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就业制度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

2012-08-15 00:44:25黑龙江方林华
职业技术 2012年11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黑龙江 方林华

一、以往的就业制度

总的来看,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制度以“统包统分”为主要特征,这种计划分配制度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时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有利于国家对高等人才的调控和使用,保证了国家一些重大项目及偏远地区的人才需求。中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古代就存在人才的地区分布不合理现象。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工程需要建设,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实行”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协调人才资源,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建设部门和偏远地区的人才需要。应该说,政府主导人才流向的行为在世界各国发展史上已有先例,但具体采用的干预手段却各有不同。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主导人才流向采取了经济资金奖励、地区工资优惠、减免个人所得税等手段,这种通过物质奖励进行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方法同样适用于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情况。

(二)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新中国早期创立的大学办学模式,是以全国各行各业建设骨干力量的业务培训或教育为重点。而随着教育改革、招生方式的逐步改变,大学毕业生资源的不断丰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矛盾才逐步的显现。国家按招生计划对大学生进行“统包统分”的分配的制度是伴随着我国以往的旧的经济体质而产生和完善的,这种毕业分配制度改变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状况,体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就业制度的优越性。大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是实现高等学校大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在当时的旧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统包统分”的分配制度对我国加快经济建设、保持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现行的就业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主要推行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主的就业制度,这种就业制度经过了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改革成果,主要表现为:

(一)带动了高等教育各部门的改革。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必然引起高等学校内部各部门各项管理机制的转换。这种管理机制的转换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后勤管理以及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其中,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这种管理机制转换的核心。

随着近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就业供需杠杆”也成为影响高等院校产生经济效益和办学思路的主要因素。高等院校首先进行的教学课程改革、教学评估方式改革、教师聘用制度改革,带动了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业制度的改革不仅走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而且带动了高等院校更加全面的改革进程。

(二)促进了大学毕业生资源的优化配置。现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同时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范围。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大学毕业生必需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以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为了提高选用人才的质量,用人单位也必须在用人机制上狠下功夫,要有一个聘用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用人环境。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同时刺激了两个方面的主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毕业生资源的优化配置。

近年来,由于“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缺乏必要的宏观调控和法制监管,已经产生了大量的不规范行为。近年来,一些地方贪图经济利益,大办人才双选会,因参会单位数量少质量太差引起毕业生公愤;一个毕业生签约多家用人单位,最后导致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对簿公堂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些不规范的行为恰恰说明了目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解决、进一步完善。

(三)促进了全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打破原有的“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多方面的观念转变。高等学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人员首先接受了从“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一观念的转变。为此,各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专门负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部门的实际工作也由过去的“国家统分”执行部门向专门化、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方向发展,就业工作的师资队伍也开始向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高校仍将学生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由政工干部兼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部门先后挂靠学生工作部(处),名称上先后采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等。从名称的变化上,不难看出高等院校对待就业工作观念上的转变。

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期以来政出多门,虽然各部门都在朝着深化改革的方向发展,但彼此间却缺乏必要的协调。为此,从2003年起,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牵头成立了由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等多部门组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协调办理毕业生就业事宜,从而保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协调有序发展。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次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各界代表纷纷献计献策。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下,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工作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1]黄发友.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心态的调查与分析.思想——理论——教育,2001(7).

[2]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编.大学生就业指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芳,廖才英.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新出路,现代大学教育,2002(6).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用人单位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24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反歧视评论(2021年0期)2021-03-08 09:13:16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就业与保障(2015年9期)2015-04-17 03:41:37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