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政
(安徽铁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兼安徽安达物流有限公司 总经理,安徽 合肥 230000)
2011年初,新一届铁道部党组作出了实施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部署,要求铁路局在经营好客货运输核心业务的同时,大力延伸铁路客货运输服务链条,在铁路货物运输上要从“站到站”向“门到门”拓展。铁路物流企业必须抓住难得的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铁路物流产业,在满足社会运输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铁路企业经济效益。
安徽铁道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铁发集团)是上海铁路局的全资子公司,主要经营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的铁路物流等非运输业务,现有物流企业(子、分公司)12家,从业人员近千人,营业网点43个。区域内铁路、公路、航运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铁路网相对完善,共有7个车务站段、43个货运办理站,铁路货运营业里程1 357 km,专用线200余条,发展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安徽经济在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带动下,发展势头强劲,区域货源充足,既有煤炭、水泥、钢材、粮食等大宗物资,也有汽车及零配件、家电、电子产品等高端货源,为铁路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近年来,安徽铁发集团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把物流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企业专用线(铁路)综合物流服务、物流基地和站内物流服务等业务。2008—2011年,集团公司营业收入由6.2亿元增加到26亿元,物流业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37%增长到80%,铁路物流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进一步加快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
通过路企联营,为企业量身定做服务方案,先后为17家煤矿、4家电厂和3条专用线(铁路)提供物流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专用线(铁路)综合物流服务业务对公司物流业营业收入的贡献比重已达到65%。
充分运用区域内阜淮、淮南、青阜铁路等煤运通道的运力资源,结合皖北地区煤炭、粮食等大宗货源充足的特点,通过规划,建设了一批煤炭、粮食和综合物流基地,初步形成了与运输资源相匹配、适应地区货源结构特点的物流经营基地布局。11个物流基地(战略装车点)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一批项目正在调研论证、制订方案。已建成投入运营的合肥北、百善、涡阳、青龙山、张集等物流基地,通过挖掘潜在增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物流效率,运营管理水平和经营创效能力提升明显。目前,物流基地对公司物流业营业收入的贡献比重约占20%。
利用货运资源开展站内物流服务,通过盘活铁路闲置资产,提高站内装卸、仓储、配送能力,增加物流服务收入。组织开行货运“五定班列”,优化班列运输线条,加强组织调度,加快周转速度,提升运营效率和经营收入。目前,铁路站内综合物流服务对公司物流业营业收入的贡献比重约占15%。
各铁路物流企业开展物流服务的主要设施为原多经企业自建的货场、仓库,由于投入不足,场地面积十分有限,设备设施陈旧简陋。近年来,通过盘活铁路闲置资产,经营条件有所改善,但总量及规模仍然较小。随着物流市场竞争的加剧,现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客户对物流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
各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小、散、弱”的特点表现较为明显。从内部经营网络分析,各物流结点集中在铁路沿线的主要市县,地理跨度较小,货源吸引区范围不大甚至重叠,各物流结点间货物运量较小。在整合外部资源方面,由于受区域差异、体制机制、物流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不一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铁路物流企业跨局合作较少,目前刚刚起步。在铁路物流企业与地方物流企业合作,利用其他运输资源开展物流服务整体策划和方案设计、拓展物流服务内容等方面,则更显不足。
铁路物流企业所开展的物流服务主要是针对客户的运输需求,以铁路整车发送为主,兼营货物接取送达和仓储保管等低端业务。对照现代物流企业的服务内容和经营方式,铁路物流的行业特征表现较为明显,对运输主业依赖程度较高;服务内容还不全面,仅限于仓储保管、铁路运输等主要环节;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从事成批货物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还不紧密;物流服务的增值空间还没得到有效拓展,“门到门”全程物流、供应物流、到达货物的仓储、分拨、运输以及流通环节的加工、配送等服务涵盖得还十分有限。
铁路物流服务现有作业流程,还停留在机械辅助、人工搬运等较为简单的操作上,作业标准化不高,对各个环节的控制协调能力还不强,经营规范化在制度设计、执行落实以及上下对接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集中受理、优化装车”等铁路货运改革措施实施、物流市场进一步细分和个性化需求明显增加,如何在铁路物流服务领域广泛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技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服务方式转变和作业流程优化,这也是铁路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重要课题。
现代物流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及时更新。铁路物流企业网络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了简单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互联网建立了公司网页,但仅限于公司与分公司、经营网点之间的办公、经营管理信息传递,功能还很不完善。在物流过程管理及与客户端的接口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物流信息采集、实时数据传递等还未能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以有效开发利用,与主业、客户和其他物流企业之间尚未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物流信息化建设还不能满足物流网络高效运作的要求。
由于历史原因,目前铁路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多为运输业前些年精简、分流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物流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部分从业人员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工作技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物流服务需要。物流专业人员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铁路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
加快物流基地的规划及开发建设。依托和服务于合肥经济圈,与合肥物流圈和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对接,充分利用省会城市的辐射作用,建成以合肥北、裕溪口东等为代表的一批综合型物流基地;依托两淮煤炭资源优势,建成以张集、宿州南、青龙山等为代表的一批煤炭物流基地,加强与煤矿企业战略合作,丰富服务产品,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依托淮北平原产粮区优势,建成以百善、涡阳等为代表的一批以粮食、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为特色的物流基地。将基地布局与既有货场等资源相结合,实现与安徽省三大物流区域、五大物流枢纽、五大特色物流中心和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对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提升企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加快向第三方物流转变。强化已经建好的物流基地经营管理。对已经建成的百善、青龙山、涡阳、张集、合肥北物流基地,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及一体化经营模式,强化市场营销,依托基地开发直达班列、门到门运输等物流产品,逐步增强基地货源积聚功能,不断提高基地效益。
依托铁路运输网络,积极开展跨地区、跨局合作,发展公、铁、水联运,加快推进“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完善门到门服务标准和流程,投资购置一定数量的汽车运输装备,采取组建短驳汽车运输队与整合外部汽车运输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以物流基地、大的货运站、大客户为重点,逐步拓展承运前的接取、仓储、装卸和到达后的装卸、仓储、配送业务。搭建“集中受理,优化装车”工作平台,实现一个窗口对外。加强铁路物流枢纽管理,建立一体化物流服务平台,实施枢纽内运输业、非运输物流企业、装卸企业一体化经营。
通过大力拓展企业专用线综合物流服务业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推进产业联动。以参股、合作经营等方式,积极参与区域内煤矿、铁矿、电厂等资源性企业,以及港口、地方铁路等大型企业专用线的建设和运营。拓展专用线综合物流服务业务,对新建非路产专用线努力实现以物流总承包方式为企业服务。根据地方企业需要加大购置机车投入,拓展自备机车取送业务。完善为资源型企业开展物流服务内容,增加定点货运班列开行数量,大力发展煤矿至电厂的煤炭循环班列业务,增加循环车开行数量,提高煤炭运量和运输效率。
发挥地区煤炭、粮食、矿产品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把握市场行情和市场需求,以适合铁路大运量、中长途运输的大宗物资为重点,将物流服务与商品贸易结合起来,开展运贸一体化业务。依托物流基地,变基地、货场为市场,积极开发钢材、木材、粮食等商品的销售市场,推动物流企业从传统业务向供应物流转型,不断拓展铁路物流企业的市场空间。
与铁路局同步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铁路现有信息物流优势和TMIS、DMIS等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和客户信息资源,实现共享现在车、确报系统、货票信息系统、实时跟踪系统和列车运行图查询等信息资源。建立铁路电子商务物流业务平台,实现物流业务管理信息化和商务活动电子化。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大对业务骨干的培训和选拔力度,建立培训及考核制度,使培训考核常态化。采取校企联合、专家讲座等方式,加快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具有物流职业经理、物流师等资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在从业人员中的比例。优化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按照“培养与引进并举,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原则,着力优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结构,积极探索适合企业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交流使用和轮岗、挂职锻炼等机制,促进铁路物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尽快成长。
全面规划,系统推进,逐步提炼形成企业文化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着力打造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铁路物流企业文化体系。积极开展A级企业认证,力争更多的铁路物流企业进入5A级物流企业行列。继续开展质量体系认证,促使企业管理科学规范,更加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