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袁嫣
在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的当下,外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拥有以外币为计价单位的债务或债权,亦或是收付巨额的外汇。所以,在汇率发生改变时,外汇兑换成本国货币的数量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此种风险尤为突出。因此,外贸企业应加强对汇率风险的防范意识,从而保障企业的正常经营成果,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汇率风险也称外汇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其经营活动中,因汇率的变化,而使外贸企业丧失既得利益或蒙受潜在的经济损失,其中包括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种。我们主要分析交易风险。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升值2%。随着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实施以及国内经济和工资水平的日益增长,外贸企业经营如履薄冰,对市场预见性差,可控性小,使得企业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产生汇兑损失增大、融资成本增高等问题。
自2005年我国宣布调整人民兑换美元汇率以来,截止到2008年,我国的汇改政策已使人民币升值了19%,但由于受到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Financial Crisis),人民币暂停了增值趋势,而随着2010年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新启动,人民币汇率重新恢复了弹性,但现阶段人民币仍不能成为国际流通货币,所以我国外贸企业在与贸易国签订合约时,只能选择贸易国的货币作为合约货币。美元是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的主要合约货币。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在不断走高,基本已形成稳步上升的增长态势。从短期的发展方向分析,人民币兑换美元依然会呈现速度加快、小幅升值、弹性增大及双向波动的走势,其升值的压力依然不可忽视。而从长期的发展方向分析,人民币在国际经济市场中是否还能具备升值潜力,其主要因素取决于我国的调控力度。因此,在现有的参考汇率和管理浮动的制度下,我国外贸企业不能只凭自身的主观意识对人民币的贬值或升值妄加揣测,而应主动配合人民币贬值或升值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随着2008年金融海啸(Financial Tsunami)的爆发,全球经济开始出现衰退的现象。同时,投资者对全球经济衰退现象的担忧也开始加大。因此,投资者开始通过放弃部分利益的方法,来规避更多既得利益的损失。如从新兴市场或高息货币市场撤资,并转向日元、美元两种避险货币。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了英镑、澳元和欧元等其他国际通货呈现出大幅度的下跌趋势,从而致使澳元、欧元兑换美元重挫了40%。而那些用非美元货币结算的外贸企业,也随着非美元货币的贬值,导致资产严重缩水。众多外贸企业面临严峻的财务危机,甚至还出现了濒临破产的局面。此种现象,显然没有被我国外贸企业所预见,并造成部分外贸企业严重的经济损失。
我国外贸企业在签订买卖合同时,可增设货币保值条款,将债务或债权兑换成较为稳定的等值货币。通常情况下,外贸企业可以将结算计价货币汇率体现在合同中,如果未来的货币汇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可以按照货币汇率的变化浮动调整实际支付货款额。亦或是在合同中明确,如果汇率发生变化,也可以通过重新谈判的方式,向合同的另一方转移成本,从而规避汇率风险,双方共担经济损失。
外贸交易中,计价货币软硬的选择问题值得企业重视。企业所面临的外汇风险与交易中收付货币的币种密切相关。在外汇汇率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应力求在作为进口方时做到“付软”,而在作为出口方时做到“收硬”。企业对外借款时应该选取还款时趋于下降的软货币,对外投资时应选取收款时趋于上升的硬货币。但由于货币的选取原则也常常受双方地位影响,因此,也可以通过双方共同商议来决定货币币种。如果双方对合同货币有异议时,可以协商调整计价货币在货物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进而降低可能发生的经济损失。
我国外贸企业还可以通过调整结算安排使外币资金留存在国内而后予以结算等方法,从而预防汇率风险的发生。如,我国外贸企业为适应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可以与签订合同的另一方重新协商货款收支条款,争取将2~2.5个月的收汇期减少为1.5个月的收汇期,或将付汇周期适当延长,进而达到使外币资金滞留我国的目的。外贸企业通过重新调整进出口货款结算时间预防汇率风险,其本质是通过规避汇率风险中的时间因素来防范汇率风险。也就是说,当外贸企业作为出口方时,应采用“硬币”的结算手段,来延迟兑币和收款的时间。而当外贸企业作为进口方时,则应采用“软币”的结算手段,以力求缩短外币兑换本币的时间。
远期外汇交易(Forward Transaction)是发达国家的外贸企业较为常用的一种金融保值手段,指的是企业可以与银行达成协议,约定未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汇率,来规避汇率风险的交易行为。如某一外资企业预计在8个月后收到一笔200万美元的外汇,当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33,银行8个月远期汇率为1:6.30。该企业与银行签订协议8个月后,即使当时的美元对人民币汇率降为1∶6.23,该企业却可以按和银行达成的1:6.30的汇率向银行卖出美元,实现外汇保值。然而远期外汇交易仍然存在风险,企业应该灵活运用,正确预测汇率波动。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贸易融资已成为大多数外贸企业规避外汇风险和融资的手段。其中,出口企业常用出口押汇、贴现、出口保理以及票据包买等融资方式;进口企业常用进口押汇、远期信用证以及海外代付等方式。外贸企业的这些融资手段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问题,减少和消除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引起的外汇风险。
外汇期权(Foreign Exchange Option)是外贸企业应用广泛的金融衍生工具之一,交易的本质意义是权利的交易,指的是在外汇期权买卖中,合同所有人具有选择是否履行合同的权利。这种交易方式不依赖于汇率预测的准确性,比远期外汇更具有保值意义。当实际汇率变动与预测相反时,合同持有人仅需要支付少量的期权费就可以不执行期权合同。
综上所述,外贸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应重视汇率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危害,尤其是在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后,更应重视。我国外贸企业应取得银行的配合,同时,密切关注金融市场形势、经济时态及国际政治格局,以便全面关注主要货币间的汇率变化趋势。总而言之,外贸企业应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式为企业资产保值和防范汇率风险。
[1]胥泽扬,徐大为.关于外贸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及其规避的探究[J].中国商贸,2012(04).
[2]张丽.浅析汇率波动条件下我国企业汇率风险的防范[J].中国集体经济,2010(34).
[3]姜程耀,周博雅.浅析汇率风险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贸,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