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磨论述类文本的语言“风度”

2012-08-15 00:49毛凤山
中学语文 2012年25期
关键词:风度文体文本

毛凤山

[作者通联:浙江奉化中学]

一、论述类文本的语言风度

正如宋朝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不同季节的山有不同的风貌,给人不同的感受。与此相似,不同作家的语言风格也往往因其个性而不同,不同文体的文章,其语言风格的侧重点更是不同。张寿康主编的《文章学概论》指出,议论文对语言的要求侧重于准确鲜明。但在论述类文本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写作教学中,其语言风格还应注重气势,注重凝练。

1.准确严密

日本的空海大师在《文镜秘府论》这样写道:“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论述类文章的准确严密尤其体现在整篇构思上,韩愈的《师说》严格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布局,通过三组对比重点展示为什么要从师学习,相当于分解“为什么”,得出三个分论点。全文结构严整,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有很强的针对性。为了使文章准确严密,论述类文章还往往注意每一个段落的层次构思,为了改变学生“一个材料加一句小结”的层次模式,相信有很多老师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一再强调最基本的段落结构模式:观点(分论点)+观点阐述+论据+分析+结论。

论述类文章的准确严密,还体现在说理方法的运用上。《报任安书》中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借助权威典型的事例,运用枚举、归纳的论证方法得出结论,给人以准确严密感。鲁迅的《拿来主义》用“有些人”和尼采的类比来揭示“送去主义”的荒谬和危害;荀子《劝学》中充分运用对比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师说》中事实与理论相结合论证怎样择师学习,都有这样的效果。

论述类文章的准确严密,还体现在语句的表达上。很多句子为突出其表述的准确严密往往运用长句,有很多修饰成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绪论》中有这样的句子:结果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和最安全的指导。其中的“经常”表现了成功的次数多,但并不是每一次,表述非常严密。“虽然不完备”,则反映实验有收获但还有待于改进,表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也可以看出作者行文的准确严密。

2.气势恢宏

布局严谨,思路清晰,文章各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可使文章文气畅通、气势磅礴。如2011年广东省满分作文《回到原点》,作者先援引麦哲伦和小鱼逆流的事实引出论点——回到原点,然后分解展开,分别围绕“回到原点,是对自我的深刻透视;是对未来的深刻展望;是对生命的思考”三个维度,进行有针对性的、逐层深入的论证。选用了汉武帝、卢梭、李娜、勾践、史铁生等古今中外的典型素材,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的确,优秀的论述类文章往往内容充实不泛泛而谈,丰富的事例素材,有权威性的理论素材,既展示了作者良好的观察习惯和深厚的阅读积淀,更使文章具有一种毋庸置疑不容辩驳的说服力,增加了文章的气势。

3.情感鲜明

论述类文章鲜明的情感倾向往往体现在论点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鲜明集中。文章的语言也要有鲜明的情感,高明的作者总是充分运用讽刺反语幽默等手段,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拿来主义》中,鲁迅以“丰富”“大度”来讽刺送去主义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直斥对待文物遗产的各种错误做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一个“拂”字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马克思对敌人指责的不在意,对敌人的蔑视。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结尾部分,运用排比句,充分展示了梦想实现后的美景,从而真诚热烈的讴歌了自由的可贵。

4.简洁凝练

论述类文本的语言要力求简洁凝练,既体现在素材的裁剪上,也体现在引述素材时多用概述上。《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段故事:卫国牧牛人宁戚趁管仲外出时,击牛角而不停高歌“浩浩乎白水”,管仲不知其意。回府后,与其妾聊起此事,其妾告诉管仲古代有《白水》一诗,诗曰“浩浩白水,鯈鯈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宁戚歌“浩浩乎白水”实有取仕之意。如果在论证“要敢于创造自我发展的良机”则主要剪取前半部分,要论证“不要忽视普通人的才智”,则主要剪取后半部分,也就是说素材的剪取,往往是选择最适合证明论点的那一部分。

而在材料的引述上,一般不需要具体的描述,细节的刻画,而只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清楚事件的梗概即可。如果是一些人尽皆知的热点素材,可以用要点的概括,甚至是关键词的罗列。如2011年河北省高考优秀作文《呼唤诚信》中的一段文字:

但诚信的缺失事件一次次进入我们的视线。从诈捐门到学术抄袭,从李一的“水下密气”到双汇瘦肉精,层出不穷,晃了我们的眼,伤了众人的心。

二、琢磨语言风度的途径

1.朗读内品

杜牧曾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意和气的地位正是借助辞采章句来凸显的,而且不同的文体往往具有不同特色的“兵卫”。很多老师在上文言文、诗歌鉴赏以及散文阅读课时,是非常注重朗读的,当然主要是为把握文意、揣摩感情或营造氛围服务的,很少有自觉地借助朗读来体会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散文语言的辞采美,论述类文本语言的气势美,通过个体朗读或集体朗读完全能够清晰地体会到,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运用朗读这一有效手段,真正做到“把语文还给语文”。同时,大量的朗读,也给学生写作中的不同文体语言风格的把握和模仿提供了可能。

2.点评外化

通过朗读,很多学生能够感觉到文本的语言魅力和语言风度,但往往只停留在“意会”的层面,而且往往是非常短暂的。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学会点评,除了词句含义、思想情感、写作技法及效果外,还要点评语言特色,让上面对于语言的“意会”,清晰地外化为“言传”,这既是对语言风格的深入鉴赏,也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训练。

3.比较辨析

论述类文章的语言风格应该怎样?很多学生不清楚,说不出。闻一多说过,一切的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只有通过比较,不同文体的语言风格,甚至同一文体的多种风格才能较为清晰的凸显出来。特级教师蔡明在《蔡明讲语文》一书中提到,他在教《议论文语言的概括性》一课时,就让学生比较江苏27岁沈姑娘看《还珠格格》入迷以至于精神分裂的叙述性材料和京城因热卖《学习的革命》而冒出众多“革命”的书的论述性材料,通过比较让学生感性地意识到,前者重在叙事,借助形象思维,客观具体地介绍情况,重在以事感人;后者重在说理,借助抽象思维,概括事实,点明根源、实质和危害,重在表明作者看法,重在以理服人,语言高度概括。

4.模仿学习

刘坡公《学诗百法》中提到,唐朝的和尚皎然说写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所谓的“偷语”就是抄袭或是化用别人的诗句,“偷意”就是参考别人的立意,“偷势”就是学习借鉴别人文章的那种气势及所用的写作手法,皎然认为这三者中,以学习借鉴别人的“势”最为上乘。皎然的“三偷”涉及到了学习模仿的重要性及途径,在写作实践中,我们不妨鼓励学生细心揣摩教材中论述类文本的某些经典语段进行“偷势”。比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中运用排比段来解说自己的梦想内容,展示梦想的实现,不但形式上整齐,而且气势磅礴很有震撼力,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模仿拟写排比句段。当然,在立足教材,充分用足教材的基础上,还应该不断扩大阅读范围,选用更多的模仿对象。

5.充实资源

苏教版教材的一个明显不足是过于侧重文章主题的深刻,人文情感的渗透,忽视了语法、文体等语文工具性的一面,除去文言文,即使标准宽泛些,论述类文章也只有十来篇。而且,那些文章都是一些名家的变式的论述文,学习鉴赏乃至于模仿那些文章,对于连议论文最基本的范式和要求都不太明了的学生来说,大有“还不会走却要他跑”的犯难。相较而言,粤教版教材选修15——《论述文选读》,则比较注重论述类文本的系统、全面的学习。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认真地建设符合本校学生实际需求的校本课程资源。吸收其他版本教材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篇目,通过网络或《语文月刊》等语文专业刊物收集部分可以模仿学习的优秀的高考作文,教师积极下水为学生量身定造一些例文,都是有效途径。当然,从学生的习作中挑选一些中规中矩的文章,师生一起修改成范例,以之为榜样,更能起到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鉴赏论述类文本的要求为“把握观点与材料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在写作上,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可见,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不能忽视对论述性文本语言的体悟学习。

叶圣陶说:“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与语言是合二为一的。”我们在学习论述类文本时,既要汲取思想营养,也要学习写作技巧,分析鉴赏语言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更有深度和高度,才能让学生的议论文写得有轩昂的气度和翩翩的风度。

猜你喜欢
风度文体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趙孟頫:一笔一划尽风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风度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