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锟 覃剑
膝关节滑膜炎是骨科临床常见病,膝关节滑膜受到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刺激时,引起滑膜损伤、破裂,产生膝关节腔内积血或积液的一种非感染性炎症反应[1]。临床上分为急性滑膜炎及慢性滑膜炎。慢性滑膜炎来自两种情况:①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治疗不彻底遗留而来。②膝关节受多次反复轻微创伤劳损积累而来。临床症状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屈伸困难。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本院就诊的慢性滑膜炎患者76例。男31例,女45例,年龄33~67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5年,平均1.8年。有外伤史29例,无外伤史47例。
1.2 入选标准 病例均符合膝关节滑膜炎诊断标准[2],所有病例都经X线、CT或彩超检查确诊为膝关节滑膜炎患者。排除合并骨折、肿瘤、结核及化脓感染等因素引起的滑膜病变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电针治疗 取穴:梁丘、血海、内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操作:局部常规消毒后,取0.3 mm 50 mm的针刺入提插捻转至得气后,接G6805-Ⅰ型电针治疗仪,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 min。1次/d,7 d为1个疗程。
1.3.2 中药湿敷 大黄60 g、芒硝60 g,沸水200 ml冲泡,待水温至38℃ ~40℃,取无菌纱布浸湿后敷于膝关节,约10 min。2次/d,7 d为1个疗程。
治疗3个疗程,疗程间隔1~2 d。
2.1 疗效标准 参照日本骨科学会JOA膝关节功能评分法,总评分最高为100分,最低0分,得分越低表明功能障碍越明显。改善率=[(治疗前分值-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值]×100%。通过改善指数可反映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改善率可了解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率大于80%时为治愈,50% ~80%为显效,20% ~50%为有效,小于20%为无效。
2.2 在疗程结束后2月进行疗效评估,治愈26例,显效3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8%。
慢性膝关节滑膜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曰:“若素受风寒湿气,再遇跌倒损伤,瘀血凝结,肿硬筋翻,足不能直行。”本病多由于外感风、寒、湿邪,或外伤、劳损等,致膝部脉络受损,血不循经,溢于脉外,以成瘀血,瘀血阻络,经脉不通;津液输布不利,聚湿成痰,瘀血与痰相搏结而致关节肿胀疼痛,活动不利。本病的病机为痰瘀互结,经络受阻,故本病治疗原则为活血止痛,化痰痛络。
电针穴取:梁丘,属足阳明胃经,郄穴,主治膝肿痛。血海,属阴陵泉属于足太阴脾经,具有活血化瘀功效[3]。内、外膝眼,主治膝痛。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合穴,筋会穴,《医宗金鉴·手法释义》描述阳陵泉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郁结之肿,其患可愈。”阴陵泉,为于足太阴脾经合穴,两穴合用有疏通经络,活血通络之功效[4]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有补气养血之功效。针刺足三里,可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丰隆穴,为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被称为“化痰要穴”,临床被广泛的应用于多种与痰相关病症的治疗[5]。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三阴经之营气,以行气血,营养周身,从而使经脉得营气而通,通则不痛[6]。《针灸聚英》“经脉闭塞不通,(三阴交)泻之立通。”以上诸穴合用,达到活血化痰,痛络止痛之功。
中药大黄性苦寒,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和活血祛瘀的作用,其有效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7]。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大黄能有效阻止炎症递质的扩增和调节免疫功能,对多种细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8]。《中药大辞典》记载芒硝味苦咸,苦能泄热,咸能软坚,其性善消,咸入血分,故善消淤血,能通化一切瘀滞[9]。芒硝的化学成分是含水硫酸钠,外敷时可利用其高渗吸水效应而消肿止痛。二药合用能加强局部血流,使毛细血管开放增多,改善微循环,达到消肿、止痛的治疗目的。
综上所述,电针配合中药湿敷治疗慢性膝关节滑膜炎能够有效的改善肿胀、疼痛、活动不利等症状,达到治疗目的。本方法效率显著,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1]孙树春,孙之镐.中医筋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3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
[3]赵淑华,吉学群,等.血海穴活血化瘀功能的再评价.中国针灸,2004,24(7):475-478.
[4]杨志新.相对穴位临床应用之九--续二陵穴的应用.中国临床医生,2005,33(6):48-49.
[5]解秸萍,李晓泓,等.丰隆穴化痰作用及机理探讨.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1-4.
[6]尚士强.三阴交穴临床主治作用浅释.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28-1929.
[7]王新力,咸晓靖,等.大黄和芒硝外敷预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效果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7):2191-2192.
[8]彭淑梅,王淑珍,等.大黄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炎性因子和补体的影响及意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4):265.
[9]刘志琴.中药外敷腹部切口的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1,9(2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