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社会阻力研究——基于社会现实案例的剖析

2012-08-15 00:49秦莲华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社会化个体家长

胡 绪,秦莲华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社会阻力研究
——基于社会现实案例的剖析

胡 绪,秦莲华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 400715)

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其主要途径包括:在学校中传授相应的知识,在校园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在实践中,学校教育发挥这项功能时却受到了一系列社会因素的阻挠,主要包括:社会大众的知识本位教育价值取向,家长的“蛋壳式”教育方式以及社会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配合程度低,等等。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教育;教育功能;社会化;社会阻力

学校教育发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其主要功能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教育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通过教育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1]在实践中,这两个过程互为前提、密不可分。对于教育的这一功能的实现,在实践中却受到来自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限制。

一、社会化的内涵释义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2]

由此可见,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社会知识、获得价值规范、掌握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行为、发展自我、获得个性的过程,其结果是使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因此,其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它的社会功能即是“形成共性”,这是指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成为社会所接受的一员。这一功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使出生时为自然人、生物人的个体逐渐获得社会经验和生活方式,以便顺利地进入并适应社会。(2)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培养和社会一致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它的个体功能即是“发展个性”,这是指个体的个性得到逐渐生成、发展、形成个体的独特个性的一面。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发展起个体的自我概念。这样的个体就能发挥自我调节与定向的作用,使个体的行为不但受外部社会力量的引导,而且受自我的引导和调控,即个体能够“倾听自己内部的声音”。(2)使个体获得个性。个性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和自己,也决定着一个人对外部世界、环境、他人和自己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行为。总的来说,社会化“实质上就是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一个‘社会参与者’的人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的过程”。[3]

二、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实践途径

为了促使学校教育帮助学生社会化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当下的学校教育领域存在着几种主要社会化的实践途径:

第一,在学校中教授相应的知识。知识的教授是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知识学习,学生继承了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文化,习得所在社会群体的生活规范与价值观,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发扬其中的优秀精髓;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知识的教授不同于以往,表现在学习方式上更强调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和自主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这种转变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去和更广阔的社会交流,从而逐渐走向社会。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学生需要在校外搜集数据和信息,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了解社会、在社会中学习的过程。

第二,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杜威认为,学校即社会。这种观点的启发意义在于,我们不再将学校只当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是在其中设计了一系列“准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弥补了学生由于主要的学习时间都在学校度过而缺少体验社会的缺陷。这主要体现在:通过参与各种校园活动,学生锻炼了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通过组织校园活动,学生锻炼了协调组织能力;在参与校园活动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实践来践行学到的行为规范,等等。

第三,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成为了新课程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一些学校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进社区,到福利机构进行公益活动。通过这样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学生锻炼自己的社会生活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并且,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体验着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观。因此,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获得整体发展,也在真实的体验中逐渐成长为社会人。

三、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社会阻力

教育提供的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途径,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可能。但是,当学校教育通过这些途径推进学生的社会化时,不同的社会影响也成为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阻力。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点:

(一)社会的知识本位思想阻碍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学校教育体系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知识传递来实现,并且在我国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的浸染下,社会大众对学生的成长期望就是多学知识,升入高等学府,然后找一份相当的工作。这种期望不能说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但是,它却使社会大众形成了知识本位思想。这样的负面影响是,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受到了延迟。近日,在一篇名为《学生假期实践遭尴尬 反馈表格难住了谁》[4]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大众中的这种习惯性思想正在影响着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在天津市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学生们不仅要交寒假作业,还要交出一份特殊的作业——《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反馈表》。但是,在现实中,社会实践活动却有“走过场”的嫌疑。部分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家长却要求社区为孩子出具证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形式”和“过场”,其背后的深层根源在于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认识主要是知识本位取向。基于知识是孩子在未来深造的惟一基石的认识,家长情愿让自己的孩子在假期里参加各种补习班,也不要求他们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同时,在开展了社会实践的地方,“讲座”等成为一种主要的形式。这实际上也是社会对教育认识的知识本位取向的体现,因为,在这样的社会实践组织者看来,假期校外实践实际应是学校知识教育的延续,而现实中的动手活动却很难被认定为增长学生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开展实践活动的“为”与不愿孩子参加实践的“不为”两方面,知识本位思想都起着关键的限制作用。

(二)家长的“蛋壳式”教养束缚社会化的翅膀

学校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准社会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举措,但是,学生在学校中能否有效地参与这些活动并不是学生和学校能决定的,家长的影响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子女的过度“呵护”实际成为了子女社会化的一大障碍。在一篇题为《大二女生很少独自出门 家长过度保护致社交障碍》[5]的报道中,我们同样对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了担忧。

在冷风中,18岁的贺菲打着哆嗦,等待表姐小茹的身影。贺菲想不明白,表姐过来只有10多分钟的路程,舅妈就是不放心,非要她在路口等着,“小茹都19岁了,已经是大二学生了,几乎没有独自出过门,他们家里人对她太过于保护了。”

后来,我们通过贺菲联系上了小茹。在电话里,小茹很吃惊,一开始,小茹觉得自己和父母并没有什么问题,“现在不是流行富养女儿吗?我父母对我是挺照顾的,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不过,在聊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小茹承认,到目前为止,自己甚至还不能叫出全班所有人的名字,也从来没有去参加过任何社团活动,她认为,“总觉得面对那么多人,挺害怕的”。

从现在的情况看来,小茹在融入社会方面已经陷入一种危险的境地。依据一些学者将人的社会化理解为“成人的过程”,即体格的成长与人格和性格的成长来看,小茹的人格和性格成长受到了来自父母窒息式教养方式的束缚。这种现象在社会中不是个例存在,例如有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考虑孩子的将来,害怕孩子会受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的影响,对其活动范围进行了过多的限制,甚至在择友方面也进行了诸多的规定。

父母的这种过度的保护和干涉,使子女往往很难产生对最初接触者的信任感与安全感,这种信任感与安全感的缺乏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发展、延续,直至变成一种对周围的人和世界的不安全感,从而影响孩子成年后与外人的顺利交往。

一些极端的病例也在警示更多的家长,家长要学会改变“蛋壳式”的教养方式,不要把孩子全部包裹起来,要让他适应社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包办,培养孩子自理能力。要培养孩子全方位发展,多接触社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否则,孩子社会化的翅膀将永没有伸展的那天。

(三)社会配合程度低成为学生社会化约束因素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是教育的职责,也是社会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当教育者怀着美好的期望,向社会寻求更广阔的合作时,我们就发现其对于学生社会化同样存在着约束。在一篇名为《余九成小学生喜欢社会实践 假期现实遭尴尬》[6]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社会的配合程度对于学生社会化的潜在影响。

“爸爸、妈妈,欢迎来到重庆动物园,接下来你们将看到羚羊、大象、大熊猫,还有长颈鹿,我会依次给你们讲解它们各自的生活习性”。7日上午,在读四年级的女儿萌萌的“导游”下,家住南岸区四海花园的张思明夫妇,饶有兴致地逛了一回重庆动物园。

逛动物园原本不在全家人春节的出游计划里,这个额外的行程是怎么安排出来的呢?原来,放寒假前,萌萌所在的班级本打算组织同学们假期到超市充当“爱心导购员”,不料,超市回信说:由于商场顾客太多,还是算了,否则帮忙不成反添乱。

为了弥补女儿假期无处社会实践这一缺憾,夫妇俩就想到了让她当“导游”这一方式。

萌萌的遭遇反映出这样的现象:由于场地、实践内容以及年龄太小等原因,小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常常受阻。

萌萌面临的现实困境也正符合了渝中区一所小学的校长的担忧:“对于对一切都感到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能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并能多接触社会,这些在学校里很难完成。”一位小学社会实践课老师也认为,许多假期社会实践的内容,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配合,比如让学生调查市场上的新商品,学生最好能与生产方、消费者、销售方碰上头,但实际上社会往往拒绝小学生群体,总觉得小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虚的、作秀的太多,务实的太少。在他联系的过程中,有一家游乐场就明确表示,宁愿花钱请几个大学生兼职,也不愿接待免费的小学生“义工”。正是由于社会的配合程度低,不少学校负责人在谈到学生社会实践时均表示,小学生的假期社会实践内容好设计,但执行起来比较困难。可见,社会的低度配合成为了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又一个关键阻碍。

四、克服阻力:建立学校与社会和谐合作关系

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教育受到来自社会的多种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社会也为教育发挥其各项功能提供基础。基于这种辩证的关系,我们在认识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方面的作用时,应着重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和谐合作关系,借此为学校教育发挥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功能找寻可行的支撑。

首先,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应起着一体化的作用。其一,家庭是组成社会的细胞,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每个家庭的价值选择紧密相连,并且,家庭的价值观和教育观直接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和途径。如果学校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理想在家长的视野中是一种多余和浪费,那么,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将受到难以克服的阻力。反之,如果将这个责任让家庭一体承当,这对于教育者来说也是不负责的表现,因为,教育学生从来就不是单方面的责任。其二,家长和学校教育的理念不尽相同。如果只是一味地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行事,而缺少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所面临的困难同样难以得到解决。基于此学校教育有义务促进家庭对自己的工作支持,具体而言,学校教育和家长之间要有共同的协商机制,如开家长会、教师对学生做定期家访、学校和家长共同为学生制定成长计划、家长参与到记录孩子的成长事件中,等等。

其次,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社会化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参与社会实践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中,社会实践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这种实践活动不同于学生自己的自然行为活动,它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有专门的人员安排的社会性活动,因此,其中掺杂着学校教育同社会的人为安排,而这种人为的实践活动要兼具社会性和教育意义,就需要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要利用社会提供的机会,设计兼具二性的实践活动;同时,社会机构应体现社会教育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实践支持。具体而言,相关的社会教育机构可以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在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场所充当小解说员,让学生在自然风景区担任环保卫士,等等。在这里,我们的观点是,社会实践活动应主要选择公共性的场所,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因为经济利益问题而产生的抵触情绪,也更容易在学校规划和社会配合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

[2]冯钢.社会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7.

[3]庞树奇,范明林.普通社会学理论(第三版)[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09.

[4]学生假期实践遭尴尬 反馈表格难住了谁[EB/OL].http://ptnews. zjol.com.cn/putuo/system/2011/02/21.

[5]大二女生很少独自出门 家长过度保护致社交障碍[EB/OL].http: //edu.sina.com.cn/zxx/2011-01-05/1009281043.shtm l.2011-01-05.

[6]余九成小学生喜欢社会实践 假期现实遭尴尬[EB/OL].http:// edu.sina.com.cn/zxx/2011-02-11.

G636

A

1671-2277-(2012)01-0022-03

陈兴安

猜你喜欢
社会化个体家长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家长请吃药Ⅱ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