。另外,以班级为单位,人员相对固定,也便于学生在课外时间继续对教学内容持续讨论,有利于一些周期相对较长的作业任务的完成。
学校首先应该明确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新模式的实施,协调各有关部门建立结构合理的教学研究团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调整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开发,确保课程质量,按照教育部及我省的相关教学要求,制定团体辅导活动的标准化操作程序,制定统一的教学标准。
这种模式的实施,班主任或辅导员必然成为教学任务完成的主体,这支队伍的优势在于人数充足、基本素质高。根据辅导员的选拔条件,大部分人员具有良好的教育专业背景,对学生群体熟悉,本身就承担部分学生工作和就业工作任务,对学生有影响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取得教师资格,并加强实践锻炼,提升专业能力,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就业指导服务的水平,能较好地承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任务。
教育部职成司范唯处长在《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一文中指出“高等职业学校不能忘记自己的首要功能是育人,这是学校区别于研究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学校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形形色色的存在方式,但最本质的教书育人不能忘记。”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相融合,可以为高职院校育人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与载体,对于我们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做事方法”会起到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1]乔志宏,张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0,(7-8).
[2]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2-02-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