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 李秋方
英语听力教学的几点体会
河南 李秋方
本文分析了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英语听力的几点建议。关键词:英语听力;教学;方法
语言的作用是为了交际。语言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众所周知听是获取语言信息的最重要手段。根据美国外语教学法专家统计,听力活动占全部交际活动的45%。“听”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了。听作为学习的手段是学习英语的必经之路。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培养其交际意识。英语听力是交际的基础,是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途径,在英语教学和日常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英语听力教学耗时长,收效慢,存在着一些难以改进的问题。听力不好是结果,想提高听力水平,首先要分析一下原因。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
语音知识基础薄弱是影响听力教学的主要因素之一。语音知识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学生发音不准确、不到位,对英语单词重音、连读、弱读、不完全爆破等读音规则等掌握不牢。
1.语音识别能力较差。有些学生由于发音欠准确,对英语中某些音素发音不准确以致于不能识别相近的元音或辅音,在听的过程中容易搞错含有相近音素的单词。现举例如下:
better—bitter,letter—ladder,shock—shout,fell—fill,safe—save,seal—sail,pen—pin等等,还有一些数字和人名也容易混淆如:sixteen—sixty,seventeen—seventy,Joe—Jill,Mark—Mike等等。
2.单词重音掌握欠佳。在英语中同一个单词重音位置不同,单词的意思却完全不同,严重影响到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如:'chicken head笨蛋,chicken'head鸡头;'greenhouse温室,green'house绿色的房屋;'white cow香草泡沫牛奶,white'cow白色的奶牛;'smoking room吸烟室,smoking'room冒烟的房间。
3.缺乏对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音等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在听力教学中学生总爱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听不懂快速的英语句子和对话呢?还有学生会抱怨这是什么单词呀,是一个还两个。为了提高英语语速,说话者时常用到弱读、连读,有时候在两个词之间加上另外一个音素再连读。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这些语音规则,他们就听不清,听不懂了,难以进一步提高英语听力。可见这些语音规则也是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难点。现一一举例说明。不完全爆破音:doctor,blackboard,lamppost弱读:Mary and Jane are[;]sisters.就事论事的说明他们之间就是姐妹关系,Mary and Jane are[a;]sisters原以为她们是姐妹关系,没想到她们的确是姐妹。We saw Jack and[n]Jill只说明见到了Jack和Jill两个人而已。We saw Jack and[nd]Jill.不仅见了Jack居然还见了Jill,可见两句相同的话,由于轻重读不同,意义或说话的着重点就大不相同。笔者在教学中也发现对于听后把所缺的词补充完整这样的题型,学生往往把经常弱读的词(连系动词、助动词、介词、连词)听不出来,写不下来。
4.对英音和美音了解不够。英音和美音有着巨大的差别。例如;单词mix,英音读[mixs]美音读作[meks];except英音读[eksept],美音则读[iksept];hostile英音读[h stail],美音则读作['h stl];city英音读[siti]美音读作[sidi];pretty英音读[priti],美音读作[pridi]。
在英语中使用不同的升降掉,同一句话意思也就大大不同。如:①a.Susan is in lovewith Sam.↘(Iassure you thatit is true.)b.Susan is in lovewith Sam.↗(Ican notbelieve it.)②a.Ican eatanything.↘(Ican eatnothing)b.Ican eatanything.↗(I can only eatsomething)③a.He isonly amillionaire.↘(He is much poorer than us.)b.He is only amillionaire.↗(He is amillionaireand he ismuch richer than us.)可见语调把握不准也会影响听力理解。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说过,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的东西,而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学生词汇量的大小,对词汇掌握的熟练程度,都是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障碍。由于词汇量的缺乏,学生对一些常用词和短语不认识,听不懂,所以影响对材料内容的理解。现以新视野英语听说教程1为例。①You will hear;Are you homesick at college?You will read:A.Ihave caught a cold.B.yes,Iam.C.you are welcome.D.thanksa lot.这道题的关键是要了解homesick的意思便不难选出正确答案。②You will hear:W:Is this university really as good as people say?M:Itused to be even better.Q:How is the university?You will read:A.It is notas good as it was B.It isbetter than people say.C.It isbetter than itused to be D.It is notbetter than people say.学生只要了解‘not as…as’和‘used to’的意思这道题便很容易理解了。在听力过程中还会出现单词都听懂了,但由于不了解句子的结构和语法知识不理解听力材料的意思。在听力练习时大部分学生只听懂简单的词句,对较复杂较长的句子却难以理解。以新视野听说教程3的听力材料为例:Information to fight computer viruseswould be placed in a computer,whichmakes it just like a person who has takenmedicine to fighthis diseases.这是一个由which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一个由who引导的限制性定语从句组成的复合句。学生只能听懂前半句,对后面的部分却不知所云了。
心理因素也影响着听力有效的进行。听力理解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学家指出: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就会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大打折扣。在进行听力训练时,学生往往心里非常紧张,害怕听不懂,或者跟不上,心理压力很大,因此可能在放松的状态下能听懂的内容在此时可能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听不懂,从而影响了听力的效果。
首先由于受母语的影响,学生还没有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在听力教学中常常把听力材料用中文在心里逐字逐句翻译出来,甚至不翻译成汉语就无法进行下去,这样不仅增加了劳动量,浪费了时间,还导致反应速度慢,记忆效果差,从而影响听力水准。其次,学生缺乏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这也是影响听力的一个因素。正如著名学者胡文仲所说,“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如果学生对听力材料的背景知识完全不了解,即便每个单词和句法都听明白了,有时还是没有完全听懂意思。再次由于学校条件有限,语音室较少,设备年久落后,无法满足英语听力教学。最后学生自觉性较差,课下不主动寻找机会反复听练,只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进行练习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听力水平低,听懂的内容少,又加上听力课枯燥乏味,因此学生兴致不高,甚至有些学生把英语听力课作为催眠曲。要激发学生听的欲望,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听懂的重要性。如:告诉学生只有听懂了才可以和外国人交流,可以看英语节目等等,使学生真正意识到听是学好英语的基本条件。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放一些经典英文电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还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兴致。
教师要多强化语音的学习,要求学生每天不断的反复进行语音练习和模仿。长此以往,学生就能掌握语音基础知识。渐渐地学生就能辨别易混淆的音素。这样一些语音问题在进行听力时便迎刃而解。
在进行听力训练时要兼顾精听和泛听有机结合的原则。精听贵在‘精’要求听懂每句话,每个词,甚至每个音节的读音,而泛听的关键在于‘泛’即是综合的听。听内容大意和要点,着重广度。要求学生基本了解听力原文的大致内容,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如:What is themain idea of the passage?Whathappened?精听是泛听的基础,泛听促进精听的效率。在实际训练中要把握“精听为主,泛听为辅”的原则。坚持天天听,反复听,持之以恒。俗话说:“水到渠成”、“熟能生巧。”久而久之听力水平自然会有提高。
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进行英语听力的必备条件。学生只有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一些语法知识才能在听的过程中不会停卡,才能听懂听力材料。实际上,语言的交流就是跨文化的交际。听力材料内容题材广泛,而且每个听力材料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在听力教学中,应该补充一些文化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对听力材料深层次的理解,为提高英语听力打好基础。
[1]Willis.J.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M].London:Longman,1981.
[2]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