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株洲市委党校科研处 钟荣丙
集成创新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创新理论研究和管理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旨在将集成概念应用于创新管理领域,实现集成与创新的合成。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说,集成创新就是通过对各种现有相关技术创新元素的有效集成,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实现技术更新,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新兴产业。[1]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和趋势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时势已至。
1.1.1 全国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
自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来,全国各地在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行,技术路线基本确定,新兴产业的产值、专用设备和配套产业等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总规模达到一定量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孕育期成功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其集群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2 湖南新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集群成长期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信息、节能环保等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已经初步形成以主导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分工细化,竞争合作关系呈集群化发展和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此外,“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总量达到10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25%左右。”[2]的战略目标更依赖于集群化发展。
1.1.3 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
一是“点”的萌发: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通过成果转化或生成一个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再通过产业化聚集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二是“线”的提升:以传统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或主导产品为基点,发展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链条的附加价值,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发展,形成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是“面”的聚集:以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新兴技术项目为基础,建设一批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聚集一批配套服务产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一个主要特征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和支撑,其集群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对核心共生技术的掌控程度。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只有在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安全性等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才能实现规模化和集群化。
产业集群的共生技术主要包括:集群内成员赖以生存和共同发展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
共生技术是战略性产业集群的生命线,就是指其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取决于集群内龙头企业的生命周期,而龙头企业的生命周期取决于共生技术的自主创新生命周期。[3]产生这种共生的强依赖关系的主要原因有:
1.2.1 成员企业共生的互惠性
和自然界生物的共生现象一样,战略性产业集群内的成员企业在集聚时,可以形成功能互补、资源相互利用的互惠共生关系,各自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和发展空间,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1.2.2 成员企业竞争的合作性
在战略性产业集群内,成员企业间的竞争在企业群落中是普遍存在,但由于其互惠共生的合作关系,这种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是为达到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目标,形成了合作竞争关系。
1.2.3 集群内资源的共享性
集群内资源的共享实际上是资源的交换与组合,产业集群内成员根据客观地理位置的便利性,加强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共同利用区域内的公共设施、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溢出效应和区域品牌等资源,以实现自我发展。[4]
对共生技术创新而言,比较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具有两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1.3.1 能系统整合创新要素
战略性产业集群共生技术创新系统是由各种的创新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开放系统,始终保持与外部环境进行大量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促使系统内的各要素以及要素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系统的功能。
集成创新是一项综合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技术、知识、资源、市场、战略、组织等创新层面和创新要素。
集成创新通过创造性的集成,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实现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的重新选择、集成、优化和整合,使系统内各要素联动地发挥作用,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动态创新过程。也就是说,促进战略性产业集群共生技术创新系统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系统。
1.3.2 能集成放大创新效应
集成创新是通过控制各集成构成要素比例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变动,使其结构趋于优化,实现集成创新整体功能的集成和放大,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相互优势互补、相互匹配的有机体,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若用一个公式来说明集成创新的集成放大效应,那就是n个1相加,结果却远大于n。[5]
近年来,在集成创新的强劲助推下,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喜人。2012年一季度,已上报可比数据的39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调度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3.6%。(数据来源:红网)
湖南工程机械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典型代表,形成了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湘潭电机、江麓机械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2010年,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成为湖南省首个过千亿的子产业,规模和效益跃居全国第一,产值占全国的23%,全球的7.2%,是全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工程机械研发和制造基地, 62家规模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3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84亿元,利润146亿元,这3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均超过1/4。[6]
短短10年,凭借集成创新优势,拥有10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拥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长沙市先进储能材料产业迅速集聚,日益壮大,争取到2012年材料产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无论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产业集中度,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先进水平,无论是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产业集中度,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国际先进水平,赢得发展先机。
依赖深厚文化底蕴和集成创新力量,创意设计、数字媒体、三网融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会展物流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不断涌现。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通过智力、创意和科技推动,一批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复合人才为抢占未来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高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于全国水平,居全国第六位,已成为中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发展前景最优、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7]
湖南发展生物产业具有较好的集成创新基础,抢占了部分领域技术制高点。目前,湖南省拥有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杂交水稻、医学遗传和个体化基因治疗、干细胞等技术国际领先;生物毒素纯化利用、中药超微粉体、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技术国内领先。2009年,湖南省生物医药、生物农业两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28%,总规模居全国第12位。[8]
近年来,湖南省在新能源产业大力激励集成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形成了以电动汽车动力驱动、交流传动控制系统及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业集群;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太阳能热水器广泛应用;风力发电稳步推进,设备制造实现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核电建设、生物质能燃烧和气化的技术及设备坚定起步,市场潜力巨大。[9]
通过集成创新,湖南信息产业大力研发和应用集成电路设计、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新兴网络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三网融合、数字家电等领域技术研发和应用,实现一百项信息技术重大成果的产业化,引导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外包产业,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10]
近年来,湖南建设了包括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的集成创新。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从2003年276亿元发展到2008年548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4.7%,初步形成了株冶集团和汨罗、永兴、郴州“一企三园”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2008年主营业务收入过200亿元。(数据来源: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制定《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创新的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进一步大力推进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成创新。
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成创新中,必须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企业是真正的主体,至少是第一主体。
3.1.1 企业:强化创新主体意识
(1)明确技术创新的重要地位。作为科技创新第一主体的企业,应把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提升技术水平作为首要的社会责任。企业只有真正树立技术创新意识,在发展战略层面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终极动力,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大力培养技术创新的人才,逐步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才能成功开发关键技术,树立自主品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发挥企业家的核心作用。企业家在企业创新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创新的领头人、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管理者、参与者。落实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关键是企业家。在所有创新有成的企业背后都有决策人的巨大身影。[11]可以通过培植企业家精神、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强化企业家的核心作用、完善激励机制来提高企业家的组织能力和战略眼光,发挥企业家的核心作用。
(3)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活跃的氛围。不然,创新人员的积极性就不可能焕发出来的。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就是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激发活跃的创新氛围。
一要把企业文化的核心信念定位为创新,不断培训全体员工“技术至上”的思想,创新思想已渗透到企业上上下下人员的意识深处,让他们相信只有不断技术创新,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二要培育创新精神,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努力营造技术人员创新、支持技术人员创新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技术人员创新,积极创新。
三要增强激励机制的包容性和民主性,建立鼓励冒险,允许失败,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环境。
3.1.2 政府:转变创新角色
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政府的角色非常关键。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成创新中,政府是从属主体,是管理者和“服务员”。
(1)还“权力”于市场。创新和市场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是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需求;二是创新要经受市场的考验,创新的价值和效益在市场上体现。当前,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成创新中,政府和市场关系经常被扭曲,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抑制了市场活力。因此,要把市场调节的“权力”还给市场,拆除垄断的藩篱,通过市场竞争淘汰被掩盖的低效率,重视市场信息,关注市场变化,以市场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创新,实现创新链向市场、向社会需求延伸。
(2)放“自由”于企业。当前,不少政府部门干预经济的行为过于微观,政企部分,过多干预企业行为,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自由”于企业,就把握四“多”四“少”:
一是少与企业“争利”, 少一些“寻租”机会,为企业创造多一些效率,多腾出一些生存空间;
二是对企业少一些“束缚”,少一些对经营的管制、干预,为企业多搭建一些自由竞争的平台;
三是对企业尽量少一些税费,多一些财政投入和专项投入,为企业多减少一些负担,企业就会多一些研发的余裕和从容;
四是分配科研资源少一些行政手段,多一些市场调控,企业就多一些公平创新资源和发展机会。
(3)加“责任”于政府。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加“责任”于政府,就是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服务。对集成创新的宏观调控主要在于:一是通过发展战略、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经济运行调节的导向作用,调控集成创新的方向和领域;二是通过财政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的调控作用,激励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三是通过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规范创新市场和手段。
政府的优质服务主要在于:一是部门之间不推诿、不扯皮,一起分析研究、寻找对策,形成合力,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二是建立技术、资金、商务、科技、中介、人才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机构代码审批、税务咨询等代办服务;三是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园、创业园、科技园、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四是建立和完善经常性服务机制,与企业一起共渡难关、共谋发展。
3.2.1 公共技术平台
(1)重点实验室。我国自1984年开始组建重点实验室,从级别看,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从行业看,又包括高校重点实验室和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实验室的核心在于“流动”和“联合”。
通过“流动”,一方面,引进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和实验室急需人才, 充实和优化研究队伍;另一方面,释放重点实验室的富余人才,减轻实验室负担。
通过“联合”,整合一定区域内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科技创新实力,开展联合攻关、综合研究和交叉研究。[12]
(2)工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主要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和技术工程化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试验带动行业发展的新型科研实体。
首先,创新内部运行机制。引进市场化运作和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建立完善的人事、财务、决策和管理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严格选项标准,完善审批程序;规范过程管理,提高组建效率;强化目标考核,实行优胜劣汰;找准定位,明晰产权,保障发展。
其次,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建立以依托单位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与金融贷款、利用外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鼓励工程中心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的竞争性招投标,强化资源合理配置,积极争取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
再次,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开展人员培训与咨询服务,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懂管理、勇于开拓创新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不断壮大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人才队伍。
(3)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是指在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的某个一级学科范围内,经批准设立的可以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组织。博士后流动站发展出路在于“多样化”。
一是培养目标多样化。博士后在使用中培养,培养中应不拘一格,因人施教、量才用人,做到人尽其材、才尽其用,培养目标多样化,大力培养高层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既懂科技知识又善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逐步培养高层次、优秀的干部队伍。
二是就业选择多样化。博士后要树立择业目标多元化的观念,就是博士后就业要有科学的择业观,要客观的分析自身的条件、自己的能力和经历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打破就业方向的单一化,拓宽就业思路、选择适合自己的行业。高校是重要选择,但不是唯一的选择。[13]
3.2.2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一要明确重心。重点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和标准化战略平台,为集成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服务。
二是强化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制定在平台建设、信息采集、数据加工等方面的技术规程,明确各参与单位的职责、权利与义务,保障各网站间资源实现兼容与连接,保证地区性的共享平台整体运作畅通无阻。
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参与服务平台建设,对企业搭建的服务平台,当地政府可从相关科技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3.2.3 投融资平台
就湖南而言,规范投融资平台建设,重在健全管理机制:
(1)健全运营机制。投融资平台必须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运营,完善股份制治理结构,合理配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形成运行高效、决策科学、权责明确的组织体系,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确保作出的重大决策科学有效,能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保障国有资本的安全营运。
(2)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投融资平台要严格将投融资规模控制在实际偿债能力范围之内;投融资平台不得对外担保,相互间担保需报主管部门批准;财政部门不直接给投融资平台提供融资担保。
(3)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合理确定投融资平台的经营预算目标和收益目标,完善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强化决算审计,通过预算检查和专项审计,控制资金流向,提高营运效率,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投资收益最大化。
(4)健全考核监督机制。按照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形成资产、资金、利润、偿债等相关联的综合考核体系。对违反政府投融资项目决策程序和相关规定,造成严重超概算、质量低劣、损失浪费或其他责任事故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高新技术工业园、创业园、科技园都是集成创新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加强园区建设,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为集成创新提供有效的承载平台。
3.3.1 以科学规划建园
一是定位准。各级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会同科技管理部门、经信部门,形成较大的合力,力求规划的编制科学、具体,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科学定位园区职责和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形成“特色成块、产业成带、集群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是特色明。结合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现状,突出规划的差异性,引导各园区推进差异化发展战略,努力形成分布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园区布局。突出产业特色,完善区域各有侧重和差别化发展产业政策,形成特色鲜明、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布局。
三是思路清。结合湖南推进“四化两型”的实际,“两型”化是园区发展的必然趋势。进一步深化“两型”园区发展内涵,探索“两型”园区建设模式,完善“两型”园区标准体系,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抓好“两型”示范工业园区建设,探索建立有利于园区“两型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3.3.2 以创新机制兴园
一是打破行政区划的空间界限,搞好园区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合作共建,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建设重点园区、特色园区。
二是多渠道筹资、多方式合作、多元化经营、广拓财路,突出增强市场化融资和运作能力,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园区建设,形成一批特色园区、精品园区,努力提升园区的品位和档次。
三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推广应用公用审批平台、网上审批系统、行政效能电子监察系统、电子督办网络和外经贸业务电子公章系统,有效提升行政效能;实施重大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制度,推行协同审批制度,压缩中间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3.3.3 以优质服务立园
一是构筑省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信息资源整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
二是发展科技中介机构。鼓励有信誉的科技中介机构来株洲开展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进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工作,科技中介机构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按照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三是强化人才服务。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到园区开展服务、创新创业;健全人才市场,建成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周到、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为园区内企业和个人提供人事公证、合同鉴证、社会保险等公共人事人才服务。
3.4.1 在科技人才方面
一是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可比照稿酬所得纳税,还可以将应纳所得税额减征30%;
二是对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开发取得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是对从事科研开发人员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实行定期免征个人所得税政策。
3.4.2 在创新企业方面
一是税收抵免。对经政府批准的新技术工业项目投资的本国公司,可以从公司收入中免缴相当于投资金额20%的所得税。
二是延期纳税。创新企业由于特殊原因暂时无法支付税款时,其延期缴纳税期,最长可以延长3年,减轻创新企业的资金压力。
三是将再投资退税政策扩大用于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企业再投资增加创新投入,都可以享受再投资退税优惠,还可以将再投资所投入资金的50%部分的企业所得税税款退还再投资者。[14]
综上所述,集成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和高端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从创新动因来看,集成创新的模式包括外力推动型和内力驱动型;从集聚方式来看,集成创新的模式包括行业集成型和区域集成型。进一步推进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创新重在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业园区、建设大学科技园、组建重点实验室、加大财政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等。
[1]朱孔来.关于集成创新内涵特点及推进模式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8(6).
[2]王晓红,张旌.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欲达万亿产值[N].中国经济时报,2010.
[3]张明龙.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取决于技术自主创新[J].经济论坛,2008(5).
[4]胡汉辉,倪卫红.集成创新的宏观意义:产业集聚层面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12).
[5]朱孔来.关于集成创新内涵特点及推进模式的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08(6).
[6]邹靖方.长株潭加快打造世界工程机械之都[N].湖南日报,2011-10-12(6).
[7]熊远帆.文化创意产业:头脑引领未来[N].湖南日报,2010-9-5(2).
[8]刘勇,李伟锋.湖南生物产业:勃发盎然生机[N].湖南日报,2010-9-6(3).
[9]江泽智,李群,王书华.湖南新能源产业蓄势待发 大力发展仍需政策扶持[N].中国信息报,2009-7-1(5).
[10]李伟锋.湖南信息产业突破千亿大关 成第八个千亿产业[N].湖南日报,2012-1-9(4).
[11]陈锦华.“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意味着什么?[N].人民日报,2006-2-14(4).
[12]危怀安,王炎坤.国家重点实验室运行机制的形成与作用机理[J].科技管理研究,2006(6).
[13]衣秀侠.博士后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才,2006(17).
[14]曹燕萍. 税收政策要多方位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EB/OL].湖南科技信息网,2009-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