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汉局推进信号专业化维修的几点体会

2012-08-15 00:45钟邦旺吴方平付海燕
铁道通信信号 2012年7期
关键词:电务驼峰工区

钟邦旺 吴方平 付海燕

钟邦旺:武汉铁路局电务处 高级工程师 430071 武汉

吴方平:武汉铁路局电务处 助理工程师 430071 武汉

付海燕:武汉铁路局电务处 工程师 430071 武汉

随着CTCS-2级列控、ATP、调度命令无线传送等设备相继投入运用,ATP从仅提供信号信息到直接控车,CTC从现场控制到遥控,TDCS从口传笔画到自动生成,CIR从人工转录到无线传送,从传统的道岔、信号机、轨道电路三大件到控车、无线、信息新三样,整个信号系统的集成已由点到面、由线到网全面延伸,形成诸网贯通的一体领域。与此同时一旦发生故障也从局部干扰“进化”到成线影响运输。

近年来,在维修管理上虽做过诸如集中修等探索,但与传统维修方式一脉相承,主要表现如下。

1.过剩修。不分正线侧线,不管运用频次,不论环境差别,一样周期平均用力的维修,在导致一些设备失修的同时,也让另一些设备不堪重负。

2.零星修。分散作业、频繁要点、 “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维修在面对成套化设备上面难免力不从心,且不谈9机牵引道岔,ZD6双机的维修调整已经让单人作业体味到孤掌难鸣的困窘。不仅如此,单打独斗的作业也为人身安全埋下了“定时炸弹”。

3.全能修。社会分工已然更细,即便是传统的道岔、信号机、轨道电路,想要全部精通也相当困难,更何况新设备已信息化、智能化,要求现场职工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实在让人为难。

4.包件修。实行个人包机,一个工区承担一个站场的维修任务,这在信号设备发展初期尚且能够满足需要。但当信号技术日新月异,仅靠钳子、扳手、万用表等简陋工具,靠单节点人员对网络化设备维修,显然此路难通。

5.自给修。停留于自给自足的小农时代,即便对计算机联锁、智能电源屏、TDCS等涉及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设备维修也试图内部解决,实属无奈之举。

当信号设备直接控车成为现实,当单兵作业转向集团作战,当信号与通信的结合日益紧密,当“天窗”修理想成为实际,改变传统的维修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通过对近年维修改革的不同做法进行梳理,试图跳出既有框架,以专业修为突破口,拓展维修改革。

1 以资源整合为契机,拓展基地专业修

按照“专业人做专业事”思路,改“大而全”的综合车间为“专而精”的专业车间,同步实现专业资源的有机整合。

1.成立车载设备车间,实行车-地一体化管理。应对机车信号必将成为主体信号的长远需求,直面机车信号与地面电码化长期分治、信息不畅的现实问题,武汉铁路局在武汉电务段成立了车载设备车间,实现对机车信号、ATP、地面电码化设备的专业化维护。按照车-地一体化的思路,开展了大量探索性工作。按“统一管理、集中分析、指导现场、区域联动、上车下线”的工作作风,改变守株待兔的传统故障处理方式,变座医为行医,充分发挥区域覆盖的优势。机车信号工区走出折返段,到现场排忧解难已成本职工作的一部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后,专业工区从车上和车下2个不同的路径进行立体查找。长期存在的车上、车下、现场、基地结合部管理的真空地带得以消除。

2.成立电子车间,实行信息设备的专业管理。电务信息系统专业性强,要求检修人员既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又要有快速的应变能力。为此在武汉、襄阳电务段设立了电子设备车间,承担计算机联锁、TDCS、微机监测等设备管理,在漯河、麻城、襄阳、荆门等地设立了区域性信息工区,达到快速出动、有效覆盖的目的。基本缓解了现场工区无从下手、电务段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状况。专业工区迈出大门,设置在现场,实行“施工到场参与、疑难到场解决、定期到场检修、故障到场处理”的专业修思路,既解决了设备技术含量提高后现场修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又为下一步实行工厂化委托修奠定了基础。

3.成立驼峰车间,实行特殊设备的集中管理。自动化驼峰专业性较强,过去一直与现场混编车间,驼峰难以坐上正席,设备管理出现边缘化趋势。对此,逐步将位于武汉枢纽的武南、江岸西、武东3个自动化驼峰和襄阳枢纽的襄北自动化驼峰独立出来,分别成立武汉驼峰车间和襄北驼峰车间,打破了多年来驼峰从业人员同属一地不相往来的局面,人才优势得以发挥,备品器材实现互通互换,驼峰车间周沟通、月互检、季交流的工作机制得到了认同,并首次实现了驼峰无责任事故的安全年。

2 以值检分离为手段,试行现场专业修

近两年,针对武汉铁路局信号设备制式纷繁复杂、运输密度参差不齐的现状,按照有利于深化“天窗”修、有利于强化应急救援、有利于提升员工生活质量,开展了现场专业修。

1.在中间站成立大工区,实行值检分离的专业修。在50组道岔以下的小站工区实行“中间挑两端”或“一拖一”模式,人性化的改革让职工得到了实惠。

2.在枢纽站成立专业工区,实行设备分类专业修。在襄北、江岸西、武南编组站,以站为单位成立道岔、综合和信号楼工区,实行现场联锁设备分类维修。量体裁衣的分类维修,第一次赋予了职工按照技术水平选择岗位的权利。

3.成立现场电缆工区,实行信号电缆专业修。借鉴铁通专职电缆巡线员和工务专职巡道工做法,在京广、京九、焦柳干线的现场车间设置电缆工区,配备专职电缆巡视员,按规定周期对干线电缆进行徒步巡视检查,一改多年来信号电缆维护上散兵游勇的状况。

通过推行现场专业修,实现了维修体制的“六突破”:①成立区域性信号楼工区,突破一站一楼的模式;②在具备条件的支线实行一线一工区,突破站站值守的模式;③因地制宜,在工区内实行值检分开,减少结合部,突破值班和检修分设工区的模式;④就近联合设立区域性的大工区,突破站区的模式;⑤在现场设立道岔、综合和室内等专业工区,突破传统小而全的模式;⑥对涉及知识产权的计算机联锁、微机监测、TDCS等实行委托修、协议修,突破大包大揽的维修模式。

3 以预警平台为支撑,打造智能专业修

面对电务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医摸脉式的经验维修已远远不够,必须有可靠的信息技术保障体系来支撑。近年来,武汉铁路局致力于打造电务综合预警平台,推进专业修的不断深化。

1.拓展固定检测,为专业修提供技术支持。针对既有微机监测“重数据、轻分析、重硬件、轻软件、重再现、轻预警”的不足,在其基础上拓展开发了具有“故障透明、安全预警、应急响应、数据诊断、联锁验证、作业监控”等功能的电务综合预警平台,并在大花岭站成功试点安装运用的基础上,于2011年又在京广南线19站和襄阳枢纽5站建成预警平台终端,实现了局、电务段、车间和工区四级联网。通过对设备的实时监测,实现了分级分色告警,自动启动应急响应,链接专家库等智能功能。同时还可通过数据预报功能,对数据的突变和趋势信息进行随机捕捉,为实行专业预防修提供了指导。

2.完善移动检测,为专业修提供数据支持。利用电务试验车的移动检测设备,每月对补偿电容、邻线干扰、应答器和机车信号入口电流进行在线检查。还与有关厂家联合开发了电务试验车视频检测系统,定期尾挂上线检测,实现了概貌展现、限界检测、对比检出等功能,基本实现了信号设备限界的自动检测和超标告警功能,借鉴数据图像信息,及时发现现场设备外观变化的趋势,为专业修提供了图像及数据参考。

3.实行信息会诊,为专业修提供智力支持。武汉铁路局在电务处、电务段调度指挥中心设置了专职信息员,车间设兼职信息员,并成立了以专职信息员组成的分析工区,明确了信息汇集、分析、处理和考核流程。变安全信息从下至上层层反馈为从上到下透明指挥,实现了故障处理指挥权的上移。同时将动检车、电务试验车、联控、各类检查、用户申告和监测设备信息定期进行汇集,形成日常信息自下而上的汇集处理体系。近期,还建立了信息定期会诊机制,每周由专职信息员提报倾向性、隐患大的基础数据,组织专家组技术人员进行会诊,并制作维修指导书,引导针对性的专业修。

4.打造指挥中心,为专业修提供远程支持。对分散的信息设备进行了整合,在电务处、电务段两级电务调度指挥中心,安装了具有可切换画面的大屏和集微机监测、TDCS、机车信号及安全管理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在调度员的配置上,一改过去安置型做法,将熟悉生产流程,了解现场情况,具有指挥能力的人员通过竞争上岗安排在调度岗位上,使调度人员在生产组织上既是信息传递员,更是指挥员,有效缩短了信息处理环路,促使专业工区和现场工区的无缝结合。

4 取得的效果

1.设备故障降低了。通过推行信号专业修,路局电务设备故障件数同比逐年减少30~35件。

2.人员素质提高了。一年来,本着“干什么就学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基本原则,采用“专家学者进课堂、生产骨干进工厂、送班送教到现场”的培训方式,不但注重对专业工区的重点培训,更注重对专业人员的倾斜培训,在“专”字上做文章,在“精”字上下功夫,一部分业务过硬、心理素质好的“土专家”脱颖而出。

3.设备状态可控了。信号综合预警平台的逐步推广运用和专职信息员的设立,为实时掌握设备状态、超前防范设备隐患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秉承多巡多测、精检少动、定期保养、分类控制的维修思路,涌现出一批季度零故障的车间和全年无故障的工区。

4.管理水平提升了。专业工区的设立,为集中兵力整设备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走出大门服务现场的三修专业工区,更在疑难杂症的问诊上颇有成效。不但达到了强强联手、资源共享的初衷,更充分释放了专业人员在专业管理上的内动力。

5.生产条件改善了。借助网络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管理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成为可能。高可靠的设备质量,高标准的维修水平为艰苦、偏远地区实现无人值守创造了条件。借助“天窗”修专业化维修模式,让职工作业时不再形单影只,日常生活也得到改善。

5 几点体会

1.专业修需要科技支撑。智能电源屏、双套冗余计算机联锁、TDCS、CTC、提速电源屏等高科技含量设备的大量上马,诸如免维护电源线、自复式熔断器等高可靠设备的普遍使用和整体绝缘、高强度道岔等外围设备不断强化,让我们得以借助科技手段,带着问题去现场,有的放矢抓维修。

2.专业修需要观念创新。维修体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更不能一成不变,今天行之有效的包产到户,明天可能就是陈汤旧药,尤其在人员思维活、信息渠道多、设备更新快的形势下,专业维修方式更需与时俱进。

3.专业修需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是一个成功企业的核心理念。“用耳朵去听,你只能听到别人的讲话,用心去听,你才能感知别人的心声”。专业修政策出台前,尽可能的多一些换位思考,了解现场维修管理者的真实想法,才能使管理者思维与现场实践者达成共识。

4.专业修需要因地制宜。不同的运输密度,不同的地理状况,不同的人员配置,决定着不同的改革思路,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搞一刀切,唯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才能保证维修体制改革旺盛的生命力。

[1] 刘朝英.吸取7.23事故教训,全面规范安全管理,推进电务科学安全发展[J] .铁道通信信号,2010(1):1-9.

[2] 张新峰.关于电务维修体制的思考[J] .铁道通信信号,2008(2):22-23.

猜你喜欢
电务驼峰工区
驼峰场编发线向到发场交授权电路探讨
驼峰第三制动位减速器夹停钩车问题的改进
电务车载设备维护新模式的探讨
电务系统大型机具上道时的作业防护
电务施工现场作业控制系统的探讨
电务维修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耀眼的橘红色——河南省焦作市公路局养护工区养护机械队速写
铁路线上别样的春节
对驼峰测长的改进设想
煤层气排采产气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以延川南工区谭坪构造带排采井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