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李珂 赵慧敏 宋留存 郭九一
结核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并且历史久远,故临床上对其研究较广泛深入,对肺结核的诊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方法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性加大,不断有新疾病产生及原有疾病变异,结核病尤其如此,无论是结核发病人数、耐药性结核发生率均显著提高,临床上也频繁发现临床及影像表现不典型的肺结核病例。所谓不典型肺结核(atypical pulmonary tuberculosis,APTB),主要是是指发病部位不典型,即不发生在传统观念上认为的上叶尖后段或下叶背段的结核好发部位的肺结核[1]。有学者经研究报道了临床5%的活动性发病部位不典型[2]。现对30例经临床确诊结核病患者的不典型CT图像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0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胸部SCT平扫检查肺结核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性别比约2:1,年龄10~72岁,平均约32.5岁。10~19岁有4例,20~59岁25例,60岁以上一例;临床主要症状:咳嗽,咳痰,咯血,乏力,消瘦,低热等。全部30例均经临床痰检查找抗酸杆菌、PPD、血沉、结敏试验等检查,结合临床症状、X线、CT及其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并经规范抗痨治疗后明显有效好转。
1.2 研究方法 30例均采用Phillps Brilliance 6层螺旋CT平扫,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00 mAs,层厚7.5 mm,间隔7.5 mm;重建层厚3.3 mm间隔1.65 mm.患者均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由胸廓入口下至肺底。
1.3 病例收集方法 所有30位患者影像均由2位具备多年影像诊断工作经验医师共同作出,除外常规轴位观察,结合MPR,多位相观察病灶部位、数量、形态。
病变性状:结节(包括直径>2 cm团块)状、条索状27例,其中,边界清者3例,模糊者24例;结节最小者0.5 cm,最大者2.65 cm;占据肺叶(段)病灶5例;空腔(洞):空腔(薄壁空洞)3例;厚壁空洞1例;偏心空洞1例,边界均较清;胸膜多发半球(肿块)影2例。
3.1 流行病学与结核病防治 全球约20亿曾被结核杆菌感染,结核病的流行与国民经济发展低相对应。我国为结核病高负担、高危险型国家,每年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率0.72%。全国有近半人口曾受感染,其中城市人群高于农村。每年约13万死于结核。我院是传染病专科医院,负责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本组30例不典型肺结核病例收集自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的6个月内,发病率较以往文献报道明显增高,应引起医师高度重视。
3.2 肺结核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痰菌检查和痰培养、胸部影像检查(X线和CT)。影像学检查在结核核病诊断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CT及螺旋CT的使用,不仅对病变定位精确,对病灶一般性状显示清晰,而且能够动态观察病情的发展转归及对预后评估。最常见的肺结核位于一侧和/或两侧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表现为片絮状、结节条索状,病灶数量较多,单发少见;血行播散型肺结核表现为较具特征性的弥漫分布均匀、大小一致、粟粒状结节影,边界清或不清;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原发综合征、结核性胸膜炎影像都较具特征性,易引起警惕,误诊、漏诊极少。
3.3 本组不典型肺结核影像分析 病因包括结核细菌量、毒力、机体免疫、抗生素不规范使用等多种因素影响⑤,发病部位均发生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以外,且病灶均多发。病灶形态大都为结节条索状、空洞(腔)及占据肺段或肺叶的大片状影,故不典型肺结核诊断难点在于不常见部位发生的常见病。
总之,对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除外考虑病变部位,病变形态、数量等,必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穿刺病检,最后做出诊断。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李铁一,冀景玲,葛立.35例肺结核的CT误诊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