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 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两部分,其中“名著导读”让学生课外自主安排,而“梳理探究”则要纳入课内学习计划。
“梳理探究”共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这些专题,前7个侧重梳理,梳理是在积累基础上的梳理;后8个侧重探究,探究的目的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梳理侧重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探究则侧重文学和文化现象。
在中学语文教材建设史上,“梳理探究”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综合性学习”一样,是一项全新的内容,属于开创性的工作,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那么,“梳理探究”部分到底该如何进行教学?怎样组织学生?学生怎样梳理怎样探究?具体该如何操作?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我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一些思考,与大家交流探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第五个方面是“发现·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取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根据课程目标的这两个方面,我们的新教材设计了“梳理探究”这一体现新世纪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内容。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这些专题,可以增加他们的文化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教材研究所专家温立三老师就这部分教学提出六点建议,第一点就是“完成任务,不可不理。”他要求教师“要遵循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科书提出的要求,认真完成梳理探究的教学内容,切不可略去不讲。因为梳理探究是着眼于21世纪的语文教育而设计的全新内容,它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学生的文化积累而设计的,如果对这部分内容置之不理,那就是没有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仍然是在走老路。”
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但我们的教学又必须进行。我们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因此,我决定大胆尝试,自己摸索。
人人参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分工合作,交流探讨,共享双赢。
以学期为单位,两本书六个梳理探究专题,根据不同内容选用小组合作形式或个人完成作业形式进行。对于侧重语文知识积累和语言现象、文化现象梳理的专题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对于侧重个人能力习惯的培养和文学个性化解读的专题内容,则采用个人完成作业形式。
1.小组合作形式:(以高一上学期为例)
根据必修一、必修二梳理探究的六个专题,将学生分成六组,同时展开梳理探究。
(1)选择课题,成立小组
学生用两周时间阅读完六个专题内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专题。选同一个专题的学生编为一个小组,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安排分工,组织讨论探究方案,收集组员资料,组织讨论汇总资料,并且负责上交各个环节的书面材料。
这一步由于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和意愿,学生们表现出了高涨的积极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2)制定方案,具体分工
小组长组织大家根据专题内容及要求,讨论制定出本组专题的梳理探究计划,并安排好成员的分工。从各组上交的分工安排和探究方案来看,学生的分工具体细致,可操作性强。如两个班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小组的活动分工和探究方案如下:
高一(1)班第六小组: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1.姓氏源流
①每个成员研究自己的姓氏来源与自己姓氏家族背后的故事。(共八个姓:宋、周、王、刘、叶、罗、张和杨。)
②选择3-4个有价值,更详细,更具体的内容向全班汇报。
2.年节风俗
①由5位同学研究中国的传统节日的风俗、来源和有关的名句名篇,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②由4位同学研究西方的节日风俗、来源及有关的传说。
③将两部分内容汇总后向全班汇报。
3.民族探源
①由3位同学研究自己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及风俗文化。
②由3位同学研究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多和人口稀少的民族历史和民族风俗。
③由3位同学研究历史上出现过的鲜为人知的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主要研究其矛盾与纠纷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及结果。
④将各组内容汇总浓缩后向全班交流。
从学生上交的书面材料上,我们能想象出他们小组活动时的情景,他们在自学了教材后,讨论着先进行哪一方面,讨论着谁负责哪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与人合作,懂得了如何协调安排。
从两份书面材料上也可看出,两个小组学生安排分工的思路是不同的,一班是每一环节人人都参与,而二班学生前两个环节是分工合作完成,最后一环节人人参与。无论什么形式,只要他们按照计划的方法认真去做了,就会有收获。
(4)搜集资料,整理总结
组员们通过网络、书籍、报刊、字词典等多种渠道,经过收集、筛选、摘抄、整理等多个步骤,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梳理探究任务,形成书面材料上交组长。组长组织组员,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分析,整理总结出本小组梳理探究成果。
“搜集资料”是整个梳理探究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学生们是否认真对待,搜集到的资料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整个梳理探究活动的效果。因此,我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六个小组之间是要评比的,而且成绩要记入成长记录袋,所以,学生们都比较认真,保证了资料的质量。搜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发现,筛选整理知识的过程;而小组讨论,汇总资料的过程,也是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的过程。在这些实践中,学生不仅仅是积累梳理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自主和与人合作的习惯及能力。这些也正是我们新课程标准倡导的,真正的合作性学习。
(5)课堂展示,交流共享
当学生们完成了前面的实践活动后,抽出两到三节课,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梳理探究成果。最后师生共同评选出优秀小组及优秀组员。
温立三老师还说过,“梳理探究”的专题学习主要靠课外,而不能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真是这样的,这个环节是整个过程中最精彩的,学生们展现了以下的几个亮点:
一是同一专题,不同的精彩。两个班的学生在“奇妙的对联”成果展示中,各有精彩之处。一个班的学生整理出了34个方面的对对联的口诀,如天文方面,“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文史方面,“经对史,赋对诗,传记对歌辞。典谟对风雅,赞语与箴规。萤窗励志穷经日,凤陛成名射册时。”草木方面,“松对柏,柳对花。紫萼对红葩。葡萄对橄榄,石竹对山茶。翠麦摇风千顷浪,红桃映日万川霞。”等等;另一个班的学生整理出的对联知识全面丰富,名联赏析精彩。对联知识包括:起源,发展,类型,形式,特点。每一个知识点也都详尽具体。名联赏析有谢觉哉同志的挽联:红星入怀,盖世勋名光子舍;白云在望,漫天晴澹陨慈辉。还有一幅对联是: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立,志求三乐;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羡四君。此联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妙在涵盖了文学、历史、古代汉语等方面的十个知识点。经过鉴赏同学的解说,学生们在愉快新颖的方式中,记住了丰富的知识。
二是整个展示过程,有极强的趣味性,学生沉浸其中。新词新语时而让他们捧腹大笑,时而又让他们争论不休;成语专题中的典故故事使他们唏嘘感叹;文字起源发展中的书法家及代表作让他们兴趣盎然;姓氏源流中的世界各国三大姓更让他们大开眼界。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汇报的学生讲得神采飞扬,听的学生手下疾书,激情满怀。交流共享知识或资源是愉悦的,一节课下来,课堂效率极高,学生们都反应收获很大。
三是独特的汇报形式。由于各组汇报时间的限制(每组不得超过20分种),成语组同学为了将大量的梳理成果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来,他们同时四个人上讲台汇报,其中两个为主持人,通过情景表演串起了他们组有关成语接龙,成语来源,成语故事等主要内容,另外两位同学则同时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相关的成语来源及易错成语含义等,全班同学既欣赏了表演,又将关键知识作了笔记。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智慧令人惊叹!
这个环节中,学生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在短时间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两三节课的收获,不是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是全班学生既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又交流共享的结果,是全班学生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又都享受到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学生们真正地做到了“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达到了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这也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必修三“交际中的语言运用”专题,我也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把学生分成“尊称”、“谦称”、“其它称谓语”、“委婉语”、“禁忌语”五个小组进行梳理探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最突出的亮点是新颖独特的切入角度实现了全面的知识梳理。在称谓语的梳理中,学生用“令”字一族,“贵”字一族,“高”字一族,“华”字一族……这种形式整理出二十六种尊称;用“舍”字一族,“犬”字一族,“拙”字一族,“愚”字一族……这种形式整理出十二组谦称。这种切入角度,既清晰明了,又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敬谦词。新颖的思维,新鲜的方法解决了以前高三总复习时这部分知识繁杂不清的问题。
必修五的前两个专题是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梳理,对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我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将学生分为“实词组”、“虚词组”、“句式组”、“古代文化常识组”四大组,要求结合五个必修模块中的文言文,先搜集课文中各类典型文句,再分类归纳,发现规律。完成后,交老师审阅,确保正确后,全班交流。
学生交上来的成果使人惊叹:两个班的通假字整理分别是75个和76个,古今异义词分别是83个和64个;名词作动词35个,名词作状语24个;“与”的实词用法两种,虚词用法两种,共有52个例句;虚词“所”的用法分了三种,共有32个例句;宾语前置句分了六种,共有40个例句……每个项目都有例句并注明出自哪篇课文,看到这出乎意料的结果,我真的很激动,学生的认真,学生的付出,让我感动。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情况,我们没有在课堂上交流,我逐一检查正误后,让负责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给全班学生展示在黑板上,这样每位学生都整理了一份文言文系统知识,他们统一反映文言知识一下子清晰系统了,以前不清楚的知识,通过交流探讨,弄清楚了。学生们的喜悦也溢于言表!我相信学生的文言文水平也在这次活动中提升了许多,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练。
高一下学期必修三四的专题,侧重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和个人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这个专题,新学期一开学我便采用作业的形式,让每个学生完成。其中包括“学习途径”、“学习计划与习惯”、“学习内容”、“学习个性”这四个部分的个人得分,以及对自己的语文学习的反思和总结。
这四个方面中,“学习的计划与习惯”,学生的得分最低,存在问题最大。其它三项也都程度不同的存在问题,正像一位同学在作业中所说:“学习途径少而狭窄,不注意留心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没有一个好的计划与习惯,对语文学习内容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学习个性不明显,大众化,没有自主的学习个性和创新能力,没有大量的课外阅读。”她对自己的反思总结,也正是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学生们反应这个专题对指导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做过这个专题后,自己的语文学习不再盲目,有了清晰的努力方向。二班的一位同学写道:“通过这个自我评价表,我才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途径、计划、习惯、内容等有很多,虽然有的我平时也做到了,但从未考虑过它到底属于哪一种。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语文学习的不足还有很多。……这个自我评价表的意义太大了,我今后应多拿出此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提高语文素养。”
我自己也深深地感到,这个评价表很及时,它使学生建立了大语文观,懂得了学习方法,让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更科学,更有效。如果在初中、高中的学习中反复让学生用此表对照自己的学习,也许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会普遍提升。
必修三“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与必修四的“走近文学大师”以及每本书的“名著导读”结合,我们开展了“一月一本好书”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用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教师在讲评中给予评点及指导。
每个月的读书笔记讲评,都会有许多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被全班学生欣赏或传阅,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乐此不疲。
1.这种自主合作探究形式深受学生喜爱,整个过程中学生激情高,乐于参与。学生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不受拘束的特征展露无遗。我深深感到,学生潜能无限!
2.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关键,每一个环节要求越具体,操作性越强越好。
3.教师整体把握各个专题,会更有利于灵活的确定活动方法。
4.每个专题如果先上一节辅导课,利用教学参考或有关资料上的训练题目,激发学生兴趣;或对稍有难度的专题,给学生提供几个典型例子,展开课堂讨论,也许就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这个专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先讲讲中国的“龙文化”、“茶文化”或“节日文化”,帮学生理解“文化寻根”的概念,这个专题效果可能会更好。先上一节辅导课,也有利于扎扎实实地安排整个梳理探究过程。
5.加强方法指导,适时将探究引向深入。如,进行“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专题时,可要求学生对搜集到的新词语进行分类,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是如何反映生活的变化的,它们与流行文化有何关系。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
6.加强专题学习评价,对整个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提醒其将研究过程记入个人成长记录袋,以示激励并永久保存。条件允许时,可给予物质奖励。在学分认定中,可给在梳理探究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加2-5分。
1.各个专题有关知识方面,梳理丰富充分,但由于深入探究不充分,致使其中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如,对优美汉字的梳理中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发展等知识具体详尽,而对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研究不够。成语专题中成语的相关知识梳理到位,但题目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专题中,搜集到了大量的新词新语,但对其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流行文化的关系缺乏理性的深入的分析。
2.学生对待有些知识,浅尝辄止,尤其是个别学生还未认真对待,有应付照抄现象。
3.我对学生的科学指导,适时深化,还不够,没有跟上。
4.我深感自身有些方面知识的欠缺,还要再深入学习,与新课标,与学生一起成长。
5.课外延伸的研究性学习基本未开展,如必修四的“影视文化”专题和必修五的“有趣的语言翻译”专题,我布置的是选作专题,感兴趣或有特长的学生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共享,但由于时间紧和学生重视不够等问题,基本未开展。
第一轮课改的“梳理探究”教学已全部结束,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学生身上蕴藏的极大的潜能,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及开阔,充分认识到只要老师方法得当,敢于放手,学生会让我们惊叹!但也有很多遗憾,下一轮教学,我还将保持这一轮摸索出的好的方法,纠正不妥之处,继续探索、思考与总结,尽力寻找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新课改让我们语文教学充满了活力与惊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行走在新课改中的同仁们,让我们共勉!