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华人”生存现状透析

2012-08-15 00:45祝成辉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2年9期
关键词:外来人口金华劳动力

祝成辉

(金华市统计局,浙江 金华 321017)

人口流动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具有同步性、匹配性,是一个地方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标志之一。金华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下称“六人普”)显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力持续增强,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金华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进入了人口流动活跃期。分布在各行各业的“新金华人”,为金华发展带来了强劲动力,但过快增长势头也给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重压。

一、当前“新金华人”生存现状

分析“六人普”资料,当前“新金华人”生存现状呈现以下特征。

1.从总量与区域分布看,“新金华人”总体呈现总量快增性与局部高聚性相结合的特点,即规模快速扩张,区域分布极不平衡,这与金华经济整体充满活力但发展依然缺乏均衡性相匹配。“新金华人”规模达135.91万,占全市常住人口25.35%,每4个常住人口中有1人是“新金华人”,高于5比1的浙江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五位。 73.4%的“新金华人”集聚在义乌、金华市区和永康,各占其常住人口总量的45.57%、37.64%和31.8%,磐安、兰溪则仅占4.06%和4.42%,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这与金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应。

2.从年龄、性别、文化、从业结构看,“新金华人”总体呈现年龄轻龄化与性别失衡化、文化低段性、就业低端性相结合的特点,即以劳动力年龄为主,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以从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为主,这与金华整个经济呈现赶超发展态势但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的低成本、低素质劳动力需求相吻合。“新金华人”中,以劳动力年龄为主,15-44岁段占79.41%;男、女比例为55.6∶44.4,性别比高于浙江(51.38∶48.62)和全国(51.27∶48.73),给金华人口、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文化程度呈现两头奇低、中间特大的橄榄结构,小学、初中分别占26.87%和55.98%,高中及以上仅占14.99%,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第二产业仍是吸纳“新金华人”就业的主渠道,其中制造业占76.7%,批发零售业、建筑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和农林牧渔业各占11.2%、6.4%、2.8%和0.9%,金融业、房地产业、教科文卫等对从业者学历、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仅占2%。同时,“新金华人”劳动时间长,平均每周工作长达54.5个小时,分别高出常住就业人口5-7个小时。如果按每周工作6天计算,每天工作时间超过9个小时。

3.从流动原因、迁居地域、居住条件看,“新金华人”总体呈现流动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动因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居住的集中化与边缘化相结合的特点,即以流入务工经商为主,随迁家属逐步增多,且在城区居住为主,八成以上靠租房生活,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依然缺乏一个能够长期居住的条件与环境,这与其整体生活仍属边缘化状态相一致。“新金华人”来金华往往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以寻求经济状况改善、务工经商为主的占82.09%;随迁家属占11.25%,说明举家流动越来越多。从主要居住地情况看,城区是其主要居住地,占56.96%;镇乡所在地和农村各占26.15%和16.89%。从住房情况看,往往以自租房居多,占79.3%;务工单位解决住宿、自建房和自购房各占14.6%、3.8%和 1.8%。从租房费用看,往往以租用较廉价、城郊结合部的居民自建房为主,其中月租金200元及以下、200-500元的各占62.8%和24.6%。

二、“新金华人”加快集聚动因剖析

在西方的人口流动理论中,刘易斯和托达罗的人口流动模型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机制:农村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且收入水平低,从而对劳动力产生巨大的外推力;城市预期收入较高,对劳动力产生强大的吸拉力。分析“新金华人”加快集聚的原因,主要有:

1.基础推力:剩余溢出。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一般只占总人口5%-10%左右,我国则占60%以上,且农村劳动人口持续增长,基数特别庞大,近乎无限供给。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且农业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每年劳动时间不超过100天,大量剩余劳动力随之产生,40%左右农民存在隐性失业,加之土地资源日趋匮乏,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这成为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向工业服务业转移的基础动因。“六人普”表明,“新金华人”中,农业户口占绝大多数,为94.28%,非农户口仅占5.72%。

2.直接拉力:经济势差。经济势差是指居民现实或预期的收入差距。作为外来人口,总是选择流入成本低、就业概率和预期收益高的地方。金华虽非沿海开放城市,但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人均GDP从2005年的23302元增至2011年的52317元,其城市化率高于全国9.34个百分点,并拥有以中国小商品城、中国科技五金城等为龙头的不断趋强的市场环境,就业机会较多;特别是“两项收入”的势差,吸引、吸纳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具体而言,金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全国平均5920元和428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出江西、安徽、贵州、河南、云南、湖南、四川和湖北等省份9548元、4412元,9241元、4916元,10849元、6801元,9129元、4701元,8964元、6249元,8463元、4579元,9568元、5061元,8971元、4369元。同时,率先来金华的外来就业人口带来的榜样、带动效应,吸引了相邻的江西、安徽及贵州、河南等省份更多人口向金华转移,其中,贵州、江西、安徽和河南排名前四,分别占19.52%、17.56%、10.90%和9.67%。

3.直接引力:需求对接。金华经济虽然近年来快速增长,但仍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发展阶段,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低、小、散”,即整体上产业层次相对低端,主体产业上下游延伸不够,产业体系缺乏深度;大项目、大企业少,总部经济少,规模总体偏小,2011年全市规上工业户均产值、增加值分别比浙江省平均水平低19.7个和20.6个百分点;产业集聚总体水平偏低,产品配套率低,自主创新能力弱,专业化程度不高,转型升级投入相对不足。金华现阶段总体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对外来低成本、低素质劳动力的旺盛需求,进而吸引其大量流入。

4.环境吸力:政策导引。金华地处“浙江之心”,系国家级陆路交通主枢纽;金华自古就是文化礼仪之邦,包容性、开放性强,善待外来人口;金华森林覆盖面积60%以上,生态良好,为宜居之城;特别是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抓手,相继推出系列创业、就业优惠政策,持续完善政策支持和就业服务体系,整合创业基金近5个亿,大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有效解决外来人口住房难、就医难、小额担保贷款难及子女入学难等一系列问题,吸引了更多外来人口的进入。

三、“新金华人”效应分析

按照发展经济学理论,人口流动,特别是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一方面,劳动力从低生产率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部门,提高整个生产率,对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不受节制的流动,不但没能刺激经济增长,反而日益加剧城乡经济的不平衡,不断恶化城市失业问题。因此,要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金华人”效应。

(一)人口流动符合市场经济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规律,大量“新金华人”流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金华经济发展与城市繁荣

1.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一个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可提高6.1倍。众多的外来人口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阶段金华加快工业化对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这些“新金华人”实际已经成为金华不可或缺的产业工人主体,成为工业化发展、区域经济崛起的重要推手。

2.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的繁荣。随着更多的外来人口向金华聚集,填补了金华城市结构性劳动力的短缺,丰富了城市的行业构成和就业结构,加快了经济发展,同时,推动金华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6.37%上升至2011年的60%,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人文相亲、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浙中城市群。

3.延缓老龄化进程,促进了文化与民族的融合。“新金华人”中年轻人多,15-24岁、25-34岁、35-44岁人口分别占27.94 %、28.68 %和22.79 %,与金华常住人口相比,分别高出12.31个、11.54个和3.3个百分点,延缓了金华人口老龄化进程。同时,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流入,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二)过量外来人口的无序流入带来的不只是“正效应”,由此引发种种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考验和挑战着流入地管理者的智慧

1.给当地社会就业、经济转型带来重压。低素质外来人口的过量流入,是金华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本密集型、创新密集型企业少,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仍未到位的一种折射与反映,既冲击金华本地人就业,也成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亟需突破的难点所在。

2.给社会管理带来重压。一是给社会治安增压。“新金华人”在收入、福利、劳动条件、生活等与本地人存在差异,边缘化的他们易产生挫折心理、逆反心理、仇富心理、仇社会心理,直接间接影响社会稳定。据金华公安部门统计,2010年全市刑事犯罪立案58612起,抓获的11999名案犯中外来人口占68.98% 。二是给城市管理增压。不少“新金华人”迫于生计,往往靠摆摊设点,经营一些街头小吃、果蔬日杂,给环境卫生和城市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三是给计生管理增压。女“新金华人”中,20-49岁占85.7%,生育过2胎和3胎的分别占45.3%和13.3%,给计生工作新增难度。四是给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增压。外来少数民族有16.41万,79.68%流入义乌、永康、金华市区和浦江。由于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给社会管理、民族关系协调带来压力。

3.给城市承载力带来重压。外来人口过度流入,造成了金华人口的局部过度聚集膨胀,城市现有交通、环境、卫生、教育、社保、基础设施等承受空前压力。

四、推动“新金华人”有序流动对策

完善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是全面建设和谐金华的重要保障。针对外来人口问题两面性、两重性,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人为本,既把握当前,更着眼于长远,科学引导调控与拓展服务、优化管理并举,推动有序流动,促进金华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不重“老”轻“新”,不重“内”排“外”,让“新金华人”这个特殊群体普享“市民待遇”。关爱外来人口,不仅体现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包容与开放,也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能否加快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要以人为本,像对待本地人一样对待“新金华人”,做到“四个充分考虑”,即制订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新金华人”的因素,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时充分考虑“新金华人”的存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时充分考虑“新金华人”的需求,推进“政改”时充分考虑“新金华人”的合理政治诉求,赋其享有平等的就业权益、生活权益、城市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权益和政治权益,让这个游离于城市边缘的特殊群体普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市民待遇”。

2.坚持两手抓,既注重市场化推进,也注重运用“有形之手”科学引导,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来相应推进人口宏观调控,降低经济发展对低素质劳动力的过分依赖,避免其无限膨胀、盲目扩张,持续推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一般而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当地企业用工需求,而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全市人口素质、结构又反过来制约该地的经济转型升级。目前金华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赶超发展期,要充分发挥“两只手”的作用,特别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把经济转型、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新金华人”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通过创新驱动、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有效降低对低素质、低层次劳动力的需求,通过合理疏导、科学调控,优化“新金华人”结构。同时,建立完善外来人口流动动态监测预警制度,建立起“有进有出、有序流动、适度流入”的人口流动机制,既保证金华发展对人力、人才的需要,又可减少低素质、低层次“新金华人”无序激增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建设一个人口均衡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多元和谐型社会。

3.坚持服务至上,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新金华人”全覆盖,让这个弱势群体真正融入金华,积极为“赶超发展、崛起浙中”作出新贡献。探索完善适应时代需求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新体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新金华人”群体全覆盖,优质提供登记办证、技能培训、劳动就业、子女就读、防疫就医、计划生育、权益维护、住房保障等“一站式”综合优质服务,有效提升政府综合服务管理效能。为此,建议进一步放开户籍,为劳动力有序流动创造条件;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金华创业发展;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新金华人”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重视外来子女读书,实行 “四个一视同仁”,即在升学录取条件上一视同仁,在入队入团、评优评奖上一视同仁,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上一视同仁,在接受困难救助上一视同仁。同时,针对“新金华人”在城市的居住条件与其经济贡献不对称的问题,遵循市场化为主、政府政策扶持、多渠道供应的原则,通过商品房、经适房、廉租房、单位宿舍等途径,持续改善其居住条件;加大宣传、执法力度,完善、落实人口目标责任制,努力保持男女性别结构平衡;加强公民道德、市民规范、法制宣传教育;加强文化引导,推动各类文化设施向“新金华人”开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送文化进“新金华人”集聚区活动,在增进文化认同中促进新老金华人的大融合。另外,对少数民族“新金华人”,要尊重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建立、完善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健全民族关系协调处理机制,促进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加强“新金华人”自身组织建设,吸纳他们加入工会、党团组织的同时,充分调动其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荣誉感,真正把金华当作第二故乡,积极为“赶超发展、崛起浙中”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外来人口金华劳动力
张金华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岁朝清供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陈金华
关于提高沈阳外来人口市民化待遇的对策研究*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外来人口妇女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山东:符合条件外来人口可在居住地申请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