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鹿野
(清华附中朝阳学校)
浅谈曼昆经济学十大原理在高中学习中的应用
◆杨鹿野
(清华附中朝阳学校)
经济学无处不在,即使在高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它也在不知不觉地发挥着作用。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经典之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经济学十大原理。本文将曼昆的经济学十大原理应用于高中的学习生活中,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高中学习 经济学原理 规律性结论
经济学无处不在,即使在我们高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它也在不知不觉地发挥着作用。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经典之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经济学十大原理,讲述了十条浅显但却是规律性的道理。如果用他的经济学十大原理解读一下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本文据此归纳出了高中经济学十大原理,希望能对各位同学有所启发。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那么就学生而言,他们的稀缺资源是什么呢?时间。除了上课的时间之外,他可以把课余的时间用来参加运动,也可以玩电子游戏,或是学习功课。他可以把全部或大部分时间放在强项数学上,也可以放在弱项英语上,或是在每门功课间平均分配。如果要多学习一个小时的英语,那么学习其它功课的时间就要少一个小时,反之亦然。同时,学习时还要兼顾平等与效率的问题,也就是蛋糕有多大和如何分配蛋糕的问题。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学习时间的增加,也就是做大蛋糕;将时间尽量合理地分配到每门学科以及锻炼和娱乐上,也就是尽可能地做到平等。
这种分野在杜特尔特政权内部也现实存在。2017年3月,在中国海洋科考船过航“宾汉隆起”一事上,菲律宾防长表达了与总统杜特尔特不同的观点;[41]4月菲律宾代外长马纳洛也在采访中表达了与杜特尔特“疏美”立场相异的观点。[42]上述分歧既可能是菲国内亲美势力的反弹与施压,也可能源自于杜特尔特政权迫于国内政治压力的让步。
为了得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学生需要付出很多。但如何衡量到底付出了多大的成本呢?你可能会想到购买课本和参考书的费用、上补习班的费用、高中期间的交通费、伙食费等。其实,还要考虑到高中三年所付出的时间成本,也就是你这三年从事其他工作所可能获得的收入,这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但你从事其它工作也一样要付出交通费、伙食费等费用,所以,这类费用应该从中减掉。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是理性的。理性的学生在学习时需要考虑边际量。边际量是指某个经济变量在一定的影响因素下发生的单位变动量。从数学角度解释,边际量就是函数中某个自变量的微小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动量,如果这个函数是连续函数,也就是可以求导的话,那么边际量就是这个函数对自变量的一阶导数。由于边际效应是递减的,因此在学习时,需要考虑所付出的单位时间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果,边际效应是不是会降为零,甚至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简单地说,正激励就是鼓励,负激励就是惩罚。家长和老师做出的激励当然也有作用,但学生自己的激励产生的反应可能会更大,也更积极。这也符合哲学上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的原理。
虽然我们一直被教导不要陷入题海战术,但遗憾的是,目前做题仍是提高考试分数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做题或许不会解决一切问题,但做的题越多,掌握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就越有可能得到提高。
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归根结底,还是他调动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能力,如消化课本知识的能力、对时间的利用、学习资料的选择、吸纳课外知识的能力等。
家长的调控作用,总体上应该像“看不见的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疏导的方式进行教育,不宜过多地直接干涉。但在“市场”——也就是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失灵的情况下,如偏科、学习方法不当、沉湎网游、早恋等,那么家长就应该及时干预,使之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目前课堂中的教学过多地注重教师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讨论。课堂讨论可以让学生们互通知识的有无,加深对课本的认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与市场经济面临的问题有一定的共性,就是容易“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杂乱的课堂讨论看着热闹,有时却会降低教学的有效性。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既需要教师的水平,也需要学生的努力和课下的充分准备。
学生学习的短期目标是为了高考,而大学的录取名额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学生要面临相互之间的竞争。但如果因此就采取封闭不相交流的做法,就如同经济领域的隔绝一样,并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相互的学习和交流可以使两个学生的学习状况都变得更好。
包括6个方面:①管材性能可靠,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能够承受设计要求的内外荷载;②耐腐蚀性好,有良好的抗渗性及耐久性;③水力条件好,粗糙系数小,输水能力基本保持不变;④施工方便、安全、容易安装;⑤工作寿命长;⑥工程造价和维修费用低。
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有其年龄段的特点,不要过分强调一致性,不要和别的孩子硬性地比较,而要鼓励自己的孩子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种人——“虽然和高考状元不同,但妈妈认为你同样是可爱的”,这是在打好孩子的心理基础。
多年来,我们一直想树立一个观点,就是学生的应试和素质教育并不冲突。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对素质教育的定义。除了少数学习轻松的学生之外,绝大多数高中学生都要面临沉重的高考压力,通过第一条我们就能知道,学生最宝贵的时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他们应试和文体爱好之间面临着短期的权衡取舍,鱼和熊掌很难兼得。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