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 刘元芳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加快,社会流动机会增多,逐步打破了原有的身份等级体系。农民可以进城务工经商、社会成员可以自主创业,高考制度帮助许多人实现了身份转换,社会流动率的提高使得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学界也大都认为这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的进步,“只要不是从偏见出发,不是简单地从个人利益得失出发,那么,就不难得出这样的明确结论:阶层分化作为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阶层分化作为一个社会运动,是一次巨大的历史进步。”〔1〕
但是近年来,一种新的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普遍忧虑,这就是“阶层固化”现象。“阶层固化”是指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导致的社会阶层间的流动减少,父母的阶层地位决定了子女的阶层地位,社会阶层结构实现了接近原样的代际复制,不平等在代际被固定化的现象。〔2〕阶层固化问题的出现,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是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遏制这种趋势,将会对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带来负面的影响。“‘阶层固化’所导致的严峻社会现实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再不可漠视。”〔3〕本文在描述阶层固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阶层固化的本质,并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阶层固化形成的原因,以期对如何遏制阶层固化趋势提供有益的思考。
阶层固化的表现之一是“二代”现象的出现。2009年的杭州飙车案使得“富二代”这个词开始流行于网络并正式进入公众视野,2010年河北保定的“我爸是李刚”事件,使得“官二代”一词广为人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浙江台州3名“90后”农民工通过网络、手机等相约集体自杀,有两人在喝下剧毒农药后死亡,他们三人都是家境贫寒的农民工之后,早早辍学,对现实与理想差距感到失望乃至绝望,〔4〕“穷二代”现象浮出水面。近来又有“星二代”、“垄二代”的说法。“‘二代’现象究其实质,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生成的社会不平等结构开始代际转移或者传承,上一代的社会地位、物质财富和文化资源在向下一代传递过程中,出现了某种阶层垄断倾向。”〔5〕
阶层固化的表现之二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寒门难出贵子”现象。近期《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中,记者调查了各大高校农村学生越来越少的现象,感叹“‘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6〕这篇文章引发了人们对阶层差距影响教育公平问题的广泛讨论,“寒门难出贵子”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恢复高考制度,在1980年代为许多草根阶层的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提供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所谓“知识改变命运”正是这样的写照。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阶层分化加剧,贫富差距拉大,教育差距也随之拉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但农村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没有扩大反而降低了。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以下结论:中国重点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比例仅占17%。〔7〕越是名牌大学这种现象越发明显。
恩格斯曾经谈到:“英国的法学家享·萨·梅恩说,同以前的各个时代相比,我们的全部进步在于从身份到契约,从过去流传下来的状态到自由契约所规定的状态,他自以为他的这种说法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其实,这一点,就它的正确而言,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已说过了。”〔8〕在这里,恩格斯肯定了梅恩在1861年的论断—— “我们可以说,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至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 (from Status to Contract) 的运动。”〔9〕
“身份,是指生而有之的东西,可以成为获得财富和地位的依据;契约,是指依据利益关系和理性原则所订立的必须遵守的协议。用契约取代身份实质是人的解放,是用法治取代人治,用自由流动取代身份约束,用后天奋斗取代对先赋资格的崇拜。”〔10〕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是“身份社会”。典型表现在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差序格局”: “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11〕这种“差序格局”靠血缘纽带维系,通过固定个体身份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12〕而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两者共同决定了社会资源的分配,生产和消费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财产是依照血缘关系来继承的,交换大多是以地缘为基础进行的。如同梅恩所言,“在人法中所提到的一切形式的身份都来源于古代属于家庭的权力和特权,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至今仍带有这种色彩。”〔13〕因此形成了个人对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的依赖,同时也进一步确认了个人身份。
1949年以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几乎垄断了所有重要的社会资源,“差序格局”维系的基础被打破。“当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再能够向人们提供利益的时候,特别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主要不是来自这里的时候,其重要性无疑就会迅速下降。”〔14〕这一时期,城乡二元体制及单位制基本上把所有人定位为工人、农民、干部三种身份,突破这种定位的机会非常有限,尤其是城乡之间的鸿沟难以跨越,“农村户口”几乎阻断了几亿农民改变身份的可能,社会流动机率很小,因此,直到改革改放前,我国社会分层最突出的特征仍然是身份制的制度体系。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朱光磊在1998年撰文分析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时指出:“许多身份性的因素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现在,产业工人、官员、知识分子等原先占有较大既得利益的阶层,对身份的依赖已大大减少,农民则是突破了身份的束缚迈向了广阔的市场,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及从业人员等更是在既没有身份优势,又没有身份束缚的起点上开始了其发展历程。中国正加快向契约社会过渡。高校招生考试、自学考试、国家公务员制度、差额选举制度、住房制度改革等等,无不使利用身份优势获取利益的余地大大缩小。”〔15〕
但是,当改革进入第三个十年时,情况却发生了改变, “从身份到契约”的进程因为“阶层固化”现象的出现而受到了质疑。人们看到的是,财富阶层快速壮大,他们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资源的集大成者,由此织就了各种关系网络并且传给下一代,“富二代”、“官二代”正是资源代际传递的结果。同时,社会底层也在扩大,阶层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弱势阶层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难于突破群体界限。 “穷二代”在“拼爹”游戏中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先赋因素再次压倒自致因素,成为决定个人地位的砝码,阶层固化趋势明显。强势阶层凭借已有的关系网络进一步垄断社会资源,弱势阶层更加看不到向上发展的前景,“马太效应”叠加使得各阶层成员再次被禁锢于出生时的身份,“当今社会和以往历代社会之间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契约在社会中所占范围的大小。”“旧的法律是在一个人出生时就不可改变地确定了他的社会地位,而现代法律允许他以协议的方式来为自己创设社会地位。”〔16〕这是梅恩在1861年的论述,为什么时至今日,却又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从身份到契约”出现回退呢?
阶层固化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制度设计和价值观念的原因等,本文仅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阶层固化产生的原因。
社会资本近年来成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分析范式之一。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 (Pierre Bourdieu)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科尔曼、帕特南、波茨、林南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社会资本理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些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17〕根据这一定义,社会资本以关系网络的形式存在,社会资本的数量依赖于占有者社会网络规模的大小。林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18〕这一界定与布尔迪厄的定义有相通之处,也更符合中国文化语境中人们对社会资本的理解,即社会资本是可以从中获得回报的社会关系。
阶层固化与社会资本有何关联?社会分层客观上就是社会成员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的现象。社会资本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林南认为,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拥有不同的资源。〔19〕这说明社会分层与社会资本有着密切关系。当社会资本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严重时,就会产生阶层固化的现象。当前社会资本的不均衡主要体现为家庭社会资本的差异、城乡社会资本的差异和高等教育领域社会资本的差异。
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因此,先赋因素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的增强给了许多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机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通过奋斗改变命运、知识改变命运。笔者上大学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班里同学有许多来自农村,毕业后通过分配工作又都留在了城市。虽说当年的高考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一旦考上大学,家庭出身的作用就淡化了,因为毕业分配政策是与学习成绩和地域因素相关联的。现今党政机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许多干部和学者都是当年来自于贫寒农家的孩子,这些人真的是通过知识改变了命运,彻底实现了身份的转换。这些人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进步。
但是近年来,随着市场化的进程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国家不再包办大学生的就业,另一方面,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在增加,社会普遍认可的地位高、收入好的就业岗位成为稀缺资源。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本能反应必定是动用家庭关系。福山曾经说过:“普天之下,家庭显然是重要的社会资本之源。”〔20〕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福建屏南县财政局为某官员女儿量身定做招聘条件的事情了。“拼爹”就是人们对大学生动用家庭社会资本的形象说法。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家庭背景好的大学生得到了高社会地位和高薪的工作,而来自贫穷家庭的大学生只能成为租住在狭小房子中拿着一千多元月薪的“蚁族”。当家庭背景成为就业过程中一道不断升高的门槛,普通人家的子弟因为父母没有金钱和权力,也就没有足够的家庭社会资本为其就业提供条件。而那些家庭社会资本充裕的孩子,则可以轻松获得体面的工作、较高的收入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就业是实现不同群体间流动的重要环节,如果不能遏制这种状况,会进一步加大社会底层向中间阶层以及更上阶层流动的难度,催生阶层固化现象。
我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明显增多了,但是,户籍制度却仍然是横亘在城乡之间的障碍。以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为例,他们已在城市打工多年,但因为户籍问题享受不到城市人的待遇。他们的孩子大多数从小就随打工的父母生活在城市,已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原籍生活。但是,因为户籍问题,他们上学有困难、就业有困难,婚恋有困难,成为城市中新的弱势群体。户籍所在地又与社会资本密切相关。农村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也是农村人,即使是生活在城市的农民工,他们的社会关系网络也主要是一同在城市打工的农村人。这就使得他们很难在城市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哪怕在城市生活多年也只能是“农民工”,他们的子女也只能是“农民工二代”或曰“新生代农民工”。
近年来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蚁族”问题,其实也与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社会资本差异密切相关。廉思研究团队的调查表明,“蚁族”大学生有54.7%来自农村,〔21〕其家庭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在那里,他们在乡村的社会资本投资人群主要在农业和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对他们在城市正规部门求职几乎没有帮助。而城市户籍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集中在城市。城市是国家机关、高校、科研机构集中的地方,城市人更有机会把社会资本投资集中在上述机构,因此更有可能动用社会资本获得就业信息或直接达成就业目标。这会使得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差异在代际间继续扩大,从而进一步加剧阶层固化现象。
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与社会分层及流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实现个人向上流动的最好通道。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换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跨越社会阶层间的障碍。在我国,许多农村青年或者出身贫寒的学子正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实现了向上流动。
自上世纪90年代末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进入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的绝对数量大大增加。但是,不同阶层背景、家庭背景的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的机会却大不相同。杨东平的研究表明,在国家重点高校,强势社会阶层的子女占有较大的份额,而农村学生和弱势阶层的子女所占份额逐渐减少。〔22〕毫无疑问,强势阶层除占有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外,也是社会资本的富有者,他们既可以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从而在起点上占优势,也可以为孩子动用社会资本以便在高等教育入学竞争中享受到各种优惠政策。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一没有经济资本可以依靠,二没有社会资本可以利用,他们在高等教育的起点上已输了。这就是为什么高校扩招后“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相对较弱的地方性高等院校聚集了最多的农村学生,同时也集中了最多的高校贫困生”〔23〕的原因。院校差异直接导致了就业选择的差异,由于高校毕业生的相对过剩,就业单位动辄非“985”、 “211”的毕业生不予录用。如此一来,地方院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越发窄小,又没有社会资本可以动用,沦为“蚁族”也就不足为奇了。高等教育领域社会资本的差异,使不同背景大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差距越来越大,进一步形塑了阶层固化现象。
社会分层本来就是社会结构不平等的产物。但如果一个社会是开放的,则意味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在个体层面上解决不平等问题。阶层固化的出现表明很难通过个体的努力实现向上流动,不平等在代际被固定化了。这实在是“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进步的一种倒退,不符合现代社会追求的公平目标。如何通过共建共享社会资本来打破身份社会、消解阶层固化是本文后续研究的主题。
〔1〕朱光磊,等.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30.
〔2〕〔5〕顾骏.阶层固化: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挑战〔N〕.文汇报,2011-04-11.
〔3〕白天亮,曲哲涵.向上流动的路怎样才畅通〔N〕.人民日报,2010-09-16.
〔4〕易艳刚.分配正义与阶层固化〔N〕.新华每日电讯,2010-05-17.
〔6〕〔7〕潘晓凌,等.穷孩子没有春天?〔N〕.南方周末,2011-08-04.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09.93.
〔9〕〔10〕 〔13〕 〔16〕Henry sumner maine.Ancient law 〔M〕.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165,31,164,295
〔11〕〔12〕费孝通.乡土中国〔M〕.人民出版社,2008.28,87.
〔14〕张清.从身份到契约——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变迁〔J〕.江苏社会科学,2002,(3).
〔15〕朱光磊.从身份到契约——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特征与性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1).
〔17〕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M〕.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2,210.
〔18〕〔19〕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
〔20〕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M〕.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9.
〔21〕廉思.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
〔22〕〔23〕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