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毅 盛丽华 王娟
1.1 一般资料 男47例,女20例;年龄20~70岁,平均45岁;单侧50例,双侧17例,病程4个月至1年,临床症状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髋关节疼痛、活动不灵活,患肢短缩,跛行,下肢活动功能受限。所有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X光、CT检查均明确诊断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主要诱因:外伤10例、长期应用激素12例、大量饮酒30例、其余诱因不明。
1.2 方法 介于保守和手术方法之间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一般在右股动脉经皮穿刺插管,在医学影像学方法引导下,对患者进行造影定位,通过导管将特定的中西药物直接灌注到病变部位,改善局部的缺血状况,重建侧支循环,辅助以溶栓药物、骨质生成素促进新生骨质形成,创造有利的微环境。术毕拔管或留导管鞘,加压止血包扎送回病房。
2.1 术前心理护理 首先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关心帮助患者熟悉病区环境,介绍治疗的目的、方法和意义,列举以往成功病例,从心理上解除患者的疑虑及恐惧感,以良好的心态配合介入手术。
2.1 术前准备 抽血送检血尿常规、凝血常规、肝功、生化、乙肝三对、输血常规等;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据医嘱准备好术中用药、麻药及碘海醇过敏试验;嘱患者术前6h禁食,4h禁水;术前带腕带;更换病号服;留置静脉针以备术中用药;训练床上大小便以适应卧床需要及肢体制动;沐浴保持皮肤清洁。术前一日晚保证好睡眠,必要时应用安定药口服;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后病情观察与监护 ①一般用监护仪进行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测量并记录1次/h。病情稳定6h后停止监测仪使用,再连续3d监测生病体征及液体出入量。②穿刺处沙袋压迫6h,穿刺部位加压包扎12h,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及周围有无血肿形成,敷料包扎的完好情况,松紧程度是否适宜,如有渗出随时更换。③嘱患者术后24 h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制动平伸12 h,必要时可用约束带将踝部固定于床尾,并注意松紧,以不影响局部血循环为宜。④密切观察术侧肢体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做好交接班。⑤观察留置动脉导管是否固定良好,准备配制各种药物浓度,严格掌握给药顺序、速度,保持动脉泵的通畅,减少活动,防止导管扭曲、折叠。⑥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⑥多饮水以利造影剂的排出。⑦给予术后心理护理,主动关心照顾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态度积极配合治疗。
2.2.2 生活饮食护理 ①协助患者生活护理,床上大小便。术后前6h嘱患者尽量平卧,如需翻身可手按沙袋,保持床单清洁平整,6h后按时更换体位,防止患者腰背部疼痛,或患肢皮肤受压过久出现压疮。②饮食以清淡、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为主,注意补充钙剂,有助于骨质生成,多食含钙高的食物,如海米,鱼骨汤,奶制品,并注意营养均衡。③多饮水以利造影剂的排出,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防止便秘发生,尽量忌烟酒。
2.2.3 功能锻炼指导 卧床24h后开始在床上锻炼,屈伸髋、膝关节,患侧肢体保持外展,外旋位。也可作抱膝、蹬自行车动作2~3次/d,5~10min/次,根据个人情况循序渐进。相对减少行走,勿负重,勿摔伤,扭伤。行走时尽量拄拐。
2.2.4 出院指导 出院后继续坚持功能锻炼,促进肢体康复。减少负重,减少行走,持续用拐6个月至1年,以免引起股骨头塌陷,加重病损程度。继续按时补钙,不用激素类药物,告诉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原因,病理变化过程,忌烟酒。多食瘦肉、蛋、水果、蔬菜,嘱患者据肢体活动、疼痛情况随时复诊。一般3个月复查一次,了解病变恢复情况。
股骨头坏死血管介入治疗最大的特点是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缓解疼痛有效率100%,一般住院3~10d出院。而且护理方便,痛苦小,创伤小,可重复。介入治疗为该病又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深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1]赵小明.股骨头坏死的血管介入治疗护理护理研究.中国医药出版社,1996:315.
[2]任安,张雪泽.股骨头坏死研究简况.中国放射杂志,19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