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

2012-08-15 00:47:21邱红霞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蔡和森革命中国共产党

邱红霞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价值

邱红霞

(皖西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蔡和森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他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是在中国革命早期产生的思想,但是无论是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蔡和森;社会主义思想;历史价值

蔡和森是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是中共二大至六大的中央委员,中共五大和六大的政治局委员、常委。蔡和森不仅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奉献了一生,而且在理论上也很有建树,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重点对象之一。2009年蔡和森被《文汇报》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蔡和森对于在中国近代社会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以及实现后的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预测这些问题都作了较好的回答,为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后继者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料,值得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

一、方法论层面——对社会主义的初步认识

1.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中研究社会主义

蔡和森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他就更进一步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探究其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蔡和森编纂的《社会进化史》一书,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论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规律的著作。蔡和森的这本书贯穿着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到开化时代再到文明时代,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整个人类社会都是处于不断的演进变化之中。而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每一次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生产发展的结果,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也随之变化发展,冲破过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从而又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出现了新的局面,历史又会向前发展。蔡和森在书中指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变化是以一个时代经济变化为基础,所以近世政治史上的民主革命不过是经济史上产业革命的伴侣,中世纪末封建制度已经成为新兴资本主义大企业的桎梏,所以被桎梏的资产阶级便起来推翻封建制度而建筑近世的民主政治。蔡和森指出任何一种社会形态被另一种社会形态所代替,都是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更是人类社会的大发展。

蔡和森进一步指出:资本家以领有资本和生产手段之一事即可收得最大的利润,所以对于劳动者的身体无须有什么主权。资本家在剩余价值的驱动下,千方百计地利用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资本主义在百年中所创造之各种伟大的生产力,比以前一切时代的生产力之总和不知超越若干倍,机器的发明,各种自然力的征服,化学工业的应用,大农业的发达,轮船火车的便利,各大陆的开辟,桥梁水道的修筑……把人们陡然换了另外一个天地。[1]在资本主义初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和谐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但它也一样到最终还是桎梏生产力的发展,最终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人类不能违抗的客观规律,我们只能认识它,进一步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不能人为地去阻碍历史的发展。当然这种历史发展的趋势不是一帆风顺的,不是直线式发展的,而是螺旋式的前进。就是说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出现有停滞和倒退的现象,这是正常的,但这终究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这是大趋势,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也是一样的。蔡和森分析了一战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资本主义在建立之初,全人类五分之四以上已成为最少数资本家的奴隶,各国资产阶级因为生产的过剩和紊乱,早已准备异常强大的武力以争夺殖民地。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一八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世界形势急转直下,进入革命时期。根据这种形势,蔡和森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崩溃的理论。他还断定,资本主义世界的混战、崩坏、恐怖、战争,是要一天一天严重的。他认为社会保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是否稳定就在于平衡,而他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平衡已经完全破坏,大战把以前的一切生产关系都破坏了,经济失去了平衡,故而阶级平衡和政治平衡以及国际平衡都不存在了,资本主义社会一切平衡的基础遂根本动摇而濒于破产。因此他断定:世界革命的成功,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这是蔡和森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的科学结论。

蔡和森进一步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必然会实现,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只不过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需要无产阶级的努力。他也分析了共产主义实现的有利条件:资本主义的大生产,不仅为将来共产主义社会准备了各种必要的经济条件,而且为它自己养成了最大多数的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长期的训练下不仅具有丰富的管理知识,而且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组成了自己的政党,这个政党担负起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责任。无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国家演进之最高形式,从此以后,人类将复为生产之主人而还复到自由平等的共产主义的广大而丰富的生活。这是蔡和森给我们描述的将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2.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研究社会主义

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2]中国最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曾经认为,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照搬到中国来,就可以解决中国问题。但是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有着自身特殊的国情,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蔡和森和其他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逐渐认识到这一点,成为近代中国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先驱。

首先,蔡和森认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马列主义,这是始终不变的真理。蔡和森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就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他到法国学习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后,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就提到社会主义是改造中国的唯一方法,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是革命的利器。蔡和森反复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时代一个必不可少的方法。1921年2月21日在《新青年》杂志上他发表文章声明自己为极端马克思派,极端主张唯物史观、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蔡和森认为不坚持马列主义中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他在写给毛泽东的信中也提出中国将于两年内成立一个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这里主义当然指的就是马列主义,方法与俄一致的党指的就是按照马列主义组织中国共产党。而毛泽东在写给蔡和森的回信中也认为:据和森的意见,以为应用俄国式的方法去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是赞成马克思的方法的。[3]蔡和森在他的革命的一生中始终是坚持马列主义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

其次,蔡和森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将马列主义运用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相结合,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在社会主义的必要准备阶段,他先认清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指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中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的对象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而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买办官僚资产阶级。中国的无产阶级要与中国的农民阶级组成工农联盟,共同对付侵略者。外国资本主义不愿意中国社会有所发展,他们希望中国成为他们完全的殖民地,中国的资本主义在中国特殊的形势下很难得到充分发展,中国无产阶级和农民又长期生活在他们的压迫之下。中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蔡和森在《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后进国,无产阶级不能超过资产阶级的民权革命的道路,去达到社会主义革命,不能把民权革命看为是资产阶级的事而把这一最低党纲(争民主共和)从最高纲领(争社会主义)排除出去[4]。蔡和森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他提出中国的无产阶级只有与农民联合,取得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胜利,才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蔡和森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出的正确的结论。

二、理论层面——为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观提供了思想资料

1.系统地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

作为我党早期的理论家,蔡和森在革命早期就提出了建党思想。不过当时这种想法也不是一撮而就的,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逐渐成熟的。早在1918年,蔡和森和毛泽东等人就在长沙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它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后来又到农村去考察探索改造中国的道路。在五四运动中蔡和森积极领导湖南反帝反封建的运动。为了能更深刻地了解马克思主义,蔡和森携其家人赴法勤工俭学,在法期间蔡和森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同时还通过对法国工人运动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弄清了工团、社会党与共产党等的区别,并且总结各国共产党的建党经验,在1920年写给毛泽东的信中就开始提出要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这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1921年回国以后,他针对当时有些人提倡合法马克思主义,实质是想使党成为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会,蔡和森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做职工运动,而且要做团结各阶级的民众工作,不仅要领导工人阶级,还应该领导各阶级民众。蔡和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是十分准确的,对于当时人们对中国共产党还不甚了解是个很好的诠释。接着他在1926年写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的报告,这是我党早期领导中国革命的最早概括。1929年他又写了《党的机会主义史》,在这篇文章中蔡和森主要强调党的组织建设以及党的组织原则和方法,这进一步丰富了他的无产阶级建党思想。

蔡和森关于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提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1920年7月6日到10日,蔡和森在蒙达尼会议上就提出组织中国共产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他是从中国当时的形势分析得出的结论,他指出先组织中国共产党,然后再组织工团、合作社,才能发展有力的组织。因为共产党是革命的神经中枢。接着在9月16日给毛泽东的信中又重申建立共产党的重要性。他说:“中国的社会革命,一定不能免的。不趁此时加一番彻底的组织,将来流血恐怖自然比有组织要狠些。有了强有力的组织,或者还可以免掉。所以我认为党的组织是很重要的。”[5]毛泽东接到蔡和森的信也表示十分赞成蔡和森的意见。其次,蔡和森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导。蔡和森在给毛泽东和陈独秀的信中都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他主张中国在两年内成立一个主义明确、方法得当和俄一致的党。这里的主义指的就是马列主义,方法指的是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组织中国共产党。可见蔡和森对于如何在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目标已经很明确了。并且在蔡和森给毛泽东的第二封信中他还对各国共产党的状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尤其是对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蔡和森既看到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又同时看到了中国民众运动还处于初步阶段,所以他提出要组织与俄一致的党,否则民众运动、劳动运动、改造运动都不会有力,也不会彻底。这个党还必须具备与万国一致的阶级色彩,不能带爱国的色彩。这个万国一致指的就是必须具备第三国际的特点,第三国际是万国共产党的总机关,是无产阶级极彻底、极真实、极具主义方略的真正的国际组织,而且这个党不能带爱国的色彩,就是不要像第二国际那样尽向军国主义投降。蔡和森还上升到哲学认识论的高度论证了唯物史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基础的重要性。他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无产阶级的思想,要以唯物史观为人生哲学的出发点。再次,蔡和森还提出了党的组织原则。他在写给毛泽东的第二封信中首先介绍了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原则以及吸收党员的条件方法,目的就是为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员条件提供了借鉴的方案。他提出:党的组织为集权的组织,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必如此才能培养成少数极觉悟极有组织的分子,适应战争时代及担负偌大的改造事业。党的最高机关为中央委员会。无论报纸、议院、团体,以及各种运动绝对受中央委员会的指挥和监督。绝不准单独自由行动。吸收党员的条件是:(1)二人介绍于地方支部。(2)入党的实习所受训练三月,作为候补入党之期。(3)实习所的指导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到共产主义的生活上来,并令他到共产主义的学校去听讲。(4)不能确信主义及遵守的除名。(5)如指导员认为训练未成熟,须再受训练三月。(6)然后具愿书三份,须守党的“铁的纪律”。蔡和森在党的早期提出党实行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当时革命时期是必要的,因为当时国内的共产主义者正在同无政府主义者围绕着要不要建立有组织的党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这时蔡和森把列宁的建党原则传入国内,正符合中国社会的特殊需要。他强调列宁的集中制思想对党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蔡和森还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具体步骤。蔡和森在《中国劳动运动应取的方针》中分析:国际资本既不容许中国生产事业大大发展,而国家资本又如此微弱不能独立经营甚么大产业……故中国劳动运动的根本方针惟有“早日在中国实行社会革命以促成世界革命,用国际共产主义的资本开发中国的实业”。[6](P85)所以中国革命就必须像俄国一样,走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奋斗的目标。蔡和森提出的无产阶级建党思想是他的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党的建设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反映了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今天仍然有指导作用。

2.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首先,蔡和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需要中国化的问题。他虽然没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但是他是中共早期较早认识到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共产党人。1925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说到:“一个真正的革命党,如无革命的理论是不行的。”[7]1926年蔡和森受到共产国际的多次邀请给中共旅俄支部做报告,报告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在这篇文章中,蔡和森多次提出要将马列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结合起来。他先是从中国共产党产生的背景和背负的使命进行分析,指出了青年的中国共产党是俄国十月革命与中国工人阶级发展的一个产物。接着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政治的责任。首先是对中国政治环境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环境是资产阶级德莫克拉西尚未成功,而是半殖民地和反封建的中国,共产党不仅负有解放无产阶级的责任,并且负有民族革命的责任。他又对中国近代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分析,看到了近代社会出现了新的阶级就是无产阶级和买办阶级,他认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变化而来的,而且对于政治上的影响是很大的。蔡和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领导中国革命进行到底,并去完成中国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从蔡和森这些有条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是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决中国问题,另一方面他又不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结论,从而能真正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在文中也提到: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在世界各国共产党是一致的,但当应用到各国去,应用到实际上去才行的。要在自己的争斗中把列宁主义形成自己的理论武器,即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精神来定出适合客观情形的策略和组织才行。[8]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所在,可见蔡和森在中国早期就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的思想,对我党以后能够正确领导中国革命起了重要作用。他在1927年《党的机会主义史》中又再次重申了这一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由此次的改组,获得八年以来中国革命之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建立中国无产阶级列宁党的自己的理论,成为真正布尔什维克的组织,来完成中国工农革命的任务。”[9]这样他就从理论上论证了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去,只有这样做,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历史任务,完成革命事业。

其次,蔡和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具体方法。蔡和森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分析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又从整个国际形势分析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那么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呢?蔡和森指出要开展社会运动,这是他在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其他西方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分析得来的正确结论。具体的做法是:“由继续不停的阶级争斗,酿成总解决的社会革命,实行取消阶级,建筑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共产主义社会。”[10]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还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蔡和森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分析了中国的实际形势,最后总结在近代中国,“苏维埃政权成为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起重机”[11]。蔡和森还运用马克思主义构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思想。他先是从国际和国内形势来分析中国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三、实践层面——将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相结合

1.书信传播,推动毛泽东世界观的转变

蔡和森和毛泽东是挚友,两人在湖南一师学习时,得到了杨昌济等老师的赏识,当时毛蔡齐名。后来蔡和森到法国勤工俭学,猛看猛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而毛泽东仍然在国内继续进行新村试验和湖南自治运动,对当时的各种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如他后来跟斯诺谈话时说的:“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成了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等等观念的一种奇怪的混合物。关于十九世纪的民主主义、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等,我有一些模糊的情感。但是,我是确定地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12]这时,蔡和森从远方写信给他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对当时各种主义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改造中国的唯一方法。蔡和森在给他的信中还将当时的俄国和德国革命进行了比较,肯定了俄国的十月革命是以唯物史观为出发点,方法是阶级战争加上阶级专政,最终目的是创造共产主义社会。而德国是建立修正派社会主义及中产阶级的德谟克拉西之上,利用革命与中产阶级联盟组织政府,最终目的是建立劳资合组的德谟克拉西,结果延长资本政治的危险,内乱,破产,反革命,压迫工人。他还分析了张君劢就是以中产阶级的反动眼光及贤人眼光观察俄国革命。蔡和森这样分析后,让毛泽东茅塞顿开,为毛泽东提供了识别真假社会主义的有力武器。毛泽东在1920年12月1日给蔡和森的回信中分析了当时蔡和森和萧子升两个人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蔡和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改造中国与世界是可行的,而萧子升主张温和的革命在中国是行不通的。毛泽东更进一步指出:“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13]此时,毛泽东不再徘徊,在蔡和森的帮助下,他认清了中国的革命形势,找到了一条光明的道路。他已经完全赞同蔡和森的主张了。

蔡和森帮助毛泽东认识到建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蔡和森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就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中国现状,认清中国社会形势,认为无产阶级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革命的爆发是必然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他论证了中国建立共产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毛泽东在此之前还忙于湖南自治运动,对于建党的认识不足,他认为:以政治组织改良社会组织,以国家促进地方,以团体改造个人,原是一种说法。但是相当环境相当条件下,如列宁之以百万党员,建立平民革命的空前大业,扫荡反革命党,洗刷上中阶级,有主义,有时机,有预备,有真正的可靠党众,一呼而起,下令于流水之原,不崇朝而占全国人数十分之八九的劳农阶级,如斯响应。俄国革命的成功,全在这些处所。中国如有彻底的总革命,我也赞成,但是不行。所以中国的事,不能由总处下手,只能由分处下手。[14]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毛泽东还没有建立列宁式的政党思想,对于当时革命形势的估计也是不科学的。蔡和森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提出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首先要组织共产党。因为共产党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当时的情形来看,中国必须先组织共产党,然后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而且蔡和森说马上就要准备这件事。那么如何准备,蔡和森建议中国在两年之内也要成立一个和俄罗斯一致的党,并且建议可以按照列宁的方法建立共产党。蔡和森还提议共产党具体的组织方法,可以邀请一些同志打破资本家的工厂区,到全国的职业议会机关去做工、办事、当代表、做议员。蔡和森的建党思想也是依据俄国列宁的新型建党学说结合中国的实际形成的。他的这一比较系统的建党思想给毛泽东很大的启示,毛泽东很快就接受了蔡和森的这一建议,他在给蔡和森的回信中表示十分赞同蔡和森的提议,并且开始着手建立中国共产党组织了。

2.主编刊物,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蔡和森回国后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出席了二大会议,被推选为大会宣言起草委员会成员之一,还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共要求在思想舆论战线上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以此来宣传中共二大确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新任务,以使正确的纲领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党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现实斗争结合起来。当时党内的一些主要刊物因为种种原因大都已停刊,中共决定创办《向导》周刊,蔡和森为《向导》周刊的主编。《向导》周刊作为中共中央的政治机关刊物,主要负责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重大决策。

蔡和森以《向导》为阵地,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同当时的各非马克思主义流派最斗争,让人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蔡和森在《向导》周报上发表文章156篇,他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分析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探索中国革命的动力、任务、性质、领导权等问题,将中国革命分为两个阶段,认清了资产阶级民权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点,为确定中国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前途指明了方向。

[1][3][4][5][6][10][11][13]蔡和森.蔡和森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8][9]蔡和森.蔡和森的十二篇文章[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2]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

[14]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杨文斌)

D61

A

1671-752X(2012)02-0008-04

2012-02-18

邱红霞(1976-),女,安徽舒城人,皖西学院经管学院专职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2011年度皖西学院校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论蔡和森的社会主义思想》(编号:WXSQ110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蔡和森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 09:06:1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4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蔡和森建党思想暨蔡和森诞辰126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隆重召开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上海建材(2017年5期)2018-01-22 02:58:52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湖湘论坛(2016年2期)2016-12-01 04:22:52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48:47
近十年来国内蔡和森研究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