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兴华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夏兴华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实验小学)
随着数学新课程的实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学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有效的数学阅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够使学生掌握数学阅读方法,提高数学阅读能力;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谈及阅读,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语文阅读,而不会想到数学阅读。正如人们都知道有语感,而很少了解数感一样。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的数学化正在兴起,这就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
兴趣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大动力。心理学家希尔博士说过:“人与人之间有很少的差距,那就是对事物有无兴趣,这种很小的差距所形成的结果却是非常大的,那就是兴趣可能使你通向成功,无兴趣可能使你通向失败。”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定难度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的纽带。读书方法决定了阅读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数学文本的方法是数学教学的关键。
引导学生学会“读”数学课本,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每一个术语、概念、法则、性质、公式或数学符号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句话、每个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都要理解清楚。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自行读题、独立理解题意。读题时先要求读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和关键词语。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阅读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过程,通常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发进行的,需要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立思考的品质来支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要注意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围绕他们提出的质量较高的问题,引导他们阅读教材中的有关章节,并组织讨论,从而达到自我释疑的目的。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利用旧知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新问题。通过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以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阅读过程,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严谨性及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必须勤思多想、读写结合。这对小学生而言,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必须依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数学阅读,逐渐形成一定的数学阅读习惯。
阅读学习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自主学习,因此大多数情况下的阅读学习应当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自觉阅读,是主体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的过程,它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它能跃动起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自觉阅读习惯应从课前预习阅读和课后复习阅读入手。
(1)课前预习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也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
(2)课后复习阅读
课后复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复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地自身归因,提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复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复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
阅读学习进程当中,依照一定的思路、顺序或步骤感知信息这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透过表面的文字信息深入理解其表达的内涵,就是阅读时用心思考,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主体的分析与思考,取得理性的概念或结论,这就需要良好的边读边思的习惯。就数学学科而言,由于其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无一不是思维的结晶,所以离开积极的思维,根本没法把握数学知识,更谈不上灵活运用。
我们知道,动手操作是增进理解、减少数学学习困难的有效手段。而解题练习又是巩固数学知识、构成技能、培养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学习特别离不开操作、练习。在阅读学习中,提倡读练结合,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已初步理解的一些知识,运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用新的知识体系解释新的现象。这类进程既是知识的再现,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把凝固的认知结构转化为能动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重视数学阅读教学,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可能,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能解决几个数学难题,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更作为一种语言传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基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石。让我们的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最后上升为乐读。让数学教学因阅读而闪光!
[1]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数学通报,1999,(10).
[2]周亮.引领学生进行数学阅读.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6,(9).
[3]于延强.在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阅读.小学各科教与学,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