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健
(铁道部 总规划师,北京 100844)
2012年以来,广大铁路客站建设者深入贯彻全国铁路工作会议[1]、全路发展计划工作会议[2]和全路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铁路安全工作的部署和要求,以保开通为重点,依法合规有序推进客站建设;以雨棚专项整治为重点,深入开展客站安全检查整改工作;以深化技术研究为重点,努力提升客站安全品质。客站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一批新客站相继建成。截至2012年8月底,全路共建成新客站373座,正在建设的客站209座,正在开展设计的客站243座。随着哈大、京石、石武等客专的开通运营,预计到2012年底还将建成哈尔滨西、长春西、大连北、沈阳北、郑州东、石家庄等客站86座。
2)建设管理进一步规范。调整了铁道部客站建设管理机构,进一步理顺了关系;严格执行国家建设程序,深入推进标准化管理,客站建设管理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把握需求与可能,按照工程类别、客站等级,对客站设计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与优化,进一步强化了客站安全技术措施;细化完善了客站变更设计管理流程,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单位的管理责任。
3)安全措施不断强化。深入推进客站安全检查整改工作,针对雨棚屋面质量安全问题,及时研究确定雨棚补强加固方案,提高了雨棚安全等级;开展抗风揭试验,验证补强加固方案的有效性;编制雨棚屋面补强加固参考图,加快推进雨棚补强加固工作;优化工艺与选材,避免二次破坏,保证了屋面系统的耐久性;增设了保养维修通道和防坠落设施,加强了幕墙、内装修、栏杆等二次结构计算和节点选型。
4)技术创新取得新成果。结合客站建设需要,围绕客站安全和品质,近两年共立项了21个部级研究课题,至2012年8月底,已有17个课题陆续结题。这些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为客站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5)铁路客站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以北京南站为代表的11座大型客站,先后荣膺鲁班奖4项、詹天佑奖3项、省部级以上优质工程奖8项,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及优秀设计奖、建国60周年创作大奖以及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国际大奖、芝加哥雅典娜建筑设计博物馆颁发的 “2012年国际建筑奖”等国内外几十项各类奖项。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铁路客站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本文将详细分析目前铁路客站建设中遇到的危机与挑战,并从强化客站安全风险意识、加强客站安全风险管理、抓好客站问题整改、健全客站安全责任落实四个方面去阐述聚焦安全提升品质深入推进铁路客站科学发展的理念。
1)质量问题偏多,雨棚整治任务重。自2011年7月以来,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影响,相继发生多起客站雨棚屋面被大风吹落事件。如何全面完成雨棚整治工作,彻底根除安全隐患,已成为当前客站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2)安全隐患偏多,风险防控任务重。除了雨棚之外,客站幕墙、吊顶、跨线设施、玻璃护栏等二次结构也存在一些质量隐患,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威胁铁路安全的潜在风险;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广泛使用,对现有客站养护维修标准、办法、模式、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受施工环境、施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新技术的安全可靠度、耐久性还有待运营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排查,积极研究探索客站安全风险防控思路、方式、方法和措施。
3)深层原因偏多,管理改进任务重。剖析客站雨棚质量安全问题重复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既有细部设计不合理、不按图施工的原因,也有建设管理责任不落实、监理履职不到位、养护维修缺失的原因,但追根溯源,根子上还是管理问题。设计是工程质量的源头,从设计方面看,一是安全认识亟待提高。对客站设计安全风险源及其关联性、易变性和放大效应缺乏充分认识,对客站雨棚、幕墙等二次结构安全隐患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存在注重主体结构、忽视二次结构,注重专业设计、忽视系统设计,注重设计过程、忽视施工配合,注重建设过程、忽视维护设计等现象。二是质量体系亟待完善。当前客站设计暴露出的质量安全问题,有执行质量管理体系不到位的原因,也存在质量体系本身适应性不够的问题。新型客站,尤其是具有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的大型客站,融合了多个专业、多个子项工程,其风险要素更多,系统性要求也更高。按照现行的质量管理层级、设计管理流程,难以有效保证客站整体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的系统性也不够。三是设计管理亟待改进。总体院与站房设计院之间接口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责任不落实的问题仍然存在;盲目套用规范、对标准和批复意见执行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设计不深不细、差错碰漏等质量通病普遍存在;委外设计、二次结构设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审核把关不严、责任不清晰、流程不完善等。
在既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思路条件下,各方面高度重视客站安全问题,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安全质量问题仍然频发,尤其是客站雨棚问题重复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在高铁时代,铁路客站究竟面临哪些安全风险?其特点和规律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把安全风险有效化解在事故之前?应该讲,学习借鉴风险管理理念和理论,运用质量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是防范、化解客站安全风险的有效途径。
了解风险管理的定义、起源、特征及其发展,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风险管理的本质和内涵,有助于启迪客站安全风险管理的思路和方式。
定义:风险一词被各行各业广泛使用,但对其定义却有所不同。工程领域把出现某种结构性破坏的概率视作风险;金融领域将投资的实际回报与期望回报产生的偏差看做风险;健康领域将危害发生的概率与该危害的严重程度的乘积表述为风险;生产安全领域将生产事故因子及其导致生产事故的概率视为风险。虽然在不同的领域,风险的定义有一定的差异,但本质上都可以从可能性(概率)和危害性(影响)两个维度来判识和评估。因此,风险可以定义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起源:人类与风险相生相伴,虽然几千年前人类就认识到了风险的存在,但理性和科学管理风险的历史则不到50年。18世纪,“风险”一词由法国的法约尔首先提出来。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保险部首先提出风险管理的概念。1932年,美国几家大公司成立纽约保险经纪协会,定期讨论有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学科的萌芽。二战以后,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凸显,进行风险管理的要求与日俱增。20世纪50年代美国企业界发生的两件大事对风险管理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自动变速装置厂引发火灾,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二是美国钢铁行业因团体人身保险福利问题诱发长达半年的工人罢工,给国民经济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这两件事发生以后,风险管理在企业界迅速推广。1963年和1964年,美国先后出版了《企业的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与保险》等专著,正式拉开了风险管理学系统研究的序幕。
发展:风险管理自诞生以来,在世界各国的许多行业得到了广泛推崇和普遍应用。20世纪70年代初期,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欧美发达国家传入亚洲,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1995年,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制定的风险管理标准明确了风险管理的标准程序,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风险管理标准。2006年6月,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全面风险管理指导性文件。目前,安全风险管理已被广泛应用于铁路、石油、煤矿、电力、核工业、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其中,在铁路安全管理上,承认运输活动具有安全风险并制定相关运输安全法制化的规则,以强制运输主体进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主流做法。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报告已经被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作为法定营运审查文件。也就是说,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已经是包括铁路在内的交通运输业的营运条件,安全风险管理在铁路及各种交通运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特征:与传统管理相比较,风险管理更强调事前主动管理,而不是事后被动处理;强调组织负责,而不是某个人或部分人负责;强调全面系统管理,而不是局部业务管理。风险管理是一种全新思维的管理活动和管理系统,具有管理过程的全过程性、管理对象的全方位性、管理参与的全员性与管理手段的综合性等特征。
铁路系统全面推行安全风险管理,是铁道部党组在深入研究、系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部署,其本质是进一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通过加强管理基础、强化过程控制,防范各类风险,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对铁路客站来讲,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首先,这是部党组提出的战略部署。新一届部党组高度重视铁路安全工作。在2012年的全路工作会议上,部党组明确提出了在全路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部署和要求。在8月24日召开的全路电视电话会议上,盛光祖部长进一步强调安全工作是铁路工作的重中之重,对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再次提出了明确要求。开展客站安全风险管理是贯彻落实部党组战略部署,强化客站安全保障的重大任务。
其次,这是我国高铁发展到现阶段的客观要求。高速铁路高速度的运行特征、高密度的运输方式、高精度的技术要求,不仅对铁路安全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现有的安全理念、管理制度、人员素质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客站作为铁路安全生产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客站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必然会影响到整个铁路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声誉。开展安全风险管理是实现铁路客站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分内任务。
第三,这是确保客站全寿命期安全的现实需要。铁路客站,尤其是大型客站,是铁路的窗口、城市的地标,社会高度关注,人群高度聚集,安全问题的危害性更大。从设计阶段看,大型客站涉及30余个专业,接口管理和系统集成管理复杂,安全风险点多;从施工过程看,客站具有多工程同步施工、多工种交叉施工的特点,安全风险压力大;从运营管理看,客站运营时间长,各种设备集中,餐饮、娱乐、购物、候车的人群相互交织,安全风险高。开展安全风险管理,把客站安全隐患降低到最低限度,是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需要。
铁路运输、建设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工作已经启动,设计作为确保客站安全质量的源头,如何推行安全风险管理,还需要各设计单位结合各自实际和客站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引入风险管理不是另建一套管理体系,而是在学习风险管理知识的基础上,把风险管理与设计管理、质量体系有机融合。
一是完善质量体系。要深入学习风险管理知识,了解掌握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本质内涵;结合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所处地域、所辖项目的特点,把风险管理与勘察设计质量管理体系有机融合。应针对客站设计工作的特点,以强化客站系统安全为重点,研究完善管理职责、优化管理层级和流程;以有效管用为目标,防止走形式,既要快速有效解决现阶段客站设计中突出的质量安全问题,又要立足长远,通过实践逐步深入,创新勘察设计质量安全防控机制。
二是强化设计管理。要按照“全面、简洁、实用”的原则,健全管理制度,确保规章制度的科学性、适用性和严谨性;要加强客站设计组织领导和团队管理,强化对专项设计成果审核和外协队伍的管理;要加强对结构等高风险专业安全风险的事前识别、过程控制和成果测量的全过程把控;进一步明确客站附属设施、二次结构设计审核、养护维修设计、配合施工等各环节的管理职责,细化作业标准。
三是落实客站安全标准与要求。进一步梳理有关客站安全的设计标准和要求,在初步设计文件中增加安全风险控制章节内容,包括落实强制性安全条规执行情况、重要风险源及其采取的安全控制措施等;加强对专项设计及其二次结构完成度的控制,文件中增加关键部位的强度检算和构造节点适用性选择的相关内容。逐步推行大型客站的结构健康监测,确保客站结构寿命期内的安全。
确保客站安全是我们必须要解答的首要命题,提升客站品质是我们矢志不渝的追求。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确立了大型客站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定位的理念,解决了制约铁路客站建设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到目前已建成了373座新型客站,有必要对客站建设进行总结提升,也有条件对客站进一步精雕细琢。
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它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特征,既是工业产品,也是艺术作品,建筑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同时,也承载了人们更多的美好愿景。铁路客站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对其品质内涵的理解和认知,有一个从概念到具体,从表象到内在的变化发展过程。提升客站的品质,除一般意义上的建造质量外,还应重点从功能、绿色、技术、艺术四个方面来把握。
无论理念如何变化,技术如何进步,功能永远是客站最重要的品质。完善铁路客站功能,是客站建设永恒的课题。
始终坚持综合交通枢纽的理念。新型铁路客站之所以能够得到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与客站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定位密不可分。随着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快速发展,铁路客站建设应以前瞻性的思维,把握城市空间发展趋势,顺应城市肌理,融入城市交通脉络,使以铁路客站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更好地服务于铁路运输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提升客站内部服务功能。研究旅客的出行需求,优化功能布局与客服设施,让旅客感受到便捷和顺畅;研究旅客的心理需求,改善客站空间环境,让旅客感受到亲切和友好;研究旅客的服务需求,以完善的服务设施、丰富的商业业态,满足旅客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为旅客创造愉悦的乘降环境。
注重客站运营管理需求。研究运营管理者的需求,从功能布局到设施配备,从验收移交到使用维修,将设计技术与运营需求相结合;倾听运营管理者的意见,不断完善在客流组织、旅客服务、个性化需求等方面的设计,使客站建设更好地适应管理服务模式的变化,提高客站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这既是铁路客站建设多年来坚持的目标,也是今后客站建设面临的重点任务。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开展绿色建筑行动”;针对铁路行业,强调要“推进客运站节能优化设计,加强大型客运站能耗综合管理”,进一步明确了绿色客站建设的方向。
把握绿色铁路客站内涵。绿色铁路客站是指在铁路客站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旅客和工作人员提供健康、适宜、高效的使用空间,为城市提供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服务。其核心要义是用最小的资源消耗,实现最佳的环境质量,打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研究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在前几年的客站建设中,我们以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为手段,对打造绿色铁路客站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实际运行效果缺乏科学、客观的评价依据。为此,2010年铁道部专门立项,对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进行研究,目前该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按照设计、施工、运行三个阶段进行评价,设计和运营阶段按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个方面,分三级指标,应用建筑环境效率评价体系,通过二维打分进行量化评价;施工阶段对其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与资源、资源消耗、施工过程环境影响、人员安全与健康、水资源五个方面,分三级指标通过一维打分进行量化评价。这一研究成果,实现了对绿色客站由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的转变,为建立我国绿色铁路客站评价标准,引导铁路客站向节能、环保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为推动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积累相关经验,先行在设计阶段予以试行。各设计单位要积极组织开展此项工作,按照三级评价指标,利用绿色评价软件,评价客站绿色等级,指导和优化客站设计,并及时反馈使用效果和改进意见,从而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改进客站建筑节能设计。能耗是评价绿色客站的重要指标,也是大型客站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铁道部统计中心历时8个月,对全路83座大型客站两个年度的能耗进行了专项调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形成了详实的分析报告,客观反映了铁路客站能耗状况,为全面掌握客站能耗特征和规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依据报告统计数据,新型铁路客站制冷采暖能耗占总能耗的59%,照明能耗占总能耗的18.5%,是客站能耗大户。该报告一方面充分印证了客站所采取的节能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也为客站节能降耗明确了重点和方向。一是降低制冷供暖能耗。应在优化采暖空调系统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的系统性研究,在北方地区,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和密闭性,降低采暖能耗;在南方地区,加强自然通风和遮阳设计,降低制冷能耗。二是降低照明能耗。要充分利用大屏灯箱对环境亮度的提升作用,减少照明光源的配置;在高架候车厅及无柱雨棚内,利用各种条件,降低灯具安装高度,减少光通损失,提高照明效率;细分照明控制单元,实现分时分区控制,为减少照明能耗创造条件。
提高客站建设性价比。推进绿色客站建设,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实现最佳的环境质量,需要针对铁路客站所处区域、规模及使用需求,合理选用客站技术和标准,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营成本,努力提高新型客站的性价比和综合效益。
建筑艺术使客站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了地域特征和时代感,反映了客站的建筑品质。
以执着的职业精神追求建筑品质。同样从事一项工作,追求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一定不同。我们一定要把客站的建设当成事业来做,而不仅仅是当成任务来完成;把每座客站当成艺术品来塑造,而不仅仅是当作工程来对待。
以地域文化展现建筑品质。铁路客站的建筑品质,应体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性,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每座建筑都应与周边建筑风格、地区景观乃至城市风貌相协调。武汉站表现了“九省通衢,千年鹤归”的江汉文化;银川站表现了“回汉交融,现代银川”的塞上气息;哈尔滨西站利用现代建筑技术营造的建筑风格,充分体现出了这座城市的风貌。另一方面,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要牢记功能决定形式,不能脱离客站的功能,盲目追求标新立异,否则,无论客站建筑立意多么新颖,概念多么诱人,都不会长久。
以完美的细节铸造建筑品质。精致完美的细部处理是建筑品质最直观的体现,可以说没有细节就没有品质。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密斯·凡德罗说过:“细节的准确、生动可以成就一件伟大的作品,细节的疏忽会毁坏一个宏伟的规划 。”铁路客站是由大量的细部构件组成的建筑,细节的铸造需要精细的设计及精湛的建造工艺,对细节的雕琢应成为诉说铁路客站品质的生动语言。
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建筑创作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技术是否先进成为评判建筑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铁路客站建设一直将技术创新作为不懈追求。
持续坚持技术创新的理念。在以往的客站建设中,我们对新技术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如站桥合一结构技术、大跨度空间结构技术、减震降噪技术、大空间温湿度控制、自然光和自然通风的应用、水源及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照明智能控制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客站的品质有了大幅提升。下一步,要重点研究客站安全技术及绿色节能环保技术在客站中的应用,如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让先进技术成为彰显铁路客站品质的保障。
注重新技术应用的实用性。新技术应用要始终坚持成熟、可靠、适用、经济的原则。在充分了解新技术的适用条件、环境要求、工艺工法的基础上,对其应用于铁路客站的技术风险做好充分评估,并通过理论分析、必要的科学试验,验证其可靠性;充分了解新技术的维护保养特性,满足应用新技术的结构、构件、设备、材料的维修保养需要和耐久性的要求;在多方案技术和经济比选的前提下,通过综合评判建设投资及运营费用,提高新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
加强客站建设和运营管理,是推行客站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客站品质的关键环节。牢固树立质量安全意识,持续深入推进标准化管理,确保铁路客站工程质量安全。
雨棚整治是确保客站安全的当务之急,各单位要按照铁道部的总体部署,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强协调,扎实推进客站雨棚整治工作。
一是加快实施进度,确保期到必成。第一批75座在建客站必须在线路开通前完成雨棚整治,杜绝带病投入运营;开通运营的121座客站已具备全面施工的条件,要在年内完成雨棚整治;第二、三批运营客站应分别在9月、11月完成雨棚整治方案的审查核备,年内启动补强加固工作。各铁路局应组织设计院抓紧完成补强加固方案,做好实施准备工作。各设计院要及时提供雨棚整治施工图,加强现场配合施工力量,主动做好配合工作。
二是强化过程控制,确保整治效果。要严格按照审定的设计方案施工,不得随意改变补强加固方式和材料规格;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营业线施工管理有关规定,及时解决整治过程中安全协议签订、施工要点、施工安全配合等问题;要认真落实安全措施,避免在雨棚整治期间发生机具侵限、高空坠物和人身安全等事故;要提前制定验收细则,规范验收流程,严格验收程序,确保整治加固后的雨棚安全可靠。
三是加强日常检查,确保安全可控。各铁路局要加大雨棚等设备的专项巡查力度,对于发现的屋面板、吊顶板、接挂件松动、翘起等病害,要及时处理或采取临时加固措施;要制定完善台风、暴雨期间的检查和应急处置办法,确保行车安全。
铁路客站技术复杂、专业繁多,强化过程控制是贯彻落实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要求、加强客站安全风险防控的重要手段和关键环节。从客站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看,当前应重点加强以下三项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施工图管理。建设单位要认真落实施工图审核责任,切实提高施工图设计质量;要督促设计院提供所有施工图设计,施工单位不得自行设计制作安装详图,确保二次结构设计管理到位;要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施工图施工,不得随意改变施工图纸和施工工艺,简化施工程序;要加强过程协调,督促设计院及时供图,特别在装修阶段,设计单位应加强现场服务,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二要坚持装修工程样板引路。要认真总结装修样板管理的经验,借鉴无砟轨道和高速道岔的首件评估办法,探索建立客站装修工程首件评估认可制,进一步加强客站装修的过程控制和风险控制;要把装修样板施工纳入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结合客站建设实际,完成典型部位的装修样板施工,通过首件工程验收和评估,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比选材料材质、提高工艺工法,及时总结经验,避免出现大面积返工,实现工期和质量的双赢。
三要严把原材料质量关。要明确材料采购、进场验收、检验检测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流程、责任人和工作标准,确保主要装修材料和钢结构、幕墙、屋面、吊顶系统的产品质量;要进一步发挥监理作用,加强原材料和设备设施的进场验收和检测工作,从源头上消除“以次充好”的现象。
日常检查和定期维护是确保客站设备设施全寿命期内安全使用的重要保障。
一是要尽快制定适应新型客站设备的养护维修规则。这项工作铁道部运输局已有安排,需尽快制定新型结构和设备的检查、维护标准,设备技术状态评定标准等。
二是要建立完善检查、养护、维修管理制度,研究探索维护管理的模式,创新维修手段和方法。
三是要重点加强钢结构的检查、维护。开通较早的项目,钢结构锈蚀的问题应引起有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尽快采取切实措施,及早消除安全隐患。
四是在验收时应督促设计、施工单位提供新设备、新技术运用的专业维护手册,明确使用要求和维护指导意见。
商业开发是建设新型客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型客站的设计建设过程中,已经为客站的商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现在关键是要转变客站经营理念,充分利用好这些商业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促进客站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统筹规划。要制定客站商业开发总体规划,并与客站设计、建设同步推进,在空间布局、流线组织、功能设置上统筹考虑旅客需求,科学规划商业业态,避免日后的拆改给建筑结构、消防安全以及运营带来安全隐患。
二是统筹资源。客站的商业开发要合理利用候车空间、广场、通道等各种空间资源,引入更为丰富的商业业态,在满足旅客需求的同时,实现客站经营效益最大化。
三是相互借鉴。目前客站商业开发水平很不均衡,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广州南站、汉口站、成都东站结合各自区位经济的特点,在商业开发经营中创新经营理念,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铁路局之间应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客站多元化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
确保客站安全,提升客站品质,实现铁路客站科学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客站建设关键时期,更要振奋精神,勇于担当,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深入推进客站各项工作,为铁路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盛光祖.努力开创铁路科学发展新局面 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J].铁道经济研究,2012(1):1-12,26
[2]陆东福.转变发展理念 规范计划管理 为推动铁路科学发展作出新贡献(摘要)[J].铁道经济研究,2012(1):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