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孟智宏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针灸治疗近况*
王 晶1,孟智宏2
(1.天津中医药大学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天津 300193;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针灸;治疗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V)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黏度增高、椎动脉及其周围神经丛受刺激等原因所致的基底系统供血障碍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是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域的功能缺损,常见症状为眩晕,可伴发呕吐、耳鸣、眼球震颤、复视、视力丧失、共济失调、四肢无力、运动障碍、感觉障碍、吞咽困难和构音不良等症状。该病常为突发性,并有反复发作的倾向,轻者会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治疗不及时发展严重者可发生相应区域的梗死从而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针灸治疗VIBV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肯定的疗效和进展,且临床上的治疗各具特色,都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现将针灸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熊嘉玮[1]将60例观察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法(以益气升阳、活血通窍法为治疗原则);对照组30例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根据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经颅多普勒(TCD)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得出结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可改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
徐文源等[2]观察了4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针刺百会、上星、大椎、风池、天柱等穴位后的疗效,其中显效18例,占43%;有效21例,占50%;无效3例,占7%,总有效率为93%。说明毫针刺法是一种治疗VBIV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操作简便。
范郁山等[3]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毫针浅刺法治疗,取风池、肩井、足三里、三阴交、肾俞、外关穴。用32号毫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进入皮下,将针体留在皮下组织浅层,用连续波,通电30 min。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17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痊愈9例,显效7例,总有效率为80.0%。试验证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张若燕[4]将60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2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取晕听区及平衡区穴位,沿头皮斜向捻转进针,针刺在腱膜下结缔组织,持续捻转2 min,留针15 min。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1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痊愈8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76.6%。
刘若实[5]对105例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通过掷硬币法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53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单纯体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眼针治疗,眼针穴取双上焦区、肾区、肝区;对照组:以单纯体针治疗,穴取风池、内关、百会、太冲、太溪、太阳、印堂。每日针刺1次,连续针刺5 d,体息2 d,共治疗4周。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81.12%,好转率为13.21%,总有效率为94.33%;对照组治愈率为59.61%,好转率为28.89%,总有效率为88.05%。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谢才军等[6]利用随机化的方法将3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7例。对照组接受体针治疗30 min,穴位选取百会、风池、完骨、合谷、太冲,而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加用耳针疗法,针刺穴位加刺耳穴肝区,留针30 min后,取双侧耳穴脑干、枕、肾、神门,将王不留行籽固定在耳穴部位,按压数分钟,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数次,每次约1 min。经治疗12次后观察疗效:治疗组治愈11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宣丽华等[7]将7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按就诊次序编号,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眩晕症状,并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治疗组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阴都、商曲。对照组取大椎、颈夹脊、手三里。结果治疗组改善眩晕症状及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谭工等[8]探讨了电针配合TDP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将132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单纯针刺对照组45例及药物对照组41例。治疗组按病变区域取相关颈夹脊穴为主,在进针得气的基础上联接电针治疗仪,采用连续波,疏密波,每7~8 min更换一种波形,留针同时采用TDP辐射灯照射电针区域,每次30 min,每日1次;单纯针刺对照组只针刺颈夹脊穴;药物对照组服用西比灵10 mg,每日1次。经20 d治疗后,结果治疗组、单纯针刺对照组、药物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13%、64.44%、70.73%。治疗组与其他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刺对照组和药物对照组。
于秀等[9]观察了80例住院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选取风池、天柱、大椎、风府穴位,实施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250 mL+舒血宁10 mL静脉点滴,经过14 d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及TCD检查结果显示:电项针治疗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疗效优于舒血宁对照组(P<0.05)。表明电项针能够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达到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目的。
沈国友等[10]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VBIV的疗效观察。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取风池穴、颈椎C3~C7夹脊穴针刺,留针30 min。治疗组同对照组的针刺方法,取针后,以复方丹参注射液注射双侧颈椎夹脊穴及肩井穴处,每侧穴位各注射0.5 mL。治疗10次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孙玉芝等[11]观察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VBIV的临床疗效。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在中医辨证治疗基础上,加天麻素注射液双足三里穴位注射,每日1次,疗程7 d;对照组为常规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 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天麻素穴位注射对VBIV疗效确切。
刘峻[12]运用温针灸加药物为治疗组患者治疗VBIV,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和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总有效率为76.2%。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温针灸治疗VBIV有较好疗效。
范郁山等[13]运用温针浅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来探究其临床疗效。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浅刺组和常规针刺组、药物疗法组各20例,分别治疗2个疗程。温针浅刺组采用温针浅刺法针刺风池、肩井、肾俞、外关、足三里、三阴交穴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法针刺同样穴位,总有效率为80.0%;药物疗法组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丹参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总有效率为80.0%。对比后温针浅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疗效显著。
赵海龙等[14]观察了80例VBIV患者的针刺疗效。他们将124例诊断为VBIV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尼莫地平加维脑路通为主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80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结果:在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不仅在改善眩晕方面,而且在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
温奕超等[15]观察33例静脉输注银杏达莫注射液同时配合针灸治疗的治疗组VBIV患者与29例只静脉输注银杏达莫注射液的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CD)血流平均速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治疗前后TCD血流平均速度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联合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沈晓明等[16]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将6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口服眩晕宁片联合针刺)和西药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动态监测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血清(浆)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均显著改善(均P<0.05);针药组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血管内皮功能均明显优于西药组(均 P<0.05)。
易彩飞[17]探讨了针药结合柔肝补髓法对VBIV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用针刺结合柔肝补髓汤治疗,对照组用西比宁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总体疗效及平衡功能进行对比观察,得出结果,治疗组的总体疗效、平衡功能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潘敏超等[18]给予9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针药并用的治疗方法,即口服中药汤剂(方药组成:黄芪 40 g,赤芍 12 g,地龙 12 g,桃仁 15 g,红花12 g,川芎12 g,当归12 g)和针刺双侧完骨、翳风、风池穴,治疗2周后,观察临床症状及TCD指标,显示:治愈83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79%,说明针刺风池等穴可调节椎-基底动脉血液速度,与中药配合二者相得益彰,能显著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椎-基底动脉供血,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潘怡静等[19]将51例眩晕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选穴相同,取晕听区、风池、百会、足三里,但方法各异。治疗组采用毫针加灸法治疗,以补髓益脑、熄风潜阳、健脾和胃化痰之法以治眩晕;对照组采用穴位注射法治疗,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协同作用调理经气,平衡阴阳,改善代谢与分泌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眩晕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8.4%,对照组愈显率为88%,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方法对治疗眩晕证均有良好疗效。
杨璀健[20]观察加用针刺及中药熏蒸治疗VBIV患者55例,对比42例仅口服尼莫地平、太极通天液或西比灵病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2.7%,总有效率为96.3%;对照组治愈率为28.6%,总有效率为73.8%。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TCD中VA(椎动脉)、BA(基底动脉)的VP(收缩血流速度)及RI(阻力指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及中药熏蒸治疗VBIV有较好疗效。
王建林等[21]治疗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单纯药物治疗:静脉点滴丁咯地尔、马来酸桂派齐特或西比灵。治疗组采取针刺及艾灸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73.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李小云等[22]观察了中医综合治疗VBIV的临床疗效。他们随机将VBIV患者100例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给予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急重期配合针刺和中药静脉制剂,缓解期给予中药煎剂口服或加用中药静脉制剂,疗程均为2周。结果治疗组痊愈15例,显效26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综合治疗VBIV优于西医治疗组。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针灸治VBIV有毫针法、电针法、耳针法、腹针、温针、穴位注射、针药并用以及综合疗法等诸多方法;取穴根据中医理论以循经近取、局部取穴为主,在临床疗效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成果。然而在研究针灸治疗VBIV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研究者进一步阐明,如对VBIV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使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存在一定欠缺;目前尚缺乏此病的客观疗效判定标准和观察指标;一些科研设计缺乏随机、对照、双盲方法,影响可重复性和可信度;另外,大多数研究仅限于短期的治疗情况,缺乏长期随访资料,根据循证医学对研究证据的评价要求,其结论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考证等。但随着针灸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入,中医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相信中医针灸治疗VBIV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临床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熊嘉玮.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6):923-924.
[2] 徐文源,赵 军.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16-17.
[3] 范郁山,乐小燕.毫针浅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1):8-9.
[4] 张若燕.头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3):313-314.
[5] 刘若实.眼针体针并用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105例临床观察[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
[6] 谢才军,王 谦,韩 富,等.耳针结合体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6):3379-3380.
[7] 宣丽华,莫晓枫.腹针治疗脾肾两虚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4):12-13.
[8] 谭 工,陈 健.电针配合TDP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6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7):456.
[9] 于 秀,罗立欣.电项针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0例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7):101-102.
[10]沈国友,陈邦国,杨 雁.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09,1(2):89-90.
[11]孙玉芝,陈党红,安 畅,等.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60 例临床观察[J].中成药,2010,32(9):1476-1478.
[12]刘 峻.温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07,13(24):2039-2040.
[13]范郁山,乐小燕.温针浅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9):6-8.
[14]赵海龙,路进宝,贾海龙.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80 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9):119.
[15]温奕超,魏建华.针药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3例疗效观察[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3(11):1359,1362.
[16]沈晓明,马云枝,韩 宁,等.针药结合治疗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1):1308-1310.
[17]易彩飞.针药结合柔肝补髓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平衡功能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41-42.
[18]潘敏超,章 明,姜 茜,等.针药并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95 例[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6):60.
[19]潘怡静,王霭平.针灸与穴位注射对照治疗眩晕证51例[J].陕西中医,2006,27(2):220-221.
[20]杨璀健.加用针刺及中药熏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9(2):45-47.
[21]王建林,李宏伟.针药并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3):163-164.
[22]李小云,王新志.中医综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0例[J].光明中医,2011,26(2):274-275.
R255.3
A
1672-1519(2012)04-0406-04
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530506)。
王 晶(1986-),女,2005级七年制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针灸推拿方面研究。
2012-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