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永平
(逸心阁 江苏 宜兴 214221)
浅谈紫砂壶书法的气韵美*
戚永平
(逸心阁 江苏 宜兴 214221)
紫砂陶刻书法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如何精擅书法、倾心于紫砂铭刻,方法之多,无论是正、草、篆、隶、魏碑、汉瓦、钟鼎铭文等各种书体,都应达到艺术装饰气韵美的最高境界。设计时既不能装饰过度,又得充分表达内涵意韵,从而起到画龙点睛、增强陶刻书法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紫砂壶 陶刻 书法 气韵美
宜兴紫砂陶历史悠久,中外驰名,博大精深,以千姿百态的壶艺造型,丰富多彩的泥色,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闻名于世。陶刻作为一门装饰艺术伴随紫砂陶的发展大放异彩。
紫砂陶刻是紫砂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以刀代笔,以刻代绘,融诗、书、画刻诸艺术于一体,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陶刻基本表现手法分为:清刻、砂地刻、看色刻、阳刻、空刻等。精细的作品,用斜刀刻法能刻出挺秀的精神,普通陶刻品种则用平刀法,在陶坯上直接下刀,这就所谓“单刀石刻”,俗称“空刀法”。以刀代笔,清刻用刀大都要不脱秀气,刀法要深,但细微的部分则应浅刻,挺秀的线条用刀刻得圆润而具有灵秀。
欣赏一幅陶刻书法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气势,韵味。优秀的陶刻作品给人第一印象是气象万千,令人神往。陶刻行草书则参差错落,疏密相间,大小相称,虚实相映,抑扬顿挫,其韵律之美,犹如一首优美动听的乐曲,摄入魂魄,其姿态虽俯仰揖让,左右倾侧,但字字相属,一气呵成,整幅作品上下提携,痛痒相关,形成有机整体,望之似满壶烟霞。这种气韵因用刀得势得力,熟中生巧,情真意切,故能淋漓酣畅,妙趣横生,令人看了后心胸豁达,趣味无穷,这样的艺术主要来源于大自然,没有单纯技能的卖弄,没有涂脂抹粉的化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从“返璞归真”中表现陶刻作者深厚的功力和修养,是一种高层次的美。反之,若刻写时心有疑虑,下笔迟钝,用笔生疏,或东堆西砌,生搬硬套,或扭捏作态,卖弄风情,由此而成的所谓章法,因刀势不连,点画生疏,或连绵失势,忘却控制,此皆情气不足,韵味缺乏,有哗众取宠之意,无情意挚诚之实,作品也就无艺术魅力可言。
陶刻书法初学者,必出现诸多问题,在运刀中,折角的刻法,常出现败笔,如“横竖折”、“横折”在刻的过程中先刻里后刻外等。用刀精熟,性情才能得以表达,然而,“熟”忌烂熟,熟在法而非熟陶刻书法在貌,千篇一律,反而落入俗套,失去勃勃生机,使欣赏者感到厌烦,陶刻书法作品如果一味烂熟,就是艺术生命停滞不前的一种迹象。故熟中还应掺“生”,再从变革中创新,把情感不断地充实到作品中去,使作品能不断孕育出清新悦目之美。
欣赏者要从陶刻作品的气韵中体会作者的意蕴:或雄健、或纤丽、或坚毅、或深沉、或活泼,书法家凭借着书法艺术的抽象和含蓄,运用书法所特有的艺术手段,使作品虚虚实实,变幻莫测;欣赏者则追踪着线条、结体、章法的变化,去捕捉作者的巧思妙得与内心意蕴。因而,欣赏时不但要看实处,还要看虚处,要探求作者的匠心。以行草书的行距为例,若行与行之间距离相等,空白规则,形似条条笔直的空间在眼前,作品就顿时呆板,韵味全无,这种刻板式的空间,直接损害着作品的艺术效果。故陶刻书法中有“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要求,正如潘天寿大师的所谓:“实,有画之也,须虚而不闷,乃见空灵,即世人‘实者虚之’之说也;虚,空白也,须虚中有物,才不空洞,即世人‘虚者实之’之谓也。以此论之,始为得气韵之妙”。
总之,紫砂陶刻装饰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装饰艺术就一定要考虑到书法与壶面的主次之分,设计时既不能装饰过度,又要能充分地表达壶的内涵意蕴,从而起到画龙点睛,增强陶刻书法艺术感染力的作用,达到装饰气韵美的最高境界。
1 胡传海.彩笔新题芳兰句.参花·文化视界编辑部,2011(11):10~12
2 屠美如.美术欣赏教育研究.北京:教育科普出版社,2001
TQ174.72
B
1002-2872(2012)04-0039-01
戚永平(1976-),大专,工艺美术员;研究方向为陶瓷工艺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