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与对策

2012-08-15 00:43童如山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5期
关键词:吸引力职教职业院校

童如山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溧阳 213300)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问题与对策

童如山

(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江苏 溧阳 213300)

从制度建设、社会认同度、学校自身发展、师资结构、企业参与性、品牌构建等角度对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因素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对策;认同度;质量;品牌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空前的机遇期和挑战期。一方面,国家政策给予的高度重视和市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仍存在地位不显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等问题。如何有效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

当前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分析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是指职业教育受社会认可,得到企业欢迎,学生和学生家长出于某种需求有意向或事实上选择职业教育。造成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制度不配套,社会价值观有偏颇 在教育实践中,重普教、轻职教,重研究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往往是报考普通学校无望的学生才会选择报考职业院校。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具体政策和制度的不配套。劳动人事制度仍将学历作为就业和选才的主要标准。受此影响,社会普遍不将技术工人视为人才。在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不如智力型人才,使得人们学技术缺乏动力。另外,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接受职业教育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个人行为,很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招工准入门槛降到最低,无形中降低了职业教育在整个就业框架中的地位,影响了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而现行的招生制度又常常将职业院校的招生批次排在最后,这使社会上普遍认为职业院校只能录取成绩差、素质低的学生,甚至职业院校有时成为“差生学校”的代名词。

家长认同度低,学生发展空间狭窄 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强弱最基本的检测标准就是群众的认同程度。现实中鲜有家长和学生会主动选择职业教育,更多的是无法进入普通教育行列之时的无奈之举。家长普遍认为职业院校大多是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或是家庭贫困才去读的,如果让自己的孩子读职校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许多地区初中毕业后去打工,中职毕业后同样是去打工,而且工作内容和工资水平相差无几,这一情况的后果是:许多家长和学生都认为读中职纯粹是浪费时间。再者,现在普教和职教之间的立交桥通而不畅,职业院校上升通道狭窄,上了职业院校等于断送了孩子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职业教育无形中被降格为“低层次教育”,更似乎是一种“断头教育”。这些都成了家长和学生在考虑是否就读职业院校时的“拦路虎”。

职业院校自身发展不足,教育质量不高 当下许多职业院校自身定位存在问题,高职想跨入普通高校行列,中职想升高职,而为了升格,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导致办学规模与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突出。更有许多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不明显,将职教办成了普教,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条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制度等都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当前的职业院校普遍存在专业划分太过单一的情况,再加上许多学校为了让学生好就业,把技能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忽视了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等的通识性教育,导致毕业生缺乏发展后劲,一旦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和岗位的要求,就可能丢掉饭碗,成为新的就业难点。另外,职业院校对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教育力度不够,招进来时“轰轰烈烈”,送出去时“偷偷摸摸”,就业跟踪服务更是个盲区,这些状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就业稳定率低,不少毕业生大部分时间处于转岗再就业状态,企业不满意,家长也不满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师资结构不合理,职业激情缺失 很多教师大学毕业直接进入职业院校教学,没有企业实践经验,个别教师有过在企业实习的经历,但时间却很短。同时,职业院校人事制度和工资待遇等问题限制了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教师队伍。这就使得职业院校中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低,相当多的专业课教师还在“纸上谈兵”。而这种教师队伍现状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质量发生变化,职业院校基础差的学生逐渐增多,教师的育人能力受到挑战,有不少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信念产生怀疑,对事业发展的成就和前景认同感不强,对事业缺乏自豪感和热情。如果连身处一线的教师都对自己热爱的课堂失去了热情,那么,职业教育还有何吸引力可谈?

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学生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许多地方在落实这一规定时,往往剃头挑子一头热,职业院校热情高涨,企业却唯恐避之不及。企业接收职业院校的学生、教师实习,工作的质和量可能会受影响,有些企业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风险,而得到的补偿通常不足。虽然有政策规定“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开支。”但这一规定在许多地方至今得不到落实。也就是说,以财税等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法缺乏配套操作措施,起不到实际的激励作用。在市场经济时代,只有义务和责任而没有利益的事情,企业当然不愿意去做。

品牌建设力度不够,舆论导向性不强 由于品牌建设力度不够,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特长学生培养、毕业生就业创业、骨干“双师型”教师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特色的培训体系等方面没有形成强有力的职教品牌。职业院校创建品牌在招生和就业两个环节表现得尤为充分和突出,在生源市场上,招生竞争异常激烈,品牌直接决定着生源的流向,学生选学校,学生选专业,选的就是质量、特色和品牌。在就业市场上,职业院校只有通过展示自身形象、品牌和服务承诺,打造高质量的就业品牌,创建高质量的就业,才能在就业竞争中赢得自身的份额,实现“稳定招生—高质量培养—满意就业”的良性循环,受到企业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如果毕业生就业质量不能确保,被市场淘汰的不仅仅是学生,也包括职业院校自身。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策略

改革人才评价和管理机制,营造弘扬职教的社会氛围 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后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生源的选择。因此,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要关注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让学生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首先,要改进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评价机制,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提高技术工人的初始薪酬水平,使其与企业其他人员的薪酬水平大体相当。再次,应以企业员工在职培训为契机,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并逐步实行与技术等级相配套的薪酬制度,使技术技能提高与职位晋升及薪酬增长相匹配。另外,要制定可操作性强的与技术技能人才评价相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改进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同时,要完善与职业教育相配套的行业就业准入制度,并严格检查执行,从而突显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只有这样,人们不愿意当工人的社会心态才有可能得到逐步扭转,才有可能形成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才有可能让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更具吸引力。

畅通职教层次提升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固然是好事,然而社会、家长和学生都不愿意职业教育成为学习者的终结点。因此,应打通职业院校学生继续学习的路,使中高职衔接畅通,普高和职高“同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认可“职业教育也是一条成才之路”。一方面,可以通过构建普职畅通的“立交桥”,努力构建“中高职衔接”、“专升本贯通”课程体系与相关学制,实现普职之间顺利沟通和学分互认,对中职学生对口升学以及高职学生升本的比例进行有计划地上调,并在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上进行改革,提高升学考试中对技术和技能操作内容考核的比例。另一方面,针对职业教育层次限制严格,几乎无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问题,应积极组织力量,加强研究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理论问题,对发展技术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等问题进行研究与论证,提升职业教育自身的层次。通过普教与职教的畅通,职教体系自身层次的提升,一改职业教育“只是低层次教育”的面貌,让家长有盼头,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优化办学结构,提高目标吻合度 职业教育只有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办学,学校发展才能充满活力,学生也才能在学校找到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动力。职业院校必须紧盯当地产业调整的步伐,了解企业对用人规格的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使培养的学生在满足企业用工所需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职业发展能力。职业院校要转变人才观和质量观,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加强专业群基础能力建设,使职业院校学生不但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发展能力,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同时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择业观念的教育指导,使之更新就业观念,实现多样化发展。

拓宽师资发展途径,发挥引领功能 一流的职业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所以,一方面,要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深入改革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开通职业教育师资的新途径,拓宽职业院校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的渠道,使职业院校中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越来越多。要严格制定职业院校教师资格标准,尤其要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院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地方各级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考核和登记制度,并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教师本人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定能重塑专业信念和教学热情,从而带给学校“新鲜的血液”,吸引更多的学生专心于专业学习。

深化校企合作,寻找合作办学契合点 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深度参与,企业的需求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就是努力将企业的需求变成学校的教学行动。为此,国家应出台校企合作的奖励政策,企业接收教师、学生实习或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即应享受税收减免、政府补贴、授予荣誉等优惠政策。职业院校要建立与行业对话机制。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生只要完成专业规定的学分,考核合格就准予毕业,不必受固定学年制的限制,便于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交替工作和学习。校企双方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职业岗位要求,联合编写专业教学标准,以“专业教学标准”引领课程教学改革,以“专业教学标准”为导向,进行与生产实践“零距离”的教学,从而使毕业生更具“专业”底子。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现状,可考虑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联合组建职教集团,作为资源集聚、盘整、辐射平台。职教集团的组建首先可以解决校企联系脱节问题,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形成人才资源优化和集聚机制;其次可以解决职业教育资源集聚差、运行成本高的问题,通过有效的组织,推动院校之间、校企之间共享资源。

着力品牌建设,增强职业院校影响力 职业院校要十分注重创建自己的教育品牌,以独特的教育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对于一所职业院校而言,品牌是学校的一面旗帜,代表着高效的学校管理和优质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向社会、家长和学生做出的质量承诺和保证,品牌学校的存在还将影响到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加强职教品牌建设,增强职教吸引力,主要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1)观念品牌:凸显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形成特定的办学理念及特色教学模式。(2)管理品牌:有与同类学校相比更富鲜明特色的管理模式,成为群众心目中的放心学校。(3)专业品牌:具有一定时期内占据领先地位的优势专业,特别是适合地方经济建设的专业要做出鲜明的特色。(4)教学方法品牌和教材课程品牌:有学校自己探索、创造出的特色教学方法、独有的校本教材和合理的优质课的比率,让学生学得进,学得有效。(5)技能品牌:要在各类各级别技能竞赛中均有能手产生,这部分技能精英就是学校专业品牌的名片,能以点带面,让学生成为一流技能型人才。(6)就业和创业品牌:有典型的就业、创业榜样,对口就业率高,毕业生发展空间大,幸福指数高。(7)培训体系品牌:有适合地方经济的特色培训体系,在地方上有一定影响力,能承担起劳动力转移和再培训的使命,有力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只要职业教育坚持自身的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其社会价值定会得到认同,必定成为学生的一种主动选择。

[1]黄尧.对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职业技教育,2009,(19).

[2]石伟平,唐智彬.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9,(Z1).

[3]周稽裘.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在于机制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9-03-26.

[4]于洪姣.学生选择中职学校原因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5]肖洪博.农村县级职教中心吸引力缺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

G717

A

1672-5727(2012)05-0134-02

童如山(1973—),男,安徽太湖人,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物理教学、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

猜你喜欢
吸引力职教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江苏职教助力国家扶贫攻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吸引力1
吸引力2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跟踪导练(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